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璇

唐書璇

女導演。雲南人,自幼定居香港。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1969年返香港,同年導演影片《董夫人》,該片1971年獲台灣第9屆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等多項獎。1972年導演影片《再見中國》。1975年執導《十三不搭》並創辦電影雙周刊《大特寫》,出版66期。1979年執導《暴發戶》後移居美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唐書璇,1941年出生,原籍雲南,自幼定居香港。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1969年返回香港開始她的導演之路。1975年她創辦了電影雙周刊《大特寫》,出版了66期,這個雜誌就是後來的《電影雙周刊》的前身,也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要陣地之一。唐書璇作為留學海外的電影專業出身的導演有別於以往各大公司師傅帶徒弟式方法培養出來的導演,眼界更為開闊,風格更為明顯,手段更為多樣,以她為始香港影壇陸續出現了方育平、譚家明、徐克、許鞍華、唐基明、蔡繼光、陳安琪等一大堆學院派導演,給商業氣息濃重的香港影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而且許多後來成名的人物也多少和她的影響不無關係。張叔平,香港最優秀的美術指導,剪輯師,給王家衛和關錦鵬剪了幾部很有分量的片子,但是他的剪輯能力卻是在給唐書璇做副導的時候學的,而他本人也承認過他的美術理念在形成的過程中多少受到唐的影響。王家衛,人人都知道他亦師亦友的譚家明,殊不知最開始出道的王家衛受唐書璇的影響最大,至今看王的《旺角卡門》據了解唐書璇電影的人說可以看到唐的電影的影子。

唐書璇電影作品不是很多,《董夫人》《再見中國》《十三不搭》《暴發戶》,寥寥數部,但是和她本人一樣,幾部作品都給香港影壇以深遠的影響。和許多新浪潮導演退出公眾視線一樣,唐書璇選擇在1979年事業頂峰退出影壇,移民美國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不過她的兩部名作卻是留給香港電影史不斐的禮物。

《董夫人》,1969年唐書璇美國學成回港拍的第一部作品,由那時還不是很有名後來在好來塢還算有名氣的盧燕出演,這個片子不僅在1971年獲得了台灣第9屆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等多個獎項,還為盧燕拿下第一座金馬,並且代表台灣參加了坎城電影節。當時的香港及台灣片商和電影公司老闆看重的是電影的商業價值,所以很在乎電影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度,因為東南亞是票房的主要來源。因此都比較看重亞太影展這樣的電影節,所以林黛當年的四界亞太影后風頭一時無兩,所以對於文藝氣息濃重的歐洲的電影節不是特別重視,而港台電影的重故事輕思想的特點也很難在歐洲的電影節上獲得重視。《董夫人》可以說是第一部被歐洲電影節另眼相看的華語電影,進入了當年的競賽單元。《董夫人》講述了一個寡婦再嫁的故事:清代,中國兩南一偏僻村莊住著一位寡婦董夫人。她在家克盡婦道,在外為鄉民治病,設私塾教書,受街坊鄰里敬重。一次,一隊官兵進村,為首的楊尉官住進董宅。楊、董雙方暗生愛慕,同時董夫人之女維玲亦鍾情於楊尉官。村民們因敬重董夫人,為她向皇帝奏請貞節牌坊。於是她掙扎於楊尉官和貞節牌坊之間,最後終於迎來了牌坊,但失去了其他一切。女兒和楊尉官結婚,僕人張二叔離去;她自己成了一位悲劇英雄。故事看上去和六七十年代李翰祥等人喜歡的古裝小品故事很相同,不一樣的是片子用了很大篇幅用了不同角度去刻畫女主角的心理掙扎,突出她的身世的悲劇性,在思想性上不是其他充斥獵奇心理和賣座噱頭的同類片子所能比的。

香港電影界在對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的評選中,不僅《董夫人》榜上有名,而且唐書璇另外一部作品《再見,中國》也上了榜。在這個榜的前列我們看到了麥當雄的《省港旗兵》,講述大陸人為了生活和自由越界香港的故事,此題材在今天看已經很是泛濫了,2004年還有一部《旺角黑夜》出來,可是在當時題材很是新穎,片子的記實風格又使事件看起來那么真實可怖,當時香港嚇唬小孩子的話都是“省港旗兵來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遠在《省港旗兵》誕生十年前的1973年,大陸還是一片紅色江山的時候,越界題材就已經被唐書璇搬上了銀幕--《再見,中國》。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初次看到以為是外國友人遊玩結束回國的時候來這么一句,可是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是一群不堪忍受文革所帶來的痛苦和對文革本身的懷疑的年輕人偷渡到香港的故事。影片從1971年籌備開拍,1973年左右完成,當時“文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電影界無人敢接觸這一炙手的議題,只有唐書璇敢於站出來,拍了首部描繪、批評"文革”的華語劇情片。影片在有限的條件下拍攝,全部採用非職業性演員,粗糙的攝影卻帶有紀錄片的風格。如果在事件之後回首思考事件的得失這是不困難的,難就難在身處事件之中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正因為題材的敏感,1974年誕生的該片被港英當局以“可能損害鄰近地區友好關係〔及〕妨礙治安”為名禁映,只在1978年1月於法國某個電影節(可能是坎城,沒有查證)上放映了一次。1980年再次審查才獲得通過,1987年5月在香港正式公映,而此時的香港影壇《省港旗兵》都已經出了續集了,此類題材已經不太新鮮了。時值八七電檢條例草案在民間引起爭議,公眾對自由箝制異常敏感。《再見,中國》的政治剖析事過境遷之後來看不算很激進,然而唐書璇的逆流而上,從人道及存在主義出發去透視文革,以及形式上的求工,使這部影片成為華語電影的異數。

如今的香港影壇已經不是二三十年前的香港影壇了,唐女士也許正在美國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她留給香港影壇的一筆財富卻永遠存在。

導演作品

1969年《董夫人》

1972年《再見中國》

1975年《十三不搭》

1979年《暴發戶》

中國影壇女導演(港台篇)

中國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多數選擇與自己成長經歷有關的素材,她們或是老手、或是新人,而且與男性導演喜歡架空歷史相反,她們的作品都從現實出發,儘可能地表達自己對情感的態度,這是中國女導演的美好歲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