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膿血

唾膿血:多由邪火血熱凝滯傷肺所致。為肺癰、肺痿病主證之一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見於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症等。

簡介

唾膿血:多由邪火血熱凝滯傷肺所致。為肺癰、肺痿病主證之一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若口中闢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見於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症等。
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為肺癰病之特徵。《金匱要略心典》卷上:“惟胸中痛,脈滑數,唾膿血,則肺癰所獨也。”參見咳唾膿血肺癰條。

概述

肺癰是肺部發生癰瘍(即肺結核)、咳唾膿血的病症,類於肺膿瘍、肺壞疽等疾患。多因風熱病邪阻郁於肺,蘊結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熱厚味,燥熱傷肺所致。病情變化一般分為三期,表證期: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出汗、咳嗽胸痛脈浮數等症;釀膿期:主要表現為咳逆胸滿、胸痛、時時振寒、脈象滑數等症;潰膿期:主要表現為咳吐膿血腥臭。也可續於其它疾病。
肺癰是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咳嗽、胸痛、發熱和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特徵。常見於西醫的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
分證論治

1、初期

症狀:發熱微惡寒咳嗽,咯粘液痰或粘液膿性痰,痰量由少漸多,胸痛,咳時尤甚,呼吸不利,口乾鼻燥,舌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而滑。
治法:清熱散邪。
方藥:銀翹散。
方中用銀花、連翹、蘆根、竹葉辛涼宜泄,清熱解毒;配荊芥、薄荷、豆豉助銀花、連翹以辛散表邪,透熱外出;桔梗、甘草、牛蒡子輕宣肺氣
若內熱轉甚,身熱,惡寒不顯,咯痰黃稠,口揭者,酌加石膏、黃芩、魚腥草以清肺泄熱。痰熱蘊肺,咳甚痰多,配杏仁、浙貝母、桑白皮、冬瓜仁、枇杷葉肅肺化痰。肺氣不利,胸痛,呼吸不暢者,配瓜蔞皮、鬱金寬胸理氣。
 

 2、成癰期

症狀: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不寒,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咳吐濁痰,呈現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乾咽燥,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瘀消癰。
方藥: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
千金葦莖湯中,葦莖清解肺熱;苡仁、冬瓜仁化濁祛痰;桃仁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化痰泄熱,通瘀散結消癰之功。如金解毒散中,黃芩、黃連、山梔、黃柏降火解毒;甘草、桔梗解毒祛痰,宜肺散結以消癰。兩方合用則具清熱解毒,化濁祛痰,活血散瘀,解痰、瘀、熱毒之壅滯,以散結消癰。
另可酌加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敗醬草等以加強清熱解毒。大便秘結者加大黃通腑瀉熱。熱毒瘀結,咯膿濁痰,腥臭味甚者,可合犀黃丸以解毒化瘀。咯痰黃稠,酌配桑白皮、瓜蔞、射干、海蛤殼以清化痰熱。痰濁阻肺,咳而喘滿,咯痰濃濁量多,不得平臥者,加葶藶予以瀉肺泄濁。胸滿作痛,轉側不利者,加浙貝母、乳香、沒藥散結消癰。
 

 3、潰膿期

症狀:突然咯吐大量血痰,或痰如米粥,腥臭異常,有時咯血,胸中煩滿而痛,甚則氣喘不能平臥,仍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數實。
治法:排膿解毒。
方藥:加味桔梗湯
方中桔梗宣肺祛痰,排膿散結,為本方排膿之主藥,用量宜大;薏苡仁、貝母、橘紅化痰散結排膿;銀花、甘草清熱解毒;葶藶子瀉肺除壅;白及涼血止血。另可加黃芩、魚腥草、野蕎麥根、敗醬草、蒲公英等清肺解毒排膿。
咯血酌加丹皮、山梔、蒲黃、藕節、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癰膿排泄不暢,膿液量少難出,配山甲片、皂角刺以潰癰排膿,但咯血者禁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氣虛無力排膿者,加生黃芪益氣托里排膿。津傷明顯,口乾舌燥者,可加玄參、麥冬、花粉以養陰生津。

4、恢復期

症狀:身熱漸退,咳嗽減輕,咯吐膿血漸少,臭味亦減,痰液轉為清稀,或見胸脅隱痛,難以久臥,氣短乏力,自汗,盜汗,低熱,午後潮熱,心煩,口乾咽燥,面色不華,形瘦神疲,舌質紅或淡紅,苔薄,脈細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清肺。
方藥:沙參清肺湯合竹葉石膏湯。
方中黃芪、太子參、粳米、北沙參、麥冬等益氣養陰;石膏清肺泄熱;桔梗、薏苡仁、冬瓜仁、半夏等排膿祛痰消癰;白及、合歡皮止血祛腐生肌。低熱可酌加功勞葉、地骨皮、白薇以清虛熱。若脾虛食少便溏者,加白朮、茯苓、山藥補益脾氣,培土生金。
若邪戀正虛,咳嗽,咯吐膿血痰日久不淨,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復轉臭濁,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病情時輕時重,反覆遷延不愈,當扶正祛邪,益氣養陰,排膿解毒,酌加魚腥草、敗醬草、野蕎麥根等清熱解毒消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