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

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

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運用錄音、錄像、計算機等多種媒體進行遠距離教育的開放性大學。呼市電大始建於1979年10月,初稱電大工作站。1989年7月經自治區、呼市兩級政府批准,改稱內蒙電大呼市分校。行政級別升格為縣團級,行政隸屬於呼市人民政府,業務上受內蒙古電大直接管理與指導。

基本信息

簡介

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
1990年後,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又先後成立了“呼市廣播電視中等專業學校”和“呼市燎原廣播電視學校”。與“呼市電大”一起,三塊牌子,一套人馬,2003年9月四校合併,更名為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由職業學院副院長倪培竹同志分管。

辦學力量

呼市電大按照中央電大的規定,實行課程設定、教學大綱、教材、考試、評分標準與中央電大“五統一”。學員完成學業後,統一頒發國家承認的中央電大學歷文憑。
呼市電大成立20多年來,先後與自治區和呼市地區100多個單位聯合辦學,開辦了文、理、工、經濟、農林、醫藥等6大類近百個專業。已培養出“留得住、用得上”適應經濟建設的套用型人才二萬餘名。電大招生實行自願報名免試入學,學員具有高中或同等學歷,可免試註冊升入專科學習;具有國家承認的專科學歷,可免試註冊本科深造。呼市電大併入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後,牌子不變,招生政策不變,由中央電大頒發文憑不變。合併後,學院所有教學資源可與電大共享,使我校開放教育的教學實力更加雄厚。學校現有視聽教室八間,多功能報告廳一個,雙向視頻室一間,語音室一個,機房兩個,電子閱覽室一個,視聽閱覽室一個,並全天為學生開放。我校現有在校生4590人,2005年全年招生2129人。呼市電大將以更加強大的師資力量,更加先進的媒體設施和教學手段,展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未來。

教學規模

呼市電大已形成初具規模的教育教學網路。它上聯中央電大、內蒙古電大教學系統,橫聯各盟、市電大分校,下聯全市各旗、縣、區、行業的電大分校或工作站及其教學班。全市現有教學點6個,教學班206個,本科生1269人、專科生3321人,在籍生4904餘人,合計約有教職工80餘人,校舍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圖書資料5萬餘冊,及努力適應需要的教學教研設備。同時,已初步培育出一支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以教授、副教授為主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現任領導

韓漠,男,漢族,1960年10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副教授 ,1983年參加工作,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總支書記、副校長。
李力章,男,漢族,1963年12月出生,碩士,副教授 ,1987年參加工作,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 校長、副書記。
莎仁托亞,女,蒙古族,1960年11月出生 ,理學學士,副教授,1982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呼和浩特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

機構設定

部門負責人部門職責
辦公室雲志剛負責檔案、統計、接待、對外聯繫及後勤等工作
教務科張美英、周靜負責教學、學生學籍、統考等工作
教學部劉曉軍教師聘任、崗前培訓、課程組織、招生等工作
教研室衛儉教室進修、科研項目申報等工作
電教科劉志平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支持、全國網考等工作

師資力量

呼市電大分校本部現有教職工29人,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占2/3以上。其中有副教授、副研究員6人,講師18人。機構主要設辦公室、教務處、教研室、電教處、團委、學生處、直屬教學部。

取得成就

呼市電大辦學的顯著特色是主動適應本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聯合和依靠社會力量辦學,為本地區各行各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本專科層次的套用型專門人才。呼市電大創辦20餘年來,先後和67行業(單位)聯合辦學,開設了機電工程、工民建、中文、法律、新聞、財會、金融、審計、毛紡、橡膠、市場行銷、英語等文、理、經3大類72個專業,已畢業學生2萬餘人。歷屆畢業生的質量較高,絕大多數都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好評。例如,呼市電大畢業生、內蒙古郵電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孫希堅,他研製成功的系列長話機器設備與日本C400設備接口裝置,屬重大科技成果,受到自治區政府和國家郵電部的表彰獎勵。內蒙古電視台著名導演王新民也是呼市電大畢業生,他因執導《京江祭》、《啼笑因緣》、《東方商人》、《成吉思汗》等電視劇受到廣泛好評而蜚聲海內外。

教研活動

呼市電大是國家教委確定的首批“註冊視聽生”教育改革試點學校之一。開放教育免試入學,實行完全學分制,以自學為主,適當接受面授輔導,是一種“寬進嚴出”的新型教育模式。1995年以來,已招收了財務會計、法律、英語、鄉鎮企業管理4個專業2907名學生。圍繞如何提高“註冊視聽生”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水平,學校已多次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學教研活動。
呼市電大非學歷教育始於1987年。非學歷教育的開展,加快了學校多層次、多規格、多功能按需辦學新格局的形成。據統計,1987年以來,學校共開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社會教育等非學歷教育項目10多項,培訓各類學員5000餘人次。其中也開拓出一些規模較大、效益較高、有示範作用的培訓項目。例如“1995年至1996年,學校與市地稅局聯合開辦的新稅法實務講座,培訓全市稅務骨幹1500餘人;與市委組織部、團市委等單位聯合開辦的計算機初級培訓,培訓學員500餘人。呼市電大是呼市地區唯一一家獲得團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教委考試中心聯合授予的”“計算機培訓站”資格的市級辦學單位。
呼市燎原廣播電視學校辦出了特色,學校為全市3個縣級燎校、45個鄉鎮級燎校配備了專門的電教設備和相關教材,因地制宜地開辦了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受訓人數達10萬人次,為呼市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業的科技含量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95年和1999年,內蒙古電大和內蒙古燎校聯合表彰我校:“開拓辦學,成績顯著”。

招生規模

從2000年開始,呼市電大正式開始進行“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到目前為止,共招生7053人,並在教育與管理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在2002年4月內蒙教育廳和內蒙電大中期評估中,得到相關專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在2005年5月“試點項目”總結性評估中,得到了專家組的關注,他們認為呼市電大發展建設較快,用兩個突飛猛進,以評促發展,卓有成效,概括了呼市電大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呼市電大受到政府和上級電大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自治區、呼市兩級黨委、政府領導多次視察學校,並幫助解決了教學活動中的許多具體困難;中央電大、內蒙古電大的領導、管理人員及骨幹教師經常到校檢查指導工作或講學;國際友人,英國專家諾曼、霍利奇克等國際知名學者曾到校講學和考察。

辦學目標

呼市電大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成內蒙古自治區一流的廣播電視大學。努力籌建一座現代化、多功能、綜合性的教學大樓,在校註冊學籍學生5000人左右,力爭在近年內把呼市電大做好、做大、做強,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面提高全民素質,為建立學習型社會,構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把呼市電大建成遠程教育學習中心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