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數

哈數

陝西、雲南、山西等地方言。什麼是哈數?還是先解釋一下這個“哈”字吧。這裡的“哈”,讀hɑ的第四聲。在大理方言裡,“哈”是個量詞。比如,“把你的鉛筆借我用小哈給得”、“我去一小哈就回來”里的“哈”,是指短暫的一會兒;“莫討嫌嘎,小心我給你兩哈嘎!”、“老師!小胖在背後爪了我一哈”里的“哈”,是指動作的次數。

哈數的意思

詞意

哈數就是“哈”的適當的量。說得口語化一點叫“分寸”,說得政治化一些是“原則”,說得哲學味一點叫“度”。當然,有時候也可以替代“打算”、“計畫”等等。

舉例

還是用例句說明吧:

處長對科長說:“這些事情應該咋個安排,你心裡要有個哈數,不然事到臨頭又抓打不開。”這裡的“哈數”是打算、計畫的意思。

當爹的對兒子說:“這種正二八經呢場合,你說話要有點哈數,亂講不得,小心人家笑話你。”這裡的“哈數”,是分寸的意思。

職工對領導說:“獎金和福利分配呢事,當領導呢心中要有個哈數,要嚴格執行檔案精神,按規定辦事,不能搞‘哭得呢娃娃有奶吃’”。這裡的“哈數”,是“原則”的意思。

妻子對丈夫說:“當爹呢打娃娃么高低嚇唬嚇唬叫他知道錯了就得了,你咋個會沒譜實氣呢挨他呢屁股打腫掉?一點哈數都沒有!”這裡的“哈數”跟“分寸”有點接近,是“度”的意思。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可說成“世界是個東東,東東是動彈的,動彈是有哈數的”顯然這裡的“哈數”當“有規律的”講。

總而言之,“哈數”,就是最適中、最恰當的那個尺度、那個狀態、那個境界。

哈數哲學

國外有個哲學家叫亞里斯多德什麼的,曾經這樣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分為過度、不及、適中這樣的三種狀態。比如魯莽、怯懦、勇敢三種狀態中,魯莽是過度,怯懦是不及,勇敢是適中;在浪費、吝嗇、大方三種狀態中,浪費是過度,吝嗇是不及,大方是適中;在縱慾、冷淡、節制三種狀態中,縱慾是過度,冷淡是不及,節制是適中等等。這裡的勇敢、大方、節制,就是大理鄉人認為做人做事應該把握的“哈數”。

我們中國的孔老夫子,也是一個很講“哈數”的人。據說他的學生子張和子夏二人,前者天資聰敏,但性情急躁,做事常有過份之舉;後者忠厚老實,但性格卻慢條斯理,什麼事都落後半拍。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說:“子夏和子張,哪一個更賢能?孔子說:子張做事往往過頭,子夏做事常常不及。子貢說:那么,老師的意思是子張勝過子夏了嗎?孔子說:過份和不及的後果是一樣的,都不好。這就是所謂“過猶不及”。孔子認為,做事過了頭和不到位的結果沒什麼兩樣,所以他對子張子夏二人的評價,就是“一籃茄子一籃黃瓜,挑起一樣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為什麼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麼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搞好關係,為什麼總是好心不得好報?問題可能就出在“無微不至”上,出在“親密無間”上,出在“費盡心機”上,就是因為“哈數”沒有把握好。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不管做什麼事情,把握好“哈數”是很重要的。什麼事情做過了頭,或者該做到位而沒有做到位,出發點再好,好事都有可能變成壞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