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Ceramic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ology),簡稱哈工大特陶所,成立於2002年5月。主要研究陶瓷相變與韌化機理、多功能防熱陶瓷基複合材料、先進結構陶瓷及複合材料、特種功能陶瓷塗層、信息功能陶瓷和生物陶瓷材料等領域。是哈工大首批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哈工大三育人先進集體,國防科工委優秀科技創新年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獲批2013年度“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特陶所目前正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所目標奮勇前進。

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英文名稱Institute for Advanced Ceramic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ology(IAC-HIT),簡稱哈工大特陶所,成立於2002年5月。其前身是雷廷權院士和周玉院士1985年組建的哈工大材料科學系陶瓷材料課題組。經過20餘年尤其是近10年的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了以航天需求為背景的先進陶瓷材料設計-製備-評價-套用研究平台。研究由最初的陶瓷相變與韌化機理方向,拓展到多功能防熱陶瓷基複合材料、先進結構陶瓷及複合材料、特種功能陶瓷塗層、信息功能陶瓷和生物陶瓷材料等領域。

文化

所徽釋義

所徽、所訓和形象牆 所徽、所訓和形象牆

圖案主體由形似衛星軌道的字母" C" 緊緊圍繞著形似太空梭或宇宙飛船的字母"A" 組成, A和C分別為英文單詞 Advanced和Ceramics 的首字母, 代表了特陶所科研與教學的主要內容為先進陶瓷材料; IAC-HIT 為哈工大特陶所的英文縮寫; 2002 為特陶所的成立時間; 藍色背底代表浩瀚奧秘的宇宙和知識的海洋。 整個圖案喻意著特陶所人以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的航天精神, 向未知領域奮勇前進。

所訓

明德求真,開拓創新。

發展沿革

1952年,哈工大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建立

1985年,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開拓了先進陶瓷材料等新方向,成立了陶瓷材料課題組

1987年,金屬材料及熱處理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首批重點學科

2000年,所在材料學學科被確定為“985工程”優先發展學科

2002年5月,成立特種陶瓷研究所

現任領導

所長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周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

1978年3月-1989年3月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和東京大學材料科學系(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依次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1993年起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1999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2014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 校長 。2009年12月2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6月當選當選第14屆世界陶瓷院院士。

周玉院士發明了新型防熱陶瓷複合材料並成功套用於航天型號。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56項(已授權15項);發表主要學術論文300餘篇,SCI 收錄 286 篇、SCI 他引 633 次、H 因子 15 , EI 收錄26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5部,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 項;發表的論著共被國內外同行他引 2200 余次;培養博士34人、碩士30多人。1996 年被評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7 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8 年獲航天總公司 “航天獎 ”,同年獲第四屆 “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副所長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賈德昌,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94和199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生畢業,分別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2年破格晉升為哈工大教授,2003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5 年,獲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2006 年,入選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批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2007 年,獲黑龍江省第8屆青年科技獎;2007 年,獲中國矽酸鹽學會第7屆青年科技獎;2007 年,獲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2008 年,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2009 年,當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11 年,獲第二屆哈爾濱市自然科學學術界新時期領軍人才;201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3年,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賈德昌教授主要從事先進陶瓷與陶瓷基複合材料製備/合成與機理、組織結構演化、強韌化、高溫/熱震/燒蝕/粒子侵蝕等條件下的損傷機制等方面的基礎與套用研究。發表和合作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SCI收錄41篇、EI收錄47篇,SCI他引36次),參著專著1本、主編教材2本。論文專著等被國內外同行引用95次。獲航天工業總公司、國防科工委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研究方向

先進結構陶瓷及複合材料

已形成了基礎性研究、新材料與技術創新及產品工程化關鍵技術研究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研究對象包括高性能結構陶瓷材料與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基複合材料。主要方向: 材料設計與新材料探索與創製; 材料製備工藝技術; 極端條件下材料服役行為研究;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與計算機模擬; 材料評價技術與可靠性研究; 產品工程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研究。

先進功能陶瓷及複合材料

涉涉及粉體 、 薄膜和塊體功能材料。研究對象包括:絕緣陶瓷、介電陶瓷、鐵電陶瓷、壓電陶瓷、敏感陶瓷及能源材料等。主要 方向: 新型鐵電陶瓷材料研究; 新型壓電能量轉換材料及儲能材料研究; 熱釋電陶瓷材料; 氣凝膠材料的合成與表征;微孔和介孔陶瓷材料。

無機塗層與薄膜材料

采採用等離子噴塗、微弧氧化技術等指標各種塗層材料並對其結構與性能進行表征,涉及熱障塗層、耐高溫腐蝕塗層、抗氧化塗層、耐磨損塗層以及電性能塗層等。主要方向: 耐高溫、減摩抗磨、耐腐蝕、抗氧化和密封防護塗層材料及其關鍵技術研究;生物、醫用及環境友好塗層材料的研究及開發; 材料延壽、高效和再生的塗層技術研究。

生物材料

涉及硬組織修復與替代材料,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等。研究對象:生物陶瓷及塗層、生物活性玻璃及無機 / 有機複合生物材料。主要方向: Ti/HA 生物複合材料的製備與性能; 多孔生物陶瓷塗層的製備與性能; 有機 / 無機複合生物材料製備與性能; 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製備與改性; 磁性生物陶瓷骨材料的製備與表征; 生物玻璃及其複合材料

納米材料

開開展納米粉體合成、納米材料製備及表征、納米器件設計與製造等研究。主要方向: 納米線、棒、管材料設計與合成; 納米材料表征與形成機理; 納米材料組裝與摻雜改性; 納米複合材料結構與性能。

材料測試與表征

以以先進無機材料測試與表征理論、套用和技術研究為基礎,採用先進儀器設備為手段(透射電鏡、掃描電鏡、電子探針、 X 射線 衍射、綜合熱分析儀、雷射熱導儀、熱膨脹儀及介電頻譜儀等)對材料進行測試與表征。主要方向: 晶體結構和顯微結構分析; 材料表面與界面微結構分析; 性能測試; 功能評價; 組成-結構-性能-功能關係; 材料損傷機理與壽命預測。

學術成果

研究所實驗室面積2000餘平方米,擁有材料製備、加工和分析測試儀器設備40多台/套,總資產3000餘萬元。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等各類項目40多項,在陶瓷相變與韌化機理、陶瓷抗熱震、耐燒蝕性能的套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
已出版專著/教材7部,發表論文600餘篇(SCI收錄400餘篇、EI收錄500餘篇),論著被他引3000餘次;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勵10餘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已授權13項);

人才培養

培養博士40餘名、碩士96名,出站博士後5名;畢業生遍及美、英、澳等國及國內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大中型企業,絕大多數已成為所在單位的中堅力量。

榮譽與成就

2012年,特陶所獲批2013年度“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

2010年,特陶所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2008年,特陶所團隊獲國防科工委優秀科技創新年團隊;

2007年,特陶所被評為哈工大三育人先進集體

2006年,被評為“先進高溫陶瓷材料及其套用技術”省研究生優秀導師團隊

2006年,特陶所團隊獲哈工大首批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 項;

2004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1 項;

2003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

2002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

2002年,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1 項;

1998年,航天工業總公司專著教材類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

1996年,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

1994年,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

1992年,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