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拉毛

哈達拉毛

哈達拉毛,葉門一歷史地名,現在為葉門一省。近現代時哈達拉毛處於英國保護之下,1967年南葉門獨立後被併入。哈拉拉毛人在環印度洋一帶有大量移民,有許多著名人物,例如著名的賓·拉登即為哈達拉毛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哈達拉毛省在葉門的位置哈達拉毛省在葉門的位置
哈達拉毛:Hadhramaut,為阿拉伯半島一歷史地名,歷史上曾環亞丁灣,與阿曼佐法爾地區(Dhofar)接壤。現在是葉門共和國哈達拉毛省,但範圍比歷史上小很多,居民為哈達拉毛人,說阿拉伯語哈達拉毛方言。哈達拉毛省面積19.3萬平方公里,人口202.86萬(2005)。地名據說有三種來源,一說為由於當年此地區曾發生戰爭導致許多人死亡,故該地有“死神已來”的說法,在阿拉伯語中即為“哈達拉毛”;另一說為《古蘭經》中曾記載,賽莫德人(Thamud)由於不敬安拉而被毀滅,而使者撒立哈(Saleh)帶領4,000名信徒來到此地,並終老於此,因此而得名“死神已來”。三說是名字來於希臘語υδρευματα,意為“有河水環繞的小城”,此地歷史上為香料之路(IncenseRoute)的一個中轉站。

歷史

奎帝蘇丹國和卡迪里蘇丹國奎帝蘇丹國和卡迪里蘇丹國

狹義的哈達拉毛地區僅指英國的亞丁保護國督管下的五個蘇丹國之中的兩個:奎蒂蘇丹國(Qu'aiti)及卡迪里蘇丹國(Kathiri)。1967年南葉門獨立後,哈達拉毛全境幾乎都被併入。廣義上的哈達拉毛是指自邁赫拉省(Mahra)至阿曼邊界的地區,包括今天的哈達拉毛省、邁赫拉省及舍卜沃省西部。哈達拉毛人集中在沿河谷而建的城市內,主要種植小麥、椰棗、小米、椰子和咖啡等。在高原地區居住著貝都因人,主要牧養綿羊和山羊。當地社會結構仍以部落為主。

近現代時,哈拉拉毛的大部分地區為奎蒂蘇丹國統治,處於亞丁保護國(英國保護國之一,1882-1967)保護之下,南葉門獨立後被併入。奎蒂蘇丹國由烏瑪爾·本·阿瓦德·阿·奎蒂建立,並於1882年得到英國的承認。1937年兩國簽署條約規定奎蒂蘇丹國接受英國的指導,但奎蒂蘇丹本人於1945年被英國人流放到亞丁,不過奎蒂蘇丹國仍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直到1967年南葉門獨立。1967年時,英國的亞丁殖民地亞丁保護國及哈達拉毛地區被合併成立為南葉門社會主義共和國,隨後改制為葉門民主共和國。1990年時南北葉門合併。

哈達拉毛人

自19世紀起,哈達拉毛人大量移民到沿印度洋的城鎮,包括東南亞南亞東非,主要聚集在海德拉巴巴特卡(Bhatkal)、岡哥利(Gangolli)、馬拉巴爾(Malabar)、爪哇蘇門達臘馬六甲新加坡等地區。在海德拉巴,哈達拉毛人主要聚集在卓什區(Chaush),尤其是在巴爾卡斯(Barkas)一帶。好幾名印度尼西亞的部長,如前外交部長阿里·阿塔拉斯(AliAlatas)、前財政部長馬利埃·穆罕默德(Mari'eMuhammad)等都是哈達拉毛人,東帝汶前總理馬里·阿爾卡蒂里(MariAlkatiri)也是哈達拉毛人。東非海岸一帶有大量哈達拉毛移民,肯亞曾有兩位部長沙里夫·內賈夫(ShariffNasser)和納吉布·巴拉拉(NajibBalala)也是哈達拉毛人。其他哈達拉毛人中較出名的有本·拉登家族(BinLaden)及公元3世紀時的加尼薩德家族(Ghassanids)。

現狀

哈達拉毛省塞溫市郊哈達拉毛省塞溫市郊
哈達拉毛地區最大的城市為穆卡拉(AlMukalla),1994年時人口為12.24萬,至2003年時增長為17.47萬人,另一個哈達拉毛的港口城市席赫爾(AshShihr)的人口相應的從4.86萬增長為6.94萬。該地最著名的歷史名城為塔里姆(Tarim),該城為當地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研究中心,並且是世界上穆罕默德的後裔最多的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