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相

集郵界用郵票的品相來反映郵票的外觀質量。

簡介

郵票的品相
郵票的品相(標準)是什麼意思?如何確定的?如果單枚郵票品相是10品,指什麼意思?如何對比郵票的品相?

集郵界用郵票的品相來反映郵票的外觀質量

關於郵票的品相

郵票的品相一般分為七級,即極優品、最上品、上品、次上品、中品、下品和劣品。 (您說的10品是一種通俗的叫法,10品等於下面說的VF)郵票品相的完好情況叫做郵票完整程度。

按慣例郵票完整程度分為五級,分別用字母表示:即“VF”表示十分完整;“F”表示完整;“VG”表示很好;“G”表示好,“P”表示差。

屬於上品品相的郵票,在票面、票背、齒孔、背膠四方面都應該既無印刷中的瑕疵,也無保存上的損壞。凡郵票票面有污染、摺痕、破損、或背面揭薄,以至少齒孔的郵票均屬次品,集郵者對此一般不收集體(珍品除外).郵票的品相好,是指票面圖案清晰郵戳少而輕,無缺損的郵票。 集郵家所稱的“品相端正”是指一枚有齒孔的郵票,其圖案恰好位於郵票四個邊的正中間。

判別

1、票面是否完整:票面有破損的郵票,屬於品相不好,不能收入郵集。當然珍貴稀有的郵票是例外。 2、有無缺齒:郵票若是缺角少齒,也是品相不好,特別是郵票四角的齒,更應特別小心,不要弄成缺損。 3、票面是否髒污:如果用不乾淨的手去摸拿郵票,就會使郵票沾上髒污,所以要洗乾淨手,並儘量用鑷子去拿郵票。在整理郵票時,也要注意環境,不要讓桌上有墨水、茶水等,以免沾在郵票上。 4、是否揭薄:從信封上往下揭郵票時,不能硬揭,不然會把郵票背面一部分仍沾在信封上,使郵票的一部分變薄,即所謂“揭薄”,也是品相不好的一種。 5、背膠是否完整:現在的新票,一般都在背面刷膠,新票的背膠不能洗去,背膠洗去的新票也算品相不好。 6、是否褶皺:郵票若有摺痕或者褶皺,也算品相不好,有些郵票有些輕微的褶皺,經過適當的熨壓處理,可以使褶皺變的很平整。但熨壓時要注意方法。 7、票面的位置:郵票的圖案應該居於票面的正中,不能偏高或偏低,也不能偏左或偏右。對於無齒孔的郵票,常用剪刀剪開,剪開時,四周的白邊也應該均勻。 8、郵戳蓋的是否恰當:對郵戳的蓋法與收集郵票的目的有關。若主要關心郵票的圖案,則要求郵戳蓋在郵票上的印跡越少越好。特別是人像郵票,郵戳不能蓋在人的頭部。若是主要收集郵戳,則應要求郵戳蓋的清楚和完整,否則也算品相不好。至於郵戳油墨濃重,不論以上那種情況,都是不受歡迎的。 ◆一般應從哪幾方面鑑別郵票的品相: 鑑別郵票品相著眼點有以下十個重要方面:票面整潔程度;齒孔完好程度;色彩光潔度;圖像(包括圖位)準確度;背膠是否原膠(新票);有無斑點污痕(舊票);郵戳清晰度;有無針眼;有無揭薄、揭破;有無破損;有無折破。 郵票褪色、變色的原因: 郵票褪色、變色是集郵者常遇到的難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強光的長期照射或接觸酸性、鹼性等物質所至;變色、褪色的主要現象有:藍色變綠色,紫色變灰藍色,紅綠兩色套色變得只剩綠色等,紙張也變綠色發黃,這種變色就成了次品。郵展時間一般不應太長,原因之一就是郵票不能在強烈的日光燈下照射,否則郵票刷色會逐漸褪淡,紙張變黃髮脆。

保護方法

(1)為了保持郵票的紙質色澤不變,刷色不褪,不讓郵票直接受到日光照射; (2)撕郵票時應先沿齒孔直線反覆摺疊幾次後,再輕輕地撕開,不要用剪刀剪有齒孔的郵票; (3)貼票時,不要直接用漿湖塗在郵票的北面,以免郵票紙變色或產生斑點,應使用護郵袋或膠水紙; (4)從舊信封上取下郵票時,應將郵票連同信封紙剪下,浸入水中約數十分鐘,便會自行分開,千萬不要直接用手撕,以防揭薄或撕破。

處理皺痕

先把有皺痕的郵票浸在水裡,浸濕後,拿出來用吸水紙將其表面的水吸乾,然後平放在潔淨的平玻璃上,再在郵票蓋一張玻璃紙,用大姆指甲背面輕輕在皺痕處摩擦,使皺痕展平,(不能用力過大,以免損傷郵票);展平後攤在平板上陰乾,皺痕即可消失。

處理殘缺

郵票正面被揭落,圖案顏色剝落可用相同的郵票貼補,其具體方法是:先將剪下的同圖案的小片郵票的背面用刀片刮掉,剝落面也要適當颳去一些,使其能吻合,然後用毛尖蘸膠水將小片貼牢,再壓平即可大至如原狀。

變體票

變體票是郵票在印刷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格品,一般在版模、版式、印色、齒孔、水印、加蓋等方面有毛病,生產單位在印刷或檢查郵票時,一旦出現廢品,立即挑出銷毀,但也有疏忽而將廢品當正品出廠的現象。一般我們不提倡刻意收集變體票。

紙幣品相

全挺:全新值版,四角齊整,堅挺清潔未用
10品:新品-幣面堅挺輕微色變,微折跡,剛開始流通
9品:已流通,有明顯的摺痕,四角輕度磨圓,票面較清潔
8品:經過較長時間流通,有幾條明顯的摺痕,角已圓,票面有污染,有的票稍軟
7品:長期流通,票已軟,有裂口,已污染或有微孔
6品:票全軟,有孔,裂口已伸入圖案,但圖形基本清楚

紙幣品相辨別

紙幣品相是指紙幣表面保有的完好程度。不同品相的紙幣其收藏價值是不一樣的。
收藏紙幣一定要注意紙幣的品相,因為紙幣的品相與價格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紙幣的品相主要有以下五類:
(1)全新品,俗稱挺版,此種紙幣沒有參加過流通,而且保存完好,無任何摺痕,皺紋和褪色,保持原印鈔廠油墨光澤,紙身清潔,硬挺,四角尖銳,此種紙幣價格定為100%。
(2)極美品,此種紙幣參加過短暫流通,最多只有有三道輕微的摺痕或有一道較明顯摺痕,紙面乾淨,顏色明亮,四角可能有鈍,此種紙幣價格僅為"全新品"60%左右。現在市場上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使此種紙幣賣個好價,他們將此種紙幣用熨斗熨過,四邊用裁紙刀略裁去一點,使幣邊挺直,四角尖銳,看上去好似"全新品"而價值卻比全新幣略便宜。市場上第二套3元券就有此種情況。所以購買紙幣最好用尺量一下紙幣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以免上當受騙。
(3)上品,此種紙幣因參加流通時間較長,所以可能有多道摺痕及污跡,幣邊也不齊,但無裂痕,紙身也較硬,此種紙幣價格約為"全新品"的35%左右。
(4)中品,此種紙幣因經過長期流通,幣面有多道摺痕及皺紋,幣面輕微破裂,但中央無洞,幣面色彩暗和褪色,並有髒污,幣身軟弱無力,但整體來講,此種幣看上去不十分難看。此種紙幣的價格約為"全新品"的20%左右。
(5)下品,紙幣經過長時間流通,幣面有無數摺痕及皺紋,幣邊有口,四角圓鈍,中央有洞,幣面污跡並褪色,看上去破舊骯髒,但整張紙幣保持完整無缺。此種紙幣的價格約為"全新品"的12%左右。
定級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也受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同一張紙幣鈔票,在不同的強弱光線下,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可能不一樣。為了方便於買賣雙方協調,定級標準及各自的含義,應儘量統一。
各國紙幣不同等級的價格制定,一般是經評級委員會成員提出評級價格,然後加以平均,取得一致意見,最後定下來。有些圖案"奇特"的鈔票,事先並無估價,一旦出現在市場上,其價格由買賣雙方議定。

硬幣、金銀幣品相

《中國硬幣圖錄》記載:根據國際國內集幣者的經驗,硬分幣按品相好壞主要分以下5類:1、全新幣(全品到絕品);2、極美幣(帶光無傷品);3、上品幣(無傷無磨損);4、中品幣(帶傷有磨損);5、下品幣(嚴重受損)。收藏者應注意:中品、下品品相的幣品因其收藏價值比全新品、上品要低的多,其價格亦會呈現倍數級的下滑。

分類

硬幣品相當前國際上流行描述分級和數字分級兩種方法:
一、描述分級法一般分為七級,在歐美等國家、地區較為流行:
(1)未使用的新品(UNC);在30倍放大鏡下觀察不到任何磨損或流通過的痕跡。但允許有包裝劃痕。
(2)極美(XF或EF):硬幣表面95%以上的細部清楚,僅有極輕微的磨損;
(3)優美(VF):硬幣表面75%的細部清楚可見,整個幣面為中等程度磨損,文字和數字邊緣部分可能不夠清楚。
(4)美品(F):幣面50%細部清楚,整個幣面已呈嚴重磨損,文字、數字邊緣部分已不清楚、污染較重,喪失金屬光澤。
(5)上佳(VG):幣面25%清楚,大部分幣面嚴重磨損。
(6)佳品(G):幣面已嚴重磨損,只有圖案尚能辨別輪廓,邊齒磨損,已無收藏價值。
(7)劣品(PR):幣面全部嚴重磨損,只能大體分清輪廓,邊齒磨損嚴重,一般無收藏價值。
二、另一種數字分級法正在美國流行與推廣,還未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首先將幣面品級分為三個檔次:精製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後再在每檔次品級後附加一定數字(一般為3-90)以用來表示硬幣品級的高低。
1.精製品(ProofCoins)。精製品原則上並非品相分級,而是一種特殊的製造工藝。由於精製品一般都在問世時即為人們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經流通品。最早的精製品出現於1850年左右,數量很少,到20世紀30年代後,各國造幣廠才普遍製造。
──Proof-70。又稱為完美精製(PefectProof),是幣面完美無疵的最高級別,沒有任何劃痕、包裝劃痕及缺陷。幣面可以是光澤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
──Proof-67。介於Proof-70與Proof-65之間。
──Proof-65。即精選精製(ChoiceProof),用4倍放大鏡可見輕微劃痕或缺陷,一般說來已臻完美。
──Proof-63。介於Proof-65與Proof-60之間。
──Proof-60。用肉眼可見分散的疵點。
──Proof-55。即損傷精製(ImpairedProof),精製幣雖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2.未流通品(UncirculatedCoins,MintStateCoins,MS)。指制幣廠出廠後未投入市場流通的全新幣,所以也叫出廠幣。這些錢幣大都是在廠內就封裝的。成套封裝的稱為出廠幣套幣,系專為收藏者製作,售價略高。
──MS-70。即完美未流通(PerfectUncirculated),屬普制幣中的最佳狀態,用4倍放大鏡可發現一些疵病。由於幣面光澤(而不是劃痕、疵病)的差異又分為光亮完美未流通(MS-70,Brilliant)和本色完美未流通(MS-70,toned)。後者幣面呈自然本色,但不一定光亮。 
 ──MS-67。介於M-70與M-65之間。
──MS-65。即精美未流通(GemUncirculated),可以是光亮或自然本色,有少量包裝劃痕和一二個邊緣疵病。
──MS-63。又稱精選未流通(ChoiceUncirculated),介於MS-65與MS-60之間。
──MS-60。即標準未流通(TypicalUncirculated),有一定的劃痕疵病,邊緣也有少量磕碰,光亮或本色。3.流通品(CirculatedCoins)。
──AU-55。即精選近於未流通(ChoiceAboutUncirculated),僅在幣面凸起部分有輕微磨損痕跡。
──AU-50。即近於未流通(AboutUncirculated),幣面凸起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磨損痕跡,至少有一半以上幣面保持原有光澤。
──EF-45。即精選極美(ChoiceExtremelyFine),幣面凸起部分均有磨損,但全部細部清晰,幣面部分區域(如文字間)保持原有金屬光澤。
──EF-40。即極美(ExtremelyFine),幣面均有磨損,但圖像仍清晰,幣面仍有少量原有金屬光澤。
──VF-30。即精選優美(ChoiceVeryFine),凸起部分磨損更多,但所有主要圖像清晰。
──VF-20。即優美(VeryFine),與VF-30相比,凸部磨損更甚。
──F-12。即美品(Fine),嚴重磨損,總體尚可辨清。
──VG-8。即上佳(VeryGood),細部已幾乎磨平。
──G-4。即佳品(Good),磨損更甚,僅能分辨出主要圖像。
──AG-3。即近於佳品(AboutGood),幾乎所有部分已接近磨平,有時僅能辨明年代。
另外,精製品還可分為以下3類:
(1)霜(鏡)面精製(FrostedProof)。指幣面凸出部分為凝霜面,凹入部分為鏡面,屬標準精製品狀態。從1936年起,各主要造幣廠開始普遍製造。
(2)鈍(砂)光精製(MatteProof)。模具經噴砂或酸蝕後未經拋光,所以幣面凹凸部分均為鈍光面。
(3)類(半)精製(Prooflike,P/L)。即並未採用精製工藝,而是用新的模具在最初壓印中所得出的表面光潔、輪廓清晰的高質量普制硬幣,幣面凹入部分近於鏡面(因未拋光),凸出部分沒有凝霜效果(因未噴砂),嚴格說來實與AU-55品級相近。
其他有關硬幣品級的縮略語
1.在品級前加"G"(Good)表示"上品"、"優等",如GVF、GEF,主要見於英國一些錢幣商目錄。
2.在品級後加"+"表示"上品"、"優等",如VF+,G+。
3.在品級前加"N"(Nearly)或"A"(About)表示"近於"、"略低於",如NVF、AVF。
4.用短橫線"-"表示"介於其間",如VF-EF,即VF+或NEF。
5.用斜線"/"表示幣正背兩面不同品級,如VF/EF,即一面為VF,另一面為EF。
我國目前還沒有正式制定硬幣品相評級標準及規則,這和我國在錢幣收藏與投資方面正處在初級階段極為有關,也和我國錢幣收藏與投資市場化程度偏低有關。在這種條件下制定一種普遍認可、國際上承認的規則是我國錢幣市場平穩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國錢幣收藏活動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普通收藏者應在進入收藏與投資活動中適當掌握一些錢幣知識,應慎重對待那些特別完美的錢幣品種,應鑑別真假,尋找一位或幾位信譽好的錢幣經銷商作為相對固定的商家,應積極參加錢幣博覽會或講座以學到專業知識,收集相關書籍、刊物以作收藏資料的儲備,適當參與錢幣拍賣會以便掌握行業動態與實踐經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