喜春來過普天樂·琉璃殿暖香浮細

這支小令乃即席賦景之作。此曲《喜春來》的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景物,為描寫主體的出現,藝術地再現了一個優美無比的環境;接著,出現了此曲的描寫主體:十二個粉蝶,最後一句要結合“梁祝化蝶”傳說,才能理解這是一筆兼寫兩個蝴蝶。

基本信息

名稱:【中呂】喜春來過普天樂·琉璃殿暖香浮細
年代:元代
作者:趙岩
體裁:散曲·小令
宮調:中呂
曲牌:喜春來普天樂

作品原文

【中呂】喜春來過普天樂
琉璃殿暖香浮細,翡翠簾卷燕遲。夕陽芳草小亭西。間納履⑴,見十二個粉蝶兒飛。一個戀花心,一個攙春意⑵。一個翩翻粉翅,一個亂點羅衣。一個掠草飛,一個穿簾戲。一個趕過楊花西園裡睡,一個與遊人步步相隨。一個拍散晚煙,一個貪歡嫩蕊,那一個與祝英台夢裡為期。

注釋譯文

[注釋]
⑴納履:步行於其間。
⑵攙:帶著。
[譯文]
富麗的殿堂里浮動著細細的暖香,碧玉般的珠簾高卷迎接燕子的晚歸。在夕陽殘照中,芳草萎萎的園亭西邊,我偶爾彎腰提鞋,見有十二個粉蝶兒飛舞:一個戀戀不捨地在花心間盤旋,一個意氣揚揚像要占盡大好春光,一個舞態翩翩扇著翅膀,一個忽左忽右停歇在我的衣襟上,一個低擦草地飛掠而過,一個穿過朱簾嬉戲飛翔,一個追過楊花在花園中安睡,一個緊跟著遊人步步相隨,一個怕黃錯粉翅兒拍散了暮靄,一個貪歡樂滯留在花蕊,那邊的那個正和他的祝英台在美夢中相會。

作品鑑賞

趙岩散曲今存僅此《喜春來過普天樂·琉璃殿暖香浮細》一首,載於《至正直記》。這支小令乃即席賦景之作。此曲《喜春來》的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景物,為描寫主體的出現,藝術地再現了一個優美無比的環境;接著,出現了此曲的描寫主體:十二個粉蝶。《普天樂》共十一句,分寫十二個粉蝶的種種逗人姿態。注意,最後一句要結合“梁祝化蝶”傳說,才能理解這是一筆兼寫兩個蝴蝶。
前支〔喜春來〕猶如引子,交代了地點、時間,更重要的是繪出了女主人公閨中生活的一種氛圍。我們看作品起首兩句的對仗,典麗雍容,“琉璃殿”、“翡翠簾”,可知女主人公生於貴族,養在深閨。殿內暖意融融,爐香細細浮升,珠簾一道道緩緩捲起,讓燕子飛進飛出,這是一派日長人靜的安謐景象,代表著女子安和舒慵的日常生活情調。所以當夕陽時分,她便照例款步出了畫堂,來到後園散心。園中花草芬芳,亭台玲瓏,縱可一時悅賞,畢竟日日會見,缺乏新鮮的興味。“閒納履”,可知此時女主人公仍是一派慵懶,漫無目標。但園中卻有一番景象吸引了她的注意,那就是一群歡快的蝴蝶在夕陽下飛舞。女子一下子點出“十二個”的確數,並且一一追蹤著她們的行跡,這就微妙地反映出她的心情。這一點,在下片的〔普天樂〕曲中便充分地表現出來。
〔普天樂〕的十一句,一一分派,全部用來描摹蝴蝶的形態,這種寫法頗為別致。這是從女子眼中來觀看和鋪敘,因此其中實際上結合著她的心態。女子基本上是將它們分成一雙雙來對待的,與〔普天樂〕的句式正好應合。第一雙:“一個戀花心,一個攙春意”,前者貪戀花心不去,後者也躍躍欲前。第二雙:“一個翩翻粉翅,一個亂點羅衣”,前一隻翩躚起舞,後一隻還幾回撞在人的衣服上,真是自由自在。第三雙:“一個掠草飛,一個穿簾戲”,在不同的地點展示飛行的本領。第四雙:“一個趕過楊花西園裡睡,一個與遊人步步相隨。”蝴蝶與“西園”的關係,始見李白《長干行》:“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作者當是有意為之。這裡一隻蝴蝶追逐楊花直入西園,終因疲倦停下歇息,另一隻則所謂“留連戲蝶時時舞”(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與人有情,戀戀不捨。第五雙:“一個拍散晚煙,一個貪歡嫩蕊”,對於暮色將臨,兩蝶一飛一留,態度全然不同。最後第六雙只剩下了一句的餘地,卻是女子情之所系:“那一個與祝英台夢裡為期。”原來這一雙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兩個緊緊飛靠,幾乎合二而一了。前面女主人公將蝶群兩兩分組,已暗寓“願成雙”之意,這第六組蝶兒的纏綿繾綣,無疑寄託了她的深情、艷羨及祝福。這就顯示出女主人公深閨獨處的真實處境,也表明了她嚮往愛情與幸福生活的內心世界。這一曲全采“賦”的鋪陳手法,有意強調“一個”、“一個”的排比,栩栩如生,各擅風流,已是精彩紛呈;而在字面上僅出現十一隻粉蝶,以“祝英台”一筆寫出一雙,更是妙筆生花,令人拍案叫絕。
描述群體的作品常用詳略剪裁、有主有次的手法,但一一鋪敘的寫法,也能出奇制勝。如蘇軾《韓斡馬十四匹》詩將十四匹馬悉數敘出,就被後人評論為“分合敘參差入妙”的佳作。元散曲中運用此法的也不少,有個叫王大學士的,作〔點絳唇〕套數,提到“剛見一百個兒童刁刁厥厥的耍”,隨即便用了十三支曲牌將一百人一一寫到,可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在一一鋪陳中避免雷同、平板,力出新意,這正為散曲作家逞露才能提供了用武之地。
又據元人孔齊《靜齋至正直記》載,此曲為作者在溧陽李氏園亭小飲時作,“時有粉蝶十二枚,戲舞亭前,座客請賦今樂府,即席成〔普天樂〕”。這段記載無論其真偽,至多說明詩人才思的敏捷。要真把“見十二個粉蝶兒飛”解作作者對實景的記錄,那就不啻矮人觀場,味同嚼蠟了。

作者簡介

趙岩
元代散曲作家。字魯瞻,長沙人,寓居溧陽(今屬江蘇)。宋丞相趙葵的後代。曾在太長公主宮中應旨,後退居江南。終生潦倒。長於賦詩,因不得志,終日飲酒,醉病而卒。散曲僅存小令一首,寫景詠物,構思新穎,筆調活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