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最佳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本原則

1、適時原則。實踐證明,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於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2、因人循序 。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構想猜疑,然後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3、反饋強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於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讚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基本方法

新興“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但是學生敢不敢提出問題?能不能提出問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問題是否有價值?怎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為人們關注,對此筆者採取以下策略。

1、鼓勵質疑,養成良好習慣一個人在小時候有問不完的問題,可為什麼從國小到高中問題卻越來越少了呢?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什麼都懂了,不需要問了呢?當然不是!查究原因,除了學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在教師為自己、為書本樹立的“權威”上。我們有些教師常常扮演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變成殭屍的角色。為了改變這種壓制學生的局面,煥發學生的生命力,我們教師要積極認真做好質疑引導工作。首先,要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如可先做幾個性格開朗的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發言,進而帶動更多的人提出問題;同時必須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不斷訓練,形成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促使學生質疑,如可採取激勵機制。幾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結構力學課程的時候,採用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方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評分。難度最高、最有創造性,且能難倒老師的就得高分。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了,各種疑難問題、有創造價值的問題、意義深遠的問題接踵而來。在教學的開始階段,也可採取強制手段,如作為作業,要求學生針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質疑的習慣就會逐步養成。

2、教給方法,提高提問質量質疑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往往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些摳字眼、鑽牛角尖之類的問題不是教師所期待的。這關鍵在於教師要先教給學生方法。比如,語文課如何選定思考點,可以對不同體裁的文章確定不同的設疑出發點:對散文著重分析立意和靈活的表現手法;對說明文著重在說明順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對議論文則緊扣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及論證方法進行教學;對小說則通過人物形象來把握作品主題等,不必糾纏文章的細枝末節。我們除了教會學生如何選思考點外,還應教會他們遵循思維規律來提問,採用搭橋式、遞進式、比較式、因果式、轉換式、逆向式等方式來提問和質疑。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學生大多能提出較有質量的問題。

3、優選教法,凸現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曾經作過這樣幾個步驟的嘗試:

①自我感悟,發現問題這一步是讓學生在深入領會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提出問題。當學生質疑問難提不到點子上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也可以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既不跑偏又能體現自主性。當學生有了問題之後,我們要在致力於訓練學生思維廣度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加強求異求佳策略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意點:凡學生問的教師不問,見疑則喜,堅持無錯原則。

②梳理問題,突出重點。在這一步,教師教會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一般分三個過程:小組交流,歸納;大組交流,划去重複;再讀課文,梳理出先後解決的問題。這一步驟進行得好,能防止問題問得支離破碎及教師跟著學生走。注意點: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問題通過認真思考、查閱資料或請教他人就能解決,哪些問題涉及到課文的重點難點,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從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漸學會提問,提高提問的水平。要讓學生養成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的習慣。問題設計可以採取先大後小,先同後異的方法。

③師生互動,嘗試解答這一階段要儘量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讓學生嘗試解答,凡學生能解答的教師不答,教師在必要時給予點撥,教師的點撥常常有撥雲見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

④及時總結,引發深思通過師生互動,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順藤摸瓜,及時整理思維路線,總結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更廣泛的新問題,從而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傳統問題教學和新興問題教學各有特點,一個側重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學答”;另一個側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學問”。無疑,新興問題教學有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但傳統問題教學運用得當,也可取得與新興問題教學一樣的功效。

注意問題

1、創造從問題開始。而問題的產生,要注意事物的“特點”與“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設問與情境的創設要精心設計,既不能過於暴露、直接,又不能過於隱蔽,使學生難於發現問題,要做到“暗示”。在“問題意識”培養中,對問題產生的相關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識的積累、心智技術發展、動機與情緒狀態和個性思維習慣等。為使學生把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來,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傾向,克服膽怯和從眾等表現,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

2、問題教學在理念上,不要為問題而問題,要從創造性教學培養問題意識、科學精神和構建創新素質的宗旨出發,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不能只限於“呈現型”問題,要注重“發現型”問題與“創造性”問題。要提倡學生在學習中的“智力探險”。教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上。對於問題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標準答案。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平等首席”,而不是問題解決的“裁判”和知識的“權威”。

3、問題教學為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無疑要大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同時也要注意歸納、綜合,進行集中性思維,使二者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的同時,做好知識的建構與積累。學生思維的培養是離不開問題的。因此,問題教學從根本上講是“問題源”的開發,即左右腦的潛能的開發與和諧發展。科學研究表明,其中右腦的開發與利用,極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正是問題教學的本質所在。

4、注重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關係與作用。問題教學,要以學生主體主動參與學習為前提,但是學生主體性能否在參與中極大地發揮出來,還有賴於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師教學的主導落在學生的主體的活化與能動性的發揮上。為此,問題教學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為使學生成為“理解”和“發現”客觀世界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在參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具有探究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更好的發現問題;“啟發”認知衝突,大力發掘創造潛能;“點拔”問題的關鍵處,使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現新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引導”問題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決問題和拓展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總之,要使問題充滿教學過程,不止於學生的頭腦之中。

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