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卡斯共和國

哈卡斯共和國

哈卡斯共和國(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Хака?сия,Respublika Khakasiya)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聯邦主體,位於西伯利亞中南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部、葉尼塞河左岸、庫茲涅茨克山的東坡和西薩彥嶺的北坡。面積6.19萬平方公里,首府阿巴坎亦是共和國內最大城市,有人口532,403人(2010年),俄聯邦最大的薩揚舒申斯克水電站在該共和國境內。

基本信息

概況

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

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語:Хака́сия,或Хака́ссия),位於俄羅斯聯邦西伯利亞中南部。面積61,900 km²,占全俄總而積的0.4%,占東西伯利亞經濟區總面積的1.5%。人口532,403人(2010年俄羅斯人口統計),哈卡斯人占11.98%。

哈卡斯語與俄語在當地具有法定地位。哈卡斯1926年創製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929年一度使用拉丁字母,1939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首府阿巴坎

國徽

哈卡斯國旗圖案經歷了若干次變更,但並不觸及實質。1992年6月6日,古代徽記出現在哈卡斯共和國的國徽和國旗上。哈卡斯共和國國徽底色為白色,上有一隻趴在地上的藍色雪豹,四周是綠色的白樺樹枝。樹枝底部為哈卡斯民族的傳統圖案三葉草,上方為金色和白色相間的太陽標記。國徽下部是黑色字母的題字“哈卡斯”。

國旗

在哈卡斯國旗為長方形,有3道水平分布的色帶:最上方為白色、中間為天藍色、下方為火紅色。

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
旗幟左邊靠旗桿部分為綠色,其寬度與一道水平色帶的寬度相等。綠色色帶中央有金色和白色相間的太陽標記。旗幟長寬之比為2比1。

旗幟的3種顏色與俄羅斯聯邦國旗的顏色相同,表明哈卡斯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主體之一。

沿旗桿分布的綠色,是古哈卡斯國家國旗的主色調,它象徵著如今的哈卡斯人與自己祖先的聯繫。綠色象徵著生命永恆、原始森林、春日的草原、草地、新生、哈卡斯各民族間親如兄弟的友誼,它也是西伯利亞的傳統顏色。

國旗上的太陽標記只在哈卡斯境內的石雕上發現過。它體現了對哈卡斯土地上歷代居民的崇敬之情。

歷史沿革

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在歷史上曾建立過一個汗國,也有過文字,即“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文)。俄羅斯人把這些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當地人都統稱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阿巴坎韃靼人”或“葉尼塞韃靼人”,而當地人自己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民族名稱,平時多使用各自的部落名稱,或較多地使用一個叫作“浩拉依”(HOORAJ)的名稱。

從6世紀開始,哈卡斯就位處於古代吉爾吉斯民族的核心。

哈卡斯共和國 教堂哈卡斯共和國 教堂

10世紀初,他們先受契丹統治,13世紀初又受蒙古統治。在長期的戰亂和難以在當地繼續生存下去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離開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向中亞及新疆遷移。

到16世紀末為止,大部分葉尼塞柯爾克孜人都已離開了故土,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這裡。留下來的人們於17世紀時還建立過阿勒泰薩爾公國、耶澤爾公國等幾個小的公國,但仍受西部蒙古的管轄。隨著沙俄向東方的不斷擴張,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廣大地區於1703年併入沙俄,在併入俄羅斯之前哈卡斯人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而是零散的遊牧部落。

17—18世紀時,在葉尼塞浩拉依-吉爾吉斯人(突厥人)、克特人古西伯利亞人)和薩莫耶德人(烏拉爾人)等基礎上,形成哈卡斯部族。“哈卡斯”這一民族名稱是十月革命以後蘇聯政府在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劃界時,根據中國史書上漢語“黠嘎司”、“轄嘎斯”這一歷史民族名稱的語音而採用的。

哈卡斯人地區在1923年建立哈卡斯民族縣,1925年改為哈卡斯州,1930年改為哈卡斯自治州。

哈卡斯自治州1930年10月20日成立時曾歸屬於西西伯利亞邊疆區,1934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成立後成為該邊疆區的一個民族自治州,1991年蘇聯解體前從該邊疆區分離出來,改為哈卡斯自治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俄羅斯聯邦的共和國。屬東西伯利亞經濟區。

1996年以後,共和國杜馬反對派一直主張將國名變更為“哈卡斯斯坦共和國”。

行政區劃

區劃

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
哈卡斯共和國原有8個行政區,1996年奧爾忠尼啟則區撤銷。現主要分為阿爾泰 (阿爾泰斯基)、阿斯吉孜(阿斯基茲)、巴格拉德(博格勒)、別依(別亞)、薩拉林、達什德普(塔什特普)、烏斯特·凱買勞夫(原烏斯季阿巴坎)、西林(希拉)等七個行政區和阿巴坎、薩彥諾戈爾斯克(5.78萬人)、卡拉塔什(原切爾諾戈爾斯克)(8萬人)三個共和國直轄市。

另有阿巴扎和索爾斯克2座城市和13個鎮,75個村。

首府

共和國首府是阿巴坎市,距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643公里,距莫斯科4218公里,是共和國的工業中心,也是科學文化中心。這裡有一些木材、食品加工業工廠,還有一所國立哈卡斯大學和共和國博物館、廣播電視台、報社、劇院、醫院等。阿巴坎市交通還比較方便,以公路為主,也有鐵路通西伯利亞線上的大站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再東達弗拉基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也有飛往各地的航線。

民族人口

哈卡斯人

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

哈卡斯人(Khakass)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少數民族,共有10萬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哈卡斯共和國境內,有67000人,占全共和國總人口60萬的11%多。另有一些哈卡斯人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地,哈卡斯人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

併入俄羅斯之前,哈卡斯人主要從事半遊牧業和狩獵,飼養細毛羊、牛和馬,兼事農業,種植小麥、燕麥、馬鈴薯等。經濟和文化落後。十月革命後,工農業得到發展,哈卡斯也成為西伯利亞南部煤炭和電力工業重要基地之一。

哈卡斯人曾信仰薩滿教,21世紀初則名義上信仰東正教,實際上仍信薩滿教等原始宗教。

哈卡斯語

是哈卡斯人本民族的母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與阿爾泰語及圖瓦語比較接近,鄰近的說突厥語的民族還有阿爾泰人、肖(紹)爾人(Shor),圖瓦人和西伯利亞南部的托發拉爾人(Tofalar,或稱卡拉加斯人〔Karagas〕)。哈卡斯語分為哈斯(卡欽)方言、薩蓋方言、高依巴爾方言、格孜勒方言、別勒德爾方言和紹爾方言。紹爾語有時被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突厥語,語法上紹爾語更接近阿爾泰語。與中國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族初遷移來時曾使用過的語言也有不少共同的語言特點。

哈卡斯人的文學語言是在哈斯方言和薩蓋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7世紀初被沙俄殖民者征服。由於文化上長期受鄰近的蒙古人影響,又長期受到俄羅斯統治,因此文化上呈現出集突厥、蒙古、俄羅斯文化於一身的特點。

物產資源

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

哈卡斯共和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石總儲量約20億噸,可開採量為6.5億噸。煤炭儲藏量150億噸,石油儲藏量5000萬噸;天然氣儲藏量2000億立方米;大理石可采儲量為6407萬立方米,年開採量2萬立方米,年加工34萬平方米大理石板。

俄羅斯最大的水電站——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坐落在哈卡斯共和國境內葉尼塞河上,壩體呈圓拱形,高245米,寬110米,長約1060米,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初。

經濟狀況

哈卡斯首府街景哈卡斯首府街景

哈卡斯共和國主要工業經濟部門有:有色金屬冶煉、電力、輕工業、採礦業(煤、鐵)。

工業產品有:電能、鋁、鉬精礦石、建築材料、鋸材、貨櫃、汽車貨車車箱等。

農業包括肉乳畜牧業、養羊業、牧馬業和養雞業等。

哈卡斯共和國同世界27個國家的公司有直接貿易聯繫,主要出口木材、煤炭、鉬精礦石、銅精礦石、鋁、大理石板、貨櫃、羊毛。

哈卡斯共和國主要投資方向有:種植業、採礦和礦產加工業、木材加工、木材廢料加工、河底沉材清理、日用品生產、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皮革和毛皮加工及皮件生產、草藥製作、國際旅遊、交通、“哈卡斯”自由經濟區建設。

俄羅斯行政區劃

中央聯邦管區
奧廖爾州 | 別爾哥羅德州 | 布良斯克州 | 弗拉基米爾州 | 卡盧加州 | 科斯特羅馬州 | 庫爾斯克州 | 利佩茨克州 | 莫斯科自治市 | 莫斯科州 | 梁贊州 | 斯摩棱斯克州 | 坦波夫州 | 特維爾州 | 圖拉州 | 沃羅涅日州 | 雅羅斯拉夫爾州 | 伊萬諾沃州
南部聯邦管區
阿迪格共和國 | 阿斯特拉罕州 |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 車臣共和國 | 達吉斯坦共和國 | 伏爾加格勒州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 卡爾梅克共和國 |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 羅斯托夫州 |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 印古什共和國
西北部聯邦管區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 涅涅茨自治區 | 加里寧格勒州 | 卡累利阿共和國 | 科米共和國 | 摩爾曼斯克州 | 諾夫哥羅德州 | 普斯科夫州 | 聖彼得堡自治市 | 列寧格勒州 | 沃洛格達州
遠東聯邦管區
阿穆爾州 | 楚科奇自治區 | 堪察加邊疆區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 馬加丹州 | 濱海邊疆區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薩哈林州 | 猶太自治州
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阿爾泰共和國 | 阿爾泰邊疆區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外貝加爾邊疆區 | 哈卡斯共和國 | 科麥羅沃州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 新西伯利亞州 | 鄂木斯克州 | 托木斯克州 | 圖瓦共和國
烏拉爾聯邦管區
庫爾乾州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 秋明州 | 漢特-曼西自治區 |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 | 車里雅賓斯克州
伏爾加聯邦管區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 楚瓦什共和國 | 基洛夫州 | 馬里埃爾共和國 | 莫爾多瓦共和國 | 下諾夫哥羅德州 | 奧倫堡州 | 奔薩州 | 彼爾姆邊疆區 | 薩馬拉州 | 薩拉托夫州 | 韃靼斯坦共和國 |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