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槐抱子

唐槐抱子

唐槐抱子位於岱廟西南角的唐槐院內。唐槐院因原奉祀“延禧真人”,舊稱延禧宮,相傳是在唐朝時種植在殿前的槐樹,據今已1300餘年,雖死猶生,“唐槐”之名日盛,這個院落自然也被稱為“唐槐院”了。

唐槐抱子

此景位於岱廟西南角的唐槐院內。唐槐院因原奉祀“延禧真人”,舊稱延禧宮,延禧真人是道教第二大神“靈寶天尊”的化身和全權代表,曾被唐玄宗封為泰山主神。但這只是當時唐玄宗急於向道士司馬承禎請教道義,權宜之封,唐玄宗在兩年前已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後世以此為基礎不斷加封進爵,只認“天齊王”是泰山神。延禧真人的尊容在天貺殿東半部的“啟蹕圖”中可見,坐在亮轎上,留大鬍子的就是他。據此推斷他已淪為天齊王的臣屬了。後宮殿毀圮,他也就逐漸淡出人們記憶。現僅存門口懸著的“延禧門”匾額。而相傳是在唐朝時種植在殿前的槐樹,據今已1300餘年,雖死猶生,“唐槐”之名日盛,這個院落自然也被稱為“唐槐院”了。
走進院內,迎面是一塊山形玲瓏石,傳是淄博人所贈,石上有泰山學者楊辛教授題刻“古槐蔭山”。後有漢白玉圍欄,欄內有一棵枯死的老槐樹,數圍中空,如一慈愛的母親,在懷中抱著一棵相傳50年代初所植幼槐。幼槐在母槐的呵護下歷經50餘年生長,已是高11米,直徑半米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了。故得名“唐槐抱子”,俗稱“槐(懷)中抱子”。
創造此景有五說。
一說:1948年1949年連續兩次補種未活,1950年岱廟道長尚士廉與岱西村村長王寶其等人再植,遂成今景。是尚道長根據“景中造景”“槐(懷)中抱槐”的意境構思命名。
二說:1948年因連年戰火,古建築盡毀,泰安區中心衛生院在此建院至1955年遷出,就是今天的泰安市中心醫院。1952年一王姓青工在此樹內種植一棵小槐,因當時老槐尚有一枝存活,此人還受到了當時院領導的批評。中心醫院院志有記載,現市中心醫院院內有紀念石刻為記。
三說:剛解放時,唐槐院是個大雜院,居民雜居其中,據當年房管所老人回憶,老槐中的小槐是房管所一王姓工人所植。
四說:植樹人叫王英蘭,2006年她71歲,給我市焦ⅩⅩ來信稱:槐中之槐是她1944年種的,是從岱廟城牆上移過來的。王女士是1935年生人,當年九歲。
五說:小槐是1953年所植。該記載僅此一句。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我省尚有多處與此相近或相同的景點。又詢問專業人士稱,槐樹生長到一定年歲,中空現象很普遍。樹中長樹,多是自然形成,也有不少是人為所致。槐(懷)中抱子寓意美好,不少有文化的人喜好此道。因此筆者較贊成創造此景的第一種說法。
延續生命,老樹新枝,枯木逢春。畢竟是泰山人用自己的智慧與唐代先人神交物合,創造出了這一寓意美好的景致,為後人憑添了情趣。何人所植不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