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謝,正計畫購買一台筆記本電腦。為比較優劣,他瀏覽了不少數碼產品測評網站,但最後發現,這些所謂的“測評”,完全不能給讀者提供有效信息。“無論哪款產品,都被一大批人發帖罵得一無是處。誰知道會不會是‘網路打手’在從中搞鬼?”
小謝所說的“網路打手”,是指由公關公司雇用的一群人。“網路打手”的慣用手法,就是在論壇或部落格上使用偏激語言,詆毀競爭對手,擾亂公眾視聽。這種不正當競爭現象比比皆是,甚至已被一些人認為是正常的、合理的。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371人參與),86.1%的受訪者確認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正當競爭現象,其中,49.9%的人表示“非常多”;僅2.2%的人覺得“比較少”或“非常少”。
受訪者中,78.3%的人承認自己參與過不正當競爭,其中10.9%的人“經常”參與,34.9%的人“有過一些”類似經歷,32.5%的人“很少”參與;僅21.7%的人“從沒參與過”。
現象
當前社會存在嚴重的“唯成功論”傾向不正當競爭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受訪者的選擇依次是:“職場”(88.8%)、“商場”(64.3%)、“日常生活中”(32.7%)、“同學之間”(21.4%)、“朋友之間”(18.1%)等。
不正當競爭本是“商業用語”,現在卻適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長爭奪重點幼稚園名額,大學畢業生搶“鐵飯碗”,職場人士搶晉升資格……不正當競爭現象可謂無處不在。“奇怪的是,很多人總能找到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護,覺得‘存在即合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指出,當前社會存在嚴重的“唯成功論”傾向,不少人只崇尚成功,不顧成功之外的一切。很多人不但深諳不正當競爭之術,還把正當競爭視為怪現像。許多文藝作品,也在宣揚權謀。“很多人深陷其中,社會道德嚴重滑坡。”
調查中,受訪者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潛規則比明規則更有效”(83.4%)、“規則執行不嚴格,對違反規則的行為懲罰不夠”(60.9%)、“規則有,但得不到尊重”(54.4%)、“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無所顧忌”(52.6%)、“法規不健全,競爭規則不明確”(52.6%)等。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徐士英,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不正當競爭之所以如此泛濫,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帶來的諸多機遇面前,許多人只奔著利益去,不在乎獲取利益的手段。另外,當前我們有關競爭的制度不完善,執法不嚴格,讓一些人的“不正當競爭成本”過小,從側面縱容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滋長。
81.5%的人認為不守規則更易成功
“競爭與規則是一對雙胞胎,不正當競爭泛濫,折射出當前社會普遍缺失‘規則意識’。”徐士英說,“就像坐公車,如果大家都遵守‘先下後上’的規則,人們上下車完全可以變得非常順暢。規則帶來秩序,而秩序作為公共產品,是需要大家共同生產的,它能讓大家共同受益。”
調查中,僅4.3%的人認為當前人們“非常尊重規則”,9.0%的人認為“比較尊重”,25.0%的人覺得“尊重程度一般”。另有25.7%的人選擇“不太尊重”,35.0%的人認為“非常不尊重”。
此外,36.4%的人指出,當前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不遵守規則的行為;59.9%的人認為不遵守規則的人“很常見”,僅3.8%的人認為“比較少”或“幾乎沒有”。
河南省鄭州市市民李先生坦言,在他供職的工程測量公司里,純粹靠能力和學識的人,等個十年八年也不一定能晉升,“關鍵還得靠關係和錢。社會上哪裡都一樣,一個人若不懂規則背後的‘潛規則’,很難獲得良好發展。”
調查中,81.5%的受訪者認為,在當前社會,不守規則的人比守規則的人更易成功。僅5.5%的人對此表示“不認同”,13.0%的人覺得“不好說”。
“這是一種‘示範效應’。”徐士英指出,當一個人因不守規則獲益時,其他人就會競相模仿,“就像劣幣驅逐良幣一樣,擋也擋不住。”
精英群體帶頭守規則,公眾才能對規則心懷敬意
如何杜絕不正當競爭行為?81.5%的人選擇“規則面前應人人平等,杜絕一切特權”。
此外,74.0%的人期待加強執法,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58.9%的人建議完善立法,使規則變得明確且合理;58.5%的人選擇“加強人們的公平競爭意識,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46.0%的人建議加強“規則教育”,增強人們的“規則意識”。
張鳴指出,在整個道德體系中,精英群體有著模範作用。只有掌握各種資源的精英群體帶頭遵守規則,甘願讓自己的權力受制於規則之下,公眾才能對規則心懷敬意。
徐士英認為,想要杜絕不正當競爭現象,首先應引導公眾樹立“規則意識”。這需要公眾有“公共意識”,即認識到有利於大家的東西,也有利於自己。其次,應完善立法並嚴格執法,讓不遵守規則的人受到應有的嚴厲懲罰。“要做到這一點,特別需要執法者做到公正廉明。因為,作為規則的守衛者,執法者一旦出現‘尋租行為’,規則的權威性就會大打折扣。”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說:“我們亟待建立一個制度,讓守規者得善報,違規者得惡報。只有這樣,人們才會相信規則,尊重規則。”
表現
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此話出自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即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其基本意思是說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稱寇稱賊。其也可以指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採取什麼手段,只要能夠贏得勝利,就可以稱為成功者;不管堅持什麼原則,只要被迫失敗,那就理所當然成為賊、成為寇。這就是唯成功論的典型表現。這種唯成功論,絲毫不顧及程式正義,不顧及過程,而對結果極為看重;更不會出現“贏得漂亮”、“雖勝猶恥、雖敗猶榮”等詞語。用專業術語來講,這種唯成功論,就屬於一種工具理性,而完全忽視了價值理性的層面。
所謂“工具理性”,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它是通過精確計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達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種以工具崇拜和技術主義為生存目標的價值觀,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說“效率理性”。而所謂“價值理性”就是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說,人們只賦予選定的行為以“絕對價值”,而不管它們是為了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者出於責任感、榮譽和忠誠等方面的目的,故也被稱之為實質理性。
當今社會,就瀰漫著這樣一種“唯成功論”的氣氛:只要成功了,就趾高氣昂,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唯成功論”只講成敗,只以成敗論英雄,將榮辱這一判斷準則拋擲在外。比如從學術剽竊到醫療腐敗,從教師協助學生高考作弊到飆車撞人後仍大言不慚,都說明了“唯成功論”的日益盛行;又如大學生論文抄襲,會辯解“天下論文一大抄,憑什麼我不能抄”;醫生收了紅包,會辯解“付出與報酬不相符,憑什麼不能堤內損失堤外補”;學者拿了廣告費,會辯解“學術獨立又不能當飯吃。憑什麼我不能去販賣忽悠”,也都意味著對“恥”的遺忘和忽視,完全將成敗作為標準,絲毫沒有榮辱的價值考量,完全忽略了“贏得漂亮”這種意識。
要想對一個具體的事件進行正確的評價,必須根據兩個尺度,即成敗尺度和榮辱尺度。只強調成敗,否認榮辱,則忽視了價值理性,會導致工具理性狂妄;只強調榮辱,否認成敗,則忽視了工具理性,會導致工作效率難以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同時關注這兩個尺度,同時依據這兩個尺度為判斷標準,才能認清事件的正義與否,才能判斷出人物的功過大小。
但是,就目前而言,唯成功論盛行,工具理性蔓延到各個角落,我們更應該強調價值理性的作用,以使這個狂妄的社會正常化,使各種行為方式合理化和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