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賣

呼賣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又名“浩林·潮爾”,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指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另外,呼麥又稱“蒙古喉音”。

談論開始

談談蒙古神奇的“呼賣”

呼賣歷史

在我國的近鄰蒙古人民人共和國和俄羅斯圖瓦自治共和國,有一種神奇的“呼麥”唱法,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能同時唱出一高一低的兩個聲部。據說過去在我國新疆的蒙古族中,也有人會唱“呼麥”,但後來已失傳。
人們首次聽說“呼麥”時,往往是不會相信的,即便聽了唱片和錄音中的“呼麥”恐怕也還是半信半疑的。因為在從古至今的音樂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提到存在著一個人能同時唱兩個聲部的音樂,在全球廣闊無邊的音樂大海中,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奇特的音樂現象。但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圖瓦呼麥音樂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呼麥”音樂已風靡歐美各國,唱片也大量暢銷,在美國還成立了"圖瓦之友協會"。
在蒙古革命前,它主要流行在蒙古西部阿爾泰山一帶,蒙古革命勝利後,它受到了重視,並作為古老的傳統藝術加以提倡,現在全國已有50多名呼麥歌手,但真正夠得上專業水平的不到10個人,最著名的是現已年近花甲的松迪大師。他除了教蒙古學生外,還教會了4名美國人,2名法國人,他們都已經登台演唱。
1997年1月8日下午,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演奏廳中,人們也親自領略了“呼麥”音樂的神韻,演唱者是內蒙古歌舞團的歌唱演員斯琴比力格,他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本來是學美聲唱法的。但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呼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基本上靠自己的勤學苦練,掌握了這門特殊的聲樂藝術,據他說這是個十分艱苦的過程,有時感覺到幾乎嗓子都唱壞了。但他經過長期的探索,終於找對了路子。他當天的"呼麥"演出引起了轟動,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呼麥”的蒙古語原意是“喉”,所以“呼麥”也可稱作一種喉音演唱藝術,人的聲帶發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發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氣息的調控,口腔共鳴點的變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鏇律,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關係,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六個八度音程,高音聲部的鏇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發出基礎低音,然後用一股氣息衝擊發出高泛音。技術高超的“呼麥”演唱大師可以用二聲部來演唱徐緩的長調,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高聲部是一條波浪起伏的鏇律線,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蒙古音樂家將“呼麥”分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類,其中抒情性的“烏音格音呼麥”又可分為鼻腔呼麥、硬齶呼麥、嗓音呼麥、咽喉呼麥、胸腔呼麥五種。俄國音樂家阿克斯諾夫則將圖瓦自治共和國的“呼麥”分為卡哥拉(意為喘息的)保班納地(意為滾動式的)西歇特(意為如口哨的)伊澤哥勒(意為馬鐙式的)呼鳴五種。
關於“呼麥”產生的時代,已很難考證,有人認為在蒙古史詩說唱盛行的十三世紀就可能產生了。“呼麥”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很有關係,它是從大自然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的空曠、遼闊,天高雲淡的景象,也使人感覺到風聲鶴唳,萬物混響的氣氛。總之“呼麥”演唱藝術的內涵是頗為獨特的。它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相互作用、滲透,並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純化,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呼麥”不僅是一種獨唱的藝術,而且也可用來伴奏,如圖瓦自治共和國名聞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納姆切拉克在她的獨唱中就曾採用“呼麥”來為她的歌聲伴奏,效果很好。“呼麥”的演唱者多為男性,聽說最近已有女性進入了這個領域,“呼麥”藝術也已引起我國音樂界的重視,音樂界的老前輩,中國音樂協會名譽主席呂驥曾指出“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都有自己的特點,如蒙古就有一種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的歌曲,外人是想像不出來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研究。”現在內蒙古歌舞團的音樂家們已開始學習“呼麥”。布賀朝魯曾去蒙古人民共和國拜訪了“呼麥”大師松迪,並向他學習,回國後發表了多篇介紹“呼麥”的文章。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中國聽到圖瓦自治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音樂大師的“呼麥”演唱,中國的音樂家將會認真地學習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吸取其精華,借鑑其經驗,來發展廿一世紀的中國音樂事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