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茲·易卜拉欣

哈菲茲·易卜拉欣

埃及詩人。生於上埃及尼羅河畔的一個小村落。幼年喪父,由舅父撫養長大。16歲失學,自學古典詩歌並開始習作。1888年進入開羅軍事學校。畢業後在國防部、內務部任職。1896年派往蘇丹服役。1903年退役。在開羅專事寫作。1911年擔任埃及圖書館文學部主任。1932年死於開羅。 \n他一生致力於詩歌創作和翻譯。曾用阿拉伯文翻譯雨果的《悲慘世界》。他的詩作《塞蒂哈之夜》是用瑪卡梅韻文體描述英國占領下的埃及、蘇丹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民的苦難。

哈菲茲·易卜拉欣

正文

哈菲茲·易卜拉欣《哈菲茲詩集》(1922)中的初期作品,大多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不幸。1900年以後轉而描寫社會生活,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1905年日本在對俄戰爭中獲勝,他認為日本是東方弱小民族的方向,號召向日本學習,奮發圖強。他提倡女權,激勵青年要從侵略者手裡奪回失去的權利。1906年丹沙微事件發生後,他寫詩譴責英國侵略者屠殺無辜人民的罪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埃及人民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他滿懷激情描寫了埃及婦女的英勇鬥爭。1922年英國允許埃及獨立,他公開表示懷疑,要人們警惕無形的綢子般柔軟的枷鎖。1932年英國在埃及事務上作出中立姿態,哈菲茲寫了 150行長詩揭露它的虛假性。他不斷提醒國民警惕帝國主義的陰謀詭計,保衛埃及的民族權利。他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他的詩語言質樸平易,富於鼓動性,因而贏得埃及人民的喜愛和尊敬,被譽為“尼羅河詩人”,在埃及現代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