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漢劇

唐河漢劇

唐河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舊稱“楚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已申報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演出演出
漢劇,又稱漢調、楚調、黃腔,目前是我國的稀有劇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於80年代曾在湖北、河南風靡一時。唐河縣漢劇團於1953年建團,前身為城郊鄉北張灣漢劇團,1987年因種種原因解散,他們排演的《鳳儀亭》、《龍鳳呈祥》、《四郎探母》等劇目,深受該縣及周邊民眾的歡迎和喜愛。

發展

漢劇漢劇
隨著近年來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對恢復漢劇的呼聲日漸高漲,城郊鄉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繁榮文化事業的精神,把漢劇原班成員組織起來,投入資金,進行培訓,重新編排劇目,並在全縣公演。
2008年,該劇團重新編排的三國系列戲曲《黃鶴樓》,在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獲得金獎。為了該劇種的保護和發展,唐河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材料,為該劇種向河南省申請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2010年6月獲批成功。

支持

目前,經縣委宣傳部、文化局、城郊鄉挖掘整理的漢劇已申報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演出

漢劇漢劇

唐河縣人民大會堂內是座無虛席,戲迷雲集,一個由城郊鄉北張灣村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演出隊伍在這裡為廣大戲迷朋友排演了一台別具風格的精彩好戲——漢劇專場。

搶救遺產

把漢劇重新搬上舞台的是唐河縣城郊鄉北張灣村一群農民。北張灣村村民素喜漢劇,早在1953年就自發成立了民間的漢劇文藝團體。1987年,國家實行一縣一團制,縣裡保留了豫劇團,漢劇團被解散。
為了不讓漢劇失傳,北張灣村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籌集資金,蒐集資料,準備演出樂器、道具、服裝,整理戲譜。目前已排演出《四郎探母》、《採桑》、《吳家坡》、《女斬》等12個漢劇目,建成了一支35人的演出隊伍,初步具備了演出能力。  

漢劇視頻

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舊稱“楚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漢劇前身稱楚調(又名楚腔、楚曲),後稱漢調。有史可查,漢劇形成於清·康乾年間,成熟於清·嘉道年間,流行於湖北全省,波及湘、豫、川、陝、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至今有300多年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