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

唐詩鑑賞

唐詩堪稱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詩所奏響的偉大樂章無疑是中國詩歌的最強音。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唐詩所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更遠遠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舉凡國家時事、民生疾苦、生產勞動、歌舞藝術、自然山川、繪畫、書法、佛道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收入在了詩人的筆下。這一切便構成了唐詩特有的豐富內涵。正如康熙皇帝所說:“詩至唐而眾體悉備,故稱詩者必以唐人為標準。”

《烏夜啼》李白唐詩鑑賞

烏夜啼

李白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空房淚如雨。

李白詩鑑賞

《烏夜啼》為樂府舊題,內容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李白這首的主題也不例外,但言簡意深,別出新意。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開始兩句描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陽遲暮之間,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鏇著,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

烏鴉尚且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麼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寓情於景,感染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這織錦的秦川女,秦指代唐時關中一帶徵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卻讓讀者在暮色迷茫中,透過朦朧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鬱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湧上心來,獨坐空閨淚如雨,這如雨的淚沉重地滴到讀者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沈德潛評這首詩說:“ 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 (《唐詩別裁》說得言簡意賅。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景中現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份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想見其人;最後點明主題,卻又包含著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送友人》李白唐詩鑑賞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共處過的一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致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一種深長的意味。山依著城,水戀著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徵?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作別,是直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嘆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一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徵,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群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里征”),惜別之情豈不沉重,複雜的離緒,全含在唱嘆的聲情和蘊借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嘆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一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一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彙。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為依依難捨,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徵。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一為別”

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一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說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一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一為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一個螺鏇式推進的結構,頗有迴腸盪氣之感。詩人儘量避免直抒胸臆,反覆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餘韻深長。

《送楊山人歸嵩山》李白唐詩鑑賞

送楊山人歸嵩山

李白

我有萬古宅,

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

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

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

青天騎白龍。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寫作於天寶初年。楊山人大約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兩人志同情合,交誼頗深,後楊山人要離去,詩人賦此詩以抒懷。

全詩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嵩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嵩山,以及對昔日隱跡山林、尋仙訪道生活的眷戀之情。

首聯起句豪邁,“萬古宅”似指嵩陽縣境內的玉女峰。這裡選用“玉女”的峰名,是為了與上句的“萬古宅”相對應。“玉女”為天上的仙女,“萬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異的氣氛更加濃厚,也愈發令人嚮往。

三、四句描繪的境界更加瑰麗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長留”,並且使它處在最恰當、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輪皓月懸掛在蒼翠挺拔的松樹之上,下面是長流不斷的溪水。它不只生動地描繪了嵩山秀麗的景色,而且寄託著隱居者高潔的情懷。

五、六句為第二層,寫楊山人歸山後的活動。詩人想像楊山人歸去後將採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帶就生長著開滿紫花的菖蒲。這種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神仙傳》),正可滿足他求仙的欲望。這聯上句寫人,下句寫山。“爾”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應,渲染出濃郁的別離氣氛。

末二句為第三層,詩人向好友表示“歲晚或相訪”,要和他一起去過求仙訪道、嘯傲山林的生活。結句把這種思想情緒化為具體的形象:在湛藍的天空中,一條白龍蜿蜒遊動,龍身上騎坐著風度瀟灑的詩人,他那仙風道骨與“青天”、“白龍”相表里,構成了幻美和諧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從頭至尾不寫離愁別恨。寫景的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後的生活,恬淡安逸。結尾騎龍相訪的神奇畫面,又顯得豪放飄逸。通篇緊扣詩題,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傳達送別之意、惜別之情。用景語代替情語。它所寫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為內在的感情,是“情與景偕,思與境共”的統一體。惜別而不感傷,一往情深,而又表現得超奇曠達。它構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時空觀念的束縛,更不因襲模仿,表現了詩人驚人的創造力。

李白寫詩還常常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使描繪的對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像與思慕的情趣。

例如,“宅”為常見事物,並無新奇之處,可見在前面加上“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而空靈。又如一輪明月掛在溪邊的松樹上,景物固然迷人,詩人別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長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這樣人和物都發生了“超凡入聖”的變化,塗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

圖書信息

書 名: 唐詩鑑賞作者:陶文鵬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535440938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元

內容簡介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

作者簡介

唐詩鑑賞唐詩鑑賞

陶文鵬,1941年生,廣西南寧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吳世昌先生,專攻唐宋詩詞。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文學遺產》雜誌主編。曾發表《意象與意境關係之我見》、《論唐詩對唐代人物畫的借鑑吸收》、《論宋代山水詩的繪畫意趣》、《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論李商

隱詩的幻象與幻境》等重要論文,著有《唐詩與繪畫》、《蘇軾詩詞藝術論》、《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宋代詩人論》等專著,另有《詩歌史話》、《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宋詞選評》、《宋詩精華》等編著多種。

目錄

一、唐詩概說

唐詩總論

唐詩概說

分類唐詩論詩

可參考書目

二、初唐詩(上)

王績《野望》

駱賓王《在獄詠蟬》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王勃《滕王閣》《杜少府之任蜀川》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 詠蟬 詠歲時(春)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文獻

三、初唐詩(下)

楊炯《從軍行》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沈儉期《獨不見》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詠月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四、盛唐詩(一)

陳子昂《感遇》

張九齡《望月懷遠》

祖詠《望薊門》

王昌齡《長信秋詞》

崔顥《行經華陰》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宮怨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五、盛唐詩(二)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終南山》《渭川田家》《積雨輞川莊作》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 山水 田園

唐代山水詩概述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六、盛唐詩(三)

高適《燕歌行》

李頎《古從軍行》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邊塞

《燕歌行》主題辨

唐代邊塞詩概說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七、李白(上)

《蜀道難》《關山月》《遠別離》《長干行》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詠花 詠物

李白《蜀道難》詩為誰而作

中國小已學篇目

八、李白(下)

《贈孟浩然》《送友人》

《登金陵鳳凰台》《渡荊門送別》

《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

《夢遊天姥吟留別》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友情贈別

李白詩綜論,李白研究綜述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九、杜甫(上)

《哀江頭》《麗人行》

《贈衛八處士》《羌村》(其一)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刺世諷喻家國

中國小已學篇目

十、杜甫(下)

《登樓》

《登高》

《月夜》

《月夜憶舍弟》

《詠懷古蹟五首》(其二)

《閣夜》

《秋興八首》(其一)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登臨

杜甫詩綜論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一、中唐詩(一)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李 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盧 綸《晚次鄂州》

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 詠歲時(夏 秋 冬) 思鄉懷歸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二、中唐詩(二)

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山石》

賈島《題李凝幽居》

李賀《李憑箜篌引》《夢天》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音樂 節令

中唐詩歌綜述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三、中唐詩(三)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滁州西澗》《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與浩初上人同

看山寄京華親故》

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貶謫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四、中唐詩(四)

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再游玄都觀》《竹枝詞》《西塞山懷古》

張籍《節婦吟》

王建《新嫁娘詞》

元稹《離思五首》(選一)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 哀輓 悼亡 哲理人生 僧道桃花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五、白居易

《長恨歌》《自河南經亂》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孝悌親情

白居易詩及其研究綜述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六、晚唐詩(上)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早雁》

《贈別二首》(選一)

《登樂遊原》

許渾《成陽城西樓晚眺》

張祜《題金陵渡》

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詠雁科舉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七、晚唐詩(中)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來是空言)

《安定城樓》《賈生》《隋宮》(紫泉宮殿)

溫庭筠《商山早行》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 詠史 閨怨愛情

李商隱詩概說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十八、晚唐詩(下)

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鄭谷《鷓鴣》

崔塗《除夜有懷》

韋莊《章台夜思》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

秦韜玉《貧女》

備選課文 泛讀課文

分類唐詩懷古 民瘼

中國小已學篇目 可參考書目

總參考書目

編輯推薦

《唐詩鑑賞(第2版)》每單元均附中國小已學篇目、參考書目、思考與練習。《唐詩鑑賞(第2版)》具有系統性、網路式、立體化、大信息的特點。

文摘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秋晚登山的所見所感,風格質樸自然、平淡悠遠,頗有陶詩意趣,在盛行綺靡浮艷詩風的隋唐之交,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東皋”,東方的水邊高地,指王績在絳州龍門隱居時附近的小山,但未必是確指。陶淵明《歸去來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句子。昕以“東皋”便有了隱居之地的意思,王績自己即自號“東皋子”。“徙倚”,徘徊不定。“欲何依”,指心情悵惘,無所依歸。這兩句統攝全詩。第一句寫詩人在暮色中登高遠望,頷聯、頸聯即是“望”之所見:第二句寫詩人獨自徘徊,心頭縈繞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愁緒,尾聯表達的,正是這種無所依歸的情感。

中間兩聯寫登高之所見。首聯第二句已經暗示了詩人此時的心境,所以這四句寫景,將他孤寂無依的情感融入了景色。借景抒情。“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寫靜景。時值深秋。詩人目力所極,樹上的葉子一片金黃,血紅的落日餘暉灑滿山巒。詩歌雖然沒有直接描繪顏色,但讀完這兩句詩,讀者的腦海中都能浮現起一幅遠近層次分明、光色交相輝映的秋景圖。這幅美麗、靜謐的圖卷背後,蘊含著詩人如同秋景一樣蕭瑟的心境。“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兩句寫動景。牧民“驅犢返”和獵人“帶禽歸”,人物由遠及近,動態宛然可見,似乎還夾雜著牛兒哞哞、馬蹄得得的聲響。牧民和獵人的出現,不但沒有破壞這幅圖景的靜謐,反而通過這種典型的鄉野人物的活動,使得畫面不再單調、呆板,畫龍點睛般地為它帶來了一絲生機和野趣。這種和諧、自然的景象。正是隱士所渴慕的。陶淵明欣賞到這樣的景致,悠然心與神會。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二十首》)的句子。王維置身於此景,也會產生“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的感嘆。那么,置身於此情此景,王績是一種什麼心境呢?

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顧”,回頭看。“採薇”,《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滅商。伯夷、叔齊深以為恥,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作歌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懷採薇”,也就是懷想隱居不仕、採薇而食的伯夷、叔齊。詩人遠眺良久,回顧匆匆歸家的牧民、獵人。卻並不相識,因而也就無從與他們交談。牧民、獵人雖然與王績一同生活在這個美麗而寧靜的鄉村,卻似乎與他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所以詩人內心充滿了苦悶和惆悵。可以看出,雖然同樣隱居于山野,但王績卻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找到精神的寄託。陶淵明隱居,不但與自然產生了精神的契合,還與身邊的農夫結成了朋友,“務農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其二)即是明證。所以陶淵明隱居田園,真正得到了精神的慰借。王績則不然,他沒有與詩里出現的人物結成知己,只能一個人獨自思慕伯夷、叔齊那樣的隱士。這是因為他性情孤僻,還是因為他清高耿介而又目無下塵?我們不得而知。 (阮愛東)

入朝洛堤步月/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賞析】 民間俗諺說“一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除開外貌,恐怕讓人覺得差異最明顯的,便在於氣質。一個人氣質的養成,大約與他的閱歷、職業、性情等有很大關係,善於識鑒者只需看一眼,便能將“他”從芸芸眾生中分別出來。《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小故事說,曹操準備接見匈奴使者,但他自覺相貌醜陋,恐怕丟了泱泱大國的體面,於是讓著名的美男子崔琰冒充他,自己卻扮成衛士,“捉刀立床頭”。會見完畢。曹操命人探問匈奴使者對自己的看法,使者回答說:“魏王(指崔琰假扮的曹操)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看來,這位匈奴來使的確是一位巨眼英雄,一眼就通過“捉刀”者的非凡氣質識破了他的身份。

人有氣質,文學作品也有“氣質”。宋人李塗曾經這樣評唐宋幾位著名文人的散文:“韓文如海,蘇文如潮,歐文如瀾,柳文如泉。”確實,韓愈雄奇奔放、蘇軾恣肆豪健、歐陽修纖徐簡暢、柳宗元峻潔孤峭,四位文豪的文章有著明顯的“氣質”差異。蘇軾則在《答張文潛書》中將“人”與“文”聯繫到一起:“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這就是“文如其人”的由來。意思是說,一個人的文章風格同他的性格特點相似,什麼樣的人,便寫什麼樣的詩。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詩文作品,大致推斷出這個人的性情和氣質。

序言

我社歷來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近年來更在闡釋傳統經典、傳承核心價值、引領現代審美、建構文化認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國古典文學的神秘寶庫掘進。這種掘進無疑對傳統經典的現代傳播和文化創新具有建設性意義。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百花園裡,若唐詩,若宋詞,若元曲,皆稱一代之文學,其原創性的思想及審美價值本身就具有一種開放性,提供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對其作出獨立、多元、自由解釋的可能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們看來,古典詩詞雖風塵滿面,卻難掩它生命的光芒。它一直都在思想著,向現實吐露芬芳。它從來都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們,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

一般而言,所謂文學經典,無非是對個體生命情感體驗最為真實、最為本質也最為獨特的一種詩化表達。我們若要探尋某篇經典作品對於當下、對於自身的意義,當然就沒有必要僅僅停留在字詞的理解疏通和寫作藝術的探討借鑑上,更有用、更有趣也更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毋寧說是要將其化為現代情境下的新精神、新體驗和新語言。這種新的解讀方式顯然是和傳統的解讀方式迥異其趣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社欲循古典現代化、過去現在化、藝術現實化之路,另張新幟,打造一套足以流傳久遠、嘉惠學林、有益讀者的傳世經典鑑賞叢書。我們確信,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創造性的出版物,才能獲得讀者的廣泛認同。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在叢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也適當選入了一些在相關領域中卓有成就的名家——如林庚、周汝昌、舒蕪、夏承燾、沈祖蕖、袁行霈、葉嘉瑩等先生——的舊作,以便於讀者更好地了解現當代名家對經典的不同解讀,他們深厚的學養風範及爐火純青的語言魅力。

傳世經典鑑賞叢書共包括唐詩鑑賞、宋詞鑑賞、元曲鑑賞、古文觀止鑑賞、歷代詩詞鑑賞和歷代名句鑑賞6種圖書。該叢書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價位適中,編排嚴謹,非常適合廣大學生及詩詞愛好者的消費能力與審美趣味。

本書編纂過程中,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地專家學者大力支持,謹此致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