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將軍衙署

呼和浩特將軍衙署

將軍衙署位於呼和浩特新城區鼓樓立交橋西北角,哲理詩內蒙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將軍衙署博物院所在地,是呼和浩特重要的古蹟之一,是來到呼和浩特旅遊的必去景點。

簡介

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西北邊防,奏準在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東北2.5公里,另築駐屯滿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動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為綏遠城。設立綏遠將軍統領,並管轄漠南蒙古王公、歸化城土默特蒙古,調遣宣化大同二鎮綠營官兵。將軍衙署設於城內中心鼓樓西側。按清工部工程則例規定一品封疆大員級建造,磚木構制,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門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 匾額,門側立石獅一對,大門內廳堂凡3進,前為公廨,後為內宅。自大門進入須經過儀門,儀門凡3門,中門形同過殿但不常開,平常出入經由兩旁門。儀門正北為大廳,為議事決策中心;東西各建有廡堂和廂房,為官吏辦公場所。第二進正中建有宅第門房3間,東西各建廂房3間,同是官吏的辦公場所;第三進為將軍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東西兩側各建配房3間。宅第與配房間並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廳東面建有花園,園內建有亭榭;東南隅建有馬號;大廳西南面建有更房,為衛戍官兵住所。衙署經多次修繕,面目全非,近年開始修整,儘可能按原有制度復原,接待遊人觀光。

另外,提到這裡,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這個人就是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這裡真正聞名於世和這位慈禧太后可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另外,和將軍衙署一起聞名的還有一條叫做落鳳街的小街道。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鼓樓立交橋十字路口西南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其實,雖然叫的是街,實際上卻是一條並不寬敞的小街道,也不長,只有幾百米長。從外表上看,這條街道上也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與周圍其它的街道沒什麼兩樣。不過,這條街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西落鳳街”。而就是這么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卻與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關,這也使得這條普通的街道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和故事。那么,這位大人物究儘是誰呢?先別忙,咱一會兒再說。

話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個名叫惠征的滿族官員帶著他15歲的寶貝女兒來到塞外名城歸綏,當上了歸綏兵備道台。這惠征原本是滿族八旗之一鑲黃旗的一個小官吏,後來得到升遷,曾經當過安徽省的候補道員。惠征是滿族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成員,他們這個家族一般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惠征從小對女兒就要求非常嚴格,特別重視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蘭兒也是天資聰明,無論是讀書、繪畫、刺繡、彈唱、騎馬、射箭等,可以說是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閒暇之餘,蘭兒常常聽父親給她講述一些宮廷裡邊的事情,蘭兒對此很是著迷,在少女的心中有了許多的遐想。再說這惠征來到歸綏後,正值歸綏道台衙門重新修建的時候,於是,他就和女兒暫時住在了新城協領衙門,而新城協領衙門的位置就位於現在的西落鳳街邊兒。當時,將軍衙署是歸綏城內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建築,周圍又有連線城內四條大街的鐘鼓樓,以及專門供奉皇帝御像的“萬壽宮”,所以,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從這塊兒走的。老百姓只能由新城協領衙門前的一條名叫“慶豐街”的道路通過。平時有空的時候,蘭兒也常常到這條慶豐街上玩兒。幾個月以後,這道台衙門修復好了,惠征一家人就搬到了位於扎達蓋河邊兒上的道台衙門居住了。這道台衙門旁邊有一座十分優美的花園,據說花園裡各種奇花異草很多,環境迷人。在這座花園裡邊,還有一座建在最高處的六角亭,名叫“樹滋亭”。蘭兒是經常都要爬到這座亭子上居高臨下觀看歸綏城的風景。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惠徵結束了歸綏兵備道台的任期,而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蘭兒也高興地跟著父親來到了她早已十分嚮往的北京城。之後,蘭兒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步步平雲直上,登上了太后的寶座。說到這兒,您一定知道這蘭兒是誰了。對,她就是曾經權傾一時、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后。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於拍馬屁的歸綏道台胡孚宸把慈禧太后早年經常登高休息過的“樹滋亭”重新修建後改稱“懿覽亭”,而將慈禧太后經常去玩兒的“慶豐街”又改稱“落鳳街”,這也就是這條街名的來歷。

大門大門
瑞獸瑞獸
大堂大堂
衙署內宅衙署內宅
衙署平面圖衙署平面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