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磁與電子技術研究所

研究所平均在研博士後5~10人,博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研究生30餘人。 微特電機及其相關技術研究;車輛電氣與電子研究;電磁裝備研究;新原理電磁裝置研究。 研究所平均在研博士後5-10人,博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研究生30餘人。

概況簡介

研究所隸屬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成立於1996年,原名電動車研究所,主要為發展電磁套用領域而提供理論基礎、組件、電路及系統技術方面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機電、能源、交通與環境。研究所下設有電動車輛研究中心。主要從事電動車輛電氣系統仿真與設計,電驅動系統、儲能設備監測與管理的研究與開發以及汽車電子與計算產品的研發。研究所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設有電動汽車實驗室、電機實驗室、測試與與控制實驗室、電磁裝備實驗室、新原理電磁裝置實驗室。
研究所承擔項目來源廣泛,包括國際和國內的。研究資金來自於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省部委的科技攻關計畫、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企業,國際合作等。
現有在職研究人員13人,其中,教授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助教1人,技術工人1人;兼職研究人員5人。
研究所平均在研博士後5~10人,博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研究生30餘人。每年培養本科生20~30人。教師還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任務。

研究力量

研究所現有在職研究人員13人,其中,教授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助教1人,技術工人1人;兼職研究人員5人。

科研設備

功率分析儀;電池模擬系統等。

科研範圍

微特電機及其相關技術研究;車輛電氣與電子研究;電磁裝備研究;新原理電磁裝置研究。

人才培養

研究所平均在研博士後5-10人,博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研究生30餘人。每年培養本科生20-30人。

研究成果

研究所承擔的研究方向包括4個領域17個子課題。研究成果顯著,多次獲得國家、教育部國防科工委、航天工業總公司和黑龍江省的獎勵。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工技術學報微特電機微電機等期刊以及在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被SCI檢索30多篇,被EI檢索80多篇。伴隨著科研工作的發展與總結,研究人員陸續出版了《新型電驅動控制系統及其相關技術》、《步進電動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電機與電器的數學分析方法》、《PHYSICS OF ELECTRIVC LAUNCH》、《步進電動機》、《電動機智慧型控制基礎》、《石英電子表手機電換能器》等學術著作。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對科技創新的追求,近幾年研究所陸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70項,其中已獲授權15項。

科技發明

無刷電動機研製;雙開槽電機;具有力覺功能的機器人末端操作器;基於GMM的微驅動系統;電動汽車;電動車用輪式驅動電機;雙轉子電機;雙定子電機;直線電機;多自由度電機;電動車用永磁同步電機;36L錄音機電動機穩速系統;51系列單片機簡易數控系統;110BYG001步進電動機;FA用新型步進電動機組件;直接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電動汽車(概念車)電氣系統總體研究及車輛管理單元(VMU)研製;電機物理場基礎研究及其套用;大中型電機物理場分析與計算方法;基於定轉子齒槽效應轉矩機理的電動機基礎理論和工程;基於定轉子齒槽效應轉矩機理的電動機;電動汽車用感應電機系統;實用型三自由度伺服電動機。

基於定轉子齒槽效應轉矩機理的電動機

針對“基於定轉子齒槽效應轉矩機理的電動機”電動機與傳統結構電機的最大差別,提出了非線性分析計算方法-"齒層比磁導法",從而解決了計算的精確化和方法的實用化問題,使該類電動機從當初的線性近似模型,簡化、估算方

法,發展到如今較精確的非線性模型,較完善的最佳化設計方法。並以此為基本,相繼完成了反應式(VR)和混合式(HB)步進電動機系列設計。提出並研製完成了多功能高性能體積比高功率密度新結構雙開槽電動機,包括正交圓柱結構三自由度電動機、平面兩自由度直線電機、高效多態電機、混合磁路多邊耦合電機、多氣隙電機及HB型直線推進器等。這項成果在國內微特電機行業得到套用、量產,並與國外公司進行合作研究,收到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累計新增產值74214萬元,新增利潤17555萬元,增收節支總額21835萬元,出口創匯830萬美元。近三年新增產值42876萬元,新增利潤8218萬元,增收節支總額10420萬元,出口創匯30萬美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