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鉞 (1891~1987)

唐鉞 (1891~1987)

歸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及所長。 60年代起,他專門從事西方心理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於1982年出版了《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一書。

唐鉞 (1891~1987)

正文

唐鉞 (1891~1987)  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字擘黃,原名柏丸。1891年1月7日生於福建侯官縣(閩侯縣),1987年2月5日卒於北京。1914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修習心理學和哲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心理學系繼續深造並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192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及所長。其間,他曾一度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哲學教育部主任編輯,並於1930年與高覺敷合編《教育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先在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任教授,後轉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心理學教授,併兼任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市分會理事長。
唐鉞早年發表過有關白鼠的生理心理學實驗研究論文多篇。還發表過不少心理學與哲學方面的譯著,如I.康德的《道德形上學探本》(1957)、J.S.密爾的《功用主義》(1936、1957)、W.詹姆斯《心理學原理》以及B.蘭德編的《西方心理學家文選》(1959)等。他在國故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專著《國故新探》(1933)。1959年前後,他對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作過系統的分析批判,發表《對詹姆斯實用主義的初步批判》(1955)、《對詹姆斯徹底經驗論的批判》(1956)和《批判詹姆斯心之選擇的謬論》等論文(1959)。60年代起,他專門從事西方心理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於1982年出版了《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一書。自50年代末起,曾多次發表有關發展中國心理學的意見,如《略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959)等論文,認為心理學應該以歷史唯物論有關心理形成的規律為起點,去發現、認識心理活動的法則,強調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套用不能偏廢。60多年來,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學術研究上重視事實材料的考證,並有獨到的見解。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