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家譜

周姓家譜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學家為江西吉水周氏家譜寫序。如:解縉的《吉水桑園周氏族譜序》、楊榮的《周氏族譜序》(此譜為明初翰林院編修周敘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譜序》(此譜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彥奇、國子監博士周歧鳳重修)。

基本信息

起源

周姓始祖--后稷周姓始祖--后稷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境)、潯陽(今屬江西)、臨川(今屬江西)、陳留(今屬河南)、沛國(今河南、安徽、江蘇境)、泰山(今屬山東)、河南(今屬河南)等地。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親為姜螈,父親為帝嚳。西周初年人們就把后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說,即東周時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軍協助周桓王討伐鄭國。後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亂,周公黑肩捲入其中被殺,後輩子孫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少數民族改為周姓。《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改為周氏。代北(今山西東北部)複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4.他姓改為周姓。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五代後梁成油死後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並遷移台灣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子孫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

世系

軒轅黃帝(姬軒轅)-1世玄囂(即少昊)-2世蟜極-3世帝嚳-4世后稷(棄)-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劉-8世慶節-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毀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亞圉-15世公叔祖類-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歷-18世文王姬昌-19世武王姬發[參考《史記》中的《三代世系表》]-20世成王姬誦-21世康王姬釗-22世昭王姬瑕-23世穆王姬滿-24世共王姬繄扈-25世懿王姬喜-26世孝王姬辟方-27世夷王姬燮-28世歷王姬胡-29世宣王姬靜-30世幽王姬宮湦-31世平王姬宜臼-32世姬烈-[參考《中國通史》]-33世姬懋-34世姬文-35世姬升-36世姬興-37世姬晏-38世姬安-39世姬宏-40世姬明-41世-姬隱-42世姬壽-43世姬容-44世姬休-45世姬雄-46世姬輝-47世姬寬-48世姬員-49世姬成-50世周邕[他生於周末,跨越秦朝十五年至西漢初,從他起正式姓周]-51世周秀-52世周仁-53世周勃-54世周亞夫-55世周艮-56世周譙-57世周靈-58世周琪-59世周嘉-60世周紆-61世周理-62世周機-63世周仿-64世周景-65世周忠-66世周異[東漢末年人]-67世周京-68世周智[東漢兩晉人]-69世周人-70世周球-71世周應-72世周道[晉末南北朝初期人]-73世周約-74世周燕-75世周表[南北朝末隋朝初期人]-76世才卿[歸仁、隋朝人]77世貴珠[唐朝初期人]-78世文潁-79世安時-80世如錫-81世宏謙-82世崇昌-83世禹公-84世惟箭-85世環公-86世彥朴-87世虞公-88世賓公-89世從遠[唐末人]-90世智強[五代後晉人]-91世輔成[懷成/宋朝人]-92世敦頤[濂溪夫子]-93世壽公-94世虞仲-95世興復-96世時泰-97世南翰-98世德貞-99世富叟-100世明善-101世子美[周家開村公]-102宗傑-103世先公、潮公-104世靖康

序言

清朝中葉,錢大昕撰的《周氏族譜序》,它介紹了明代上海周氏與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該序說:“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遷居嘉定,百餘年來,本支蕃衍。”這段話,對於後人考察上海周氏與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序讚揚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譜:“今觀周氏之譜,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缺其所當缺,洵(xun),實在)可以為後嗣法。”

編修

周姓人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有修撰家譜的傳統。

周朝建立後,專門設立了負責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務管理的官員“小史”,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官修譜制度。後來傳世的《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篇》,便是當時修撰的周先王的傳衍情況,明顯帶有後來家譜的性質,因此被公認為是現存中國第一部姓氏學專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譜。

周姓人真正的家譜的出現應是在魏晉以後。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區分士庶,當時人對於譜牒十分重視,一時間,譜牒學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人們重視譜牒,紛紛撰寫家譜。東晉時期,著名譜牒學家賈弼之編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譜》712卷,其中就包括了當時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譜、廬江舒城周氏譜以及義興陽羨周氏譜。

周姓人為了更準確記載自己家族源流及發展歷史、分衍情況,私撰族譜。由於時代久遠,這一時期所修的周氏族譜已亡佚殆盡。

唐代,大一統的局面,更加有利於修撰譜牒。官方、私家修譜之風極為盛行,周姓人的家譜內容也進一步豐富。保存至今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譜》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黃岡周氏兩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後,家譜的修撰越來越多,清朝以至民國以來,更是修譜成風。由於修撰時間距今較近,很多家譜都能保存下來,特別是明清以至民國所修家譜。有的家譜根據發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譜中,對周姓人影響最大當是一些為族人所訂立的宗規、宗訓。一些周姓族譜,還標明了自己的堂名,通過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獨特的文化旨趣。堂號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於標榜和區別的標誌,大多數周姓堂號都是根據與周姓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名、名稱等來命名。

祖訓

1、乾坤廣大,繁榮新隆;勳業光輝,照耀祖宗;志謀高強,超群達眾;邦國豐富,勤亦元玄。

2、宗譜記載,周氏族人恪守祖訓,耕讀傳家,守分睦鄰,對於地方義舉,莫不踴躍向前。

字輩

山東周氏族譜(山東省昌樂縣路家山子村)周氏字牌輩序:憲、振、興、宗、樹、可、錫、法、建、曉、繼、永。 清朝乾隆年遷入山東。

湖南衡陽藍江周氏始遷祖彥升公,宋理宗時由江西吉水遷居衡陽南鄉矮嶺,派衍三房。長木甫公裔居衡陽木口、衡南石筍;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藍江橋、祁陽大營驛、邵陽東觀橋;三森甫公裔居祁陽馬江埠、貴州畢節。彥升林甫公班行:碧添景有志 丹廷一宗家 再尚萬年書 應時享榮華 鴻才克尊禮 高賢太極傳 篤親昭穆序 作述慶長綿 世代輔國政 功偉德乃彰 奉先惟思孝 丁衍愈輝昌

河南周姓族譜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張店鎮牛三門村周莊)周氏字牌輩序: 機 奎 濂 樹 炳 城 錫 永 松 煥 培 銘 源 本 熙 桃 釗 淮 橋 照

寧鄉河塢周氏始祖層樓公,字上一,明洪武間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開基於寧鄉河塢,生三子:華甫、華福、華祿,開三大房。清雍乾年間建祠堂於河塢。族譜始修於康熙42年(1703),嘉慶元年(1796)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緒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時人丁12573人。派語:層華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國善慶明,勵志希儒,為學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齊,達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輔良賓,德澤遠守,嵩岳聚靈,英才蔚起,式廓長增。

寧鄉灘山周氏支祖鳴皋公,諱思本,字鶴九,為濂溪公九世孫,居江西吉水泥田,出為荊州教授,無心仕官,與季子玉濱公卜業於寧鄉灘山。濱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為五大宗。佩、杲衍派灘山,佾衍派獅沖,傅衍派古樓,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間始修族譜,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與益陽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緒29年(1903)、1931年四房續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慶4年(1799)建鳴皋公祠於灘山。派語:典雅思玉,德教性榮,國正天心順,官清治緒賢,才逢光景運,勳業樹鴻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現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輩:太祖應朝忠,永遠世代興,丕振仙仁月,長源玉厚坤。

四川資陽周氏祖先周應斗由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省資陽縣中和鄉。遷居時間是在張獻忠繳四川後隨湖廣填四川遷入四川。資陽周氏族譜:德作猷嘉戰,光照景運祥,隆昌?傑起,宗范圖書長,?奕徽謨烈,耀揚振典常,代承賢裔著,祖澤裕胎芳。

遂寧市汝南周氏用的字輩是:舊班行景桂添千萬,(廷),仁義禮智志,信才文國大,友明子成應,理忠守以正,?道宏行必茂,存良永吉盛,立德世榮昌。新班行漢相功勳(勲)懋,?宋儒道(法)學名,賢才(能)沾國(君)澤,?佑啟(啟)紹書香。

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重慶市永川區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後裔)字輩: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譜相傳,家乘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廣東普邑周氏字輩: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範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

廣東河源周氏字輩:汝南昭穆序,作述發其祥,奕世聲名煥,傳家福慶長,恩明聯統紀,誼美植綱常,允克紹先烈,萬年迪吉康

廣東潮陽泗水周氏字輩: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

瓊州周氏字輩:纘緒成德,經世安邦,家修朝獻,萬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縣周氏字輩(創修班字輩)子宗先德萬,卿桂道如思,彥文天志風,尚大繼開純,有日隆賢佐,昌期應鐘\靈 ,世運蔚起泰,英才繩武孫生(加粗的字輩換新字輩)<;蘭桂滿乾坤,營樂碩儒旺,彪炳映瀟湘,科技肇康莊>湖南省嘉禾縣周氏字輩(續修班字輩)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偉孟永應啟春良,勝興土茂維方正,世代崇隆榮有\湖南益陽汾湖周氏字輩: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

周氏圖騰周氏圖騰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語:順良廉正紀,德重勝臨卿,傳名敷萬國,允代振家聲。舊派語:大啟昌期遠,宏開福祚長,詩書承世澤,忠厚迪前光。新派語:創業恩先哲,守成在後賢,謨猷貽奕葉,科第慶綿聊。

湖南資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允興,邦文昌皆,顯達升廷。政莊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永興,邦文昌開,世運紹述。新派語:原起均姬胄,後來錫祚膺,蓮香盈宇宙,味厚合緇澠,道學淵源達,圖書德澤宏,蕭韶欣並奏,衽席慶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語:應添益思,永尚萬世,繼承宗伯,億兆大時。新派語:與元開達,懋哲芳能,希賢克紹,美德光前,允惠嘉顯,才彥璦英,輔翼鴻駿,綱紀文明。

雙賢堂周氏老班行:昌夢代玉培,錫澠以煥祖,思仲廷萬大,宗啟世文光。新班次:榮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自人全,謨烈由今紹,功勳借前傳,家乖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益陽周氏老派語:典雅思從,維治學文。續派: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熏猷。新派語: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傳。

汝南堂周氏字輩:道啟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學慎修為,發榮良有以。原派語:必子尚一,士孔世維,令文宗正,永思志偉。

北文堂周氏創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續立派行: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資積累,歷久愈榮光。

敦睦堂周氏新訂派語: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余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學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國光,謙和常錫慶,敦敘自申祥,景連逢時泰,培之佑萬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輩:寶友啟體,毅廷子爾,口為邦彥,可宗百世,泗枝永全,傳其苗裔。

貴州岑鞏:幫、家、有、道、賢、良、重、慶……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輩為:(周受六之後)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覺、4友、5伯。五世分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為 7文 字輩,八世取單字,九世以後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為單字,自十五世起為:15志16士17仍18先19緒 20祈21希22汝23代24興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獻42自43家44征 45從46新47棉48太49衍50 再(繼續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湊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輩為:(周受七之後)道光丁亥續譜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為:16楚17耀18均19銓20汝 21森22然23坦24錫25清 26林27熙28垸29鉅30法 31材32熾33在34鎬35深 【宣統年間至民國初,新店周氏五續宗譜,與東分蕨淡山周氏公議聯合宗派,從二十一世起,另取輩派。東西兩分合取二十字派為:21 東 22邦 23 傳 24盛 25世 26德27大 28 自29功 30崇 31源32遠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後,東分西分絕大多數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數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樣,至七續宗譜時,又取二十字備用。為:

41世42代 43光 44先 45緒 46傳 47承 48 基 49業 50雄 51忠 52良 53揚 54國 55瑞 56厚 57道 58繼 59宗 60風

湖北鄖縣東良周氏字輩:凱 紹 興 朝 業,榮 開 萬 世 昌;茂 秀 光 澤 道,培 德 照 家 祥。

湖北漢川新農周氏字輩:文章中道國、德茂玉堂世(前後還有詞段,需查族譜)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沛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周震。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潯陽

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周氏尋根周氏尋根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

河間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

長安郡治所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武功郡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

堂號

細柳堂

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只好交出天子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酷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艷。

郡望堂號: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倫、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遷移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密切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大舉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建甌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遷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周姓,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陸續分布於杭州、諸暨、紹興、蕭山等地。周姓入粵是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如新會橋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大多是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國第九位。

家族網

周(Zhōu)姓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裔,以地名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親為姜螈,是炎帝的後代,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后稷在兒童時期,就善於種植農作物。帝堯推舉后稷為農師,主管全國的農業。由於后稷在農業方面的特殊貢獻,死後被人們尊為農神。同時也由於他的開創之功,被周姓人奉為始祖。周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

家族網簡介

是專門為華人家族提供尋根,建立家譜,管理家譜的互動社區網站。家族網匯聚了全球華人,您可以與家族人員一起編寫家族歷史,探討家族名人,整理家譜,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一個家族都有輝煌的家族歷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網通過網際網路各種功能和工具,為華人家族提供家族樹(線上家譜),時間軸(可依據時間編寫家族史),群組(家族討論區),個人空間,家族空間等多形式的娛樂互動套用。對此,家族網對人們和個大家族以及家譜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調查,我們發現:姓氏、尋根、家譜依然在人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和傳承家族的意識是不可被磨滅的。於是,家族網決定喚醒沉睡已經的家族文化,在每個人都認為社會冷漠的時候,家族網要用親情和文化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但讓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家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要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分享家族了去,共同編制自己的家譜,形成多種形式的家族互動和家族幫助。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網為周氏家族成員提供的免費姓氏尋根服務,集合了圖書館、博物館、網友等眾多資料,編織了中華周氏家族的起源、遷移路線、分布圖、家族史、家族景點等。

名人

古代

周文(?-前208),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亦稱周章。陳縣(河南淮陽)人。習兵事,曾為項燕軍“視日”。後為張楚政權將軍,有將士數十萬。後被秦將章邯打敗,退至澠池自殺。《史記》稱:“周文,陳之賢人也。”

周昌(?-前192),西漢臣。沛(江蘇沛縣)人。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從劉邦起兵,任中尉,御史大夫。漢立,封汾陰侯。曾直言諫止劉邦廢太子事。後為趙王如意相。如意為呂后殺害後,他託病不仕。《史記》稱:“昌為人強力敢直言。”

周公周公

周勃(?-前169),西漢臣。沛縣(今屬江蘇)人。青年時以織薄曲(蠶具)為生,並常作喪事中的吹鼓手。秦末從劉邦起義,轉戰各地,因軍功升任將軍。漢朝建立,封絳侯。又從高祖平定韓王信、陳豨和盧綰的叛亂,升任太尉。厚重少文,劉邦認為可安劉氏。惠帝、呂后時,仍任太尉。呂后死,他與陳平定計,誅殺企圖奪取政權的呂產、呂祿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後免相就國,文帝十一年死。

周亞夫(?-前143),西漢將領。沛(江蘇沛縣)人。周勃子。初封條侯。後元六年(前158),匈奴犯邊,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駐軍細柳。文帝至細柳勞軍,見其治軍謹嚴,贊曰:“嗟乎!此真將軍矣”(《史記》)。景帝時,為太尉。平吳楚七國之亂。任丞相。後因其子私買御物,被牽連下獄,絕食死。

周瑜(175-210),三國吳將領。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少與孫策為友,隨策征戰有功,任建威中郎將,領兵二千人。時年二十四,人稱周郎。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他與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大軍大破操軍於赤壁。後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建議孫權西取益州,北收漢中,未及實施,病卒。精於音樂,聽樂,有誤必知,當時謠稱“曲有誤,周郎顧”。

周處(?-297),西晉將領。字子隱,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吳鄱陽太守周魴子。少不修禮儀,縱情肆意,為州里所患,稱為三害之一。處除三害,為百姓稱讚。仕吳為無難督。吳亡,入洛陽為新平太守,累遷散騎常侍、御史中丞。氏人齊萬年在關中起義,將兵鎮壓,戰死。謚孝。著有《默語》、《風土記》、《吳書》等。

周顗(269-322),東晉臣。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原陽)人。安東將軍周凌子。少有重名,初仕為秘書郎。司馬睿鎮建康,引為軍諮祭酒,深得信用。司馬睿即帝位,授尚書僕射、吏部尚書。性好酒,終日沉醉,時稱“三日僕射”,曾因醉酒被免官。元帝末,與戴若思一起被王敦殺害,謚康。

周興(?-691),唐酷吏。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明法律,拜尚書省都事。官至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垂拱以來,典掌刑獄,與來俊臣一起,陷害無辜數千人。武后臨制,上疏請除李家宗正屬籍。後坐事下獄,流放嶺南途中被仇人殺死。

周昉,唐畫家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字景玄、仲朗。曾官越州、宣州長史。工仕女,初學張營,後則小異,多寫貴族婦女生活情景。衣褶勁簡,容貌豐肥,色彩柔麗;並擅作佛道宗教畫,創製有民族風格的“水月觀音”。雕塑者亦仿效,稱為“周家樣”。兼工肖像。亦能畫鞍馬、鳥獸、草木。相傳《揮扇仕女》為其所作。

周文矩,五代南唐畫家。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位南京市東南)人。937-942年(升元年間),曾奉命畫《南莊圖》,後主李煜時,任翰林待詔。工人物,尤擅畫士女,多以宮廷生活為其主要題材。風格近似唐周昉而更加纖麗,多用曲折戰制筆法(簡稱戰筆)以表現水紋。併兼畫樓觀、山林、泉石及佛道宗教之畫。有《重屏會棋》、《明皇會棋》、《琉璃堂人物》等圖,據傳為他的存世作品。

周德威(?-918),五代後唐將領。字鎮遠,小字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初為李克用帳中騎督,諳熟軍情,勇而有謀,常從征伐,歷為衙內指揮使、代州刺史、振武節度使、盧龍節度使等職。曾於柏鄉之役大破梁軍王景仁,又擊敗劉守光,平定幽州鎮。用兵持重,號稱後唐中興名將。後與後梁軍戰於胡柳陂,陣亡。

周敦頤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北宋哲學家。字茂叔,原名敦實,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歷官州縣,頗有政績。熙寧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學力行,著《太極圖說》,究明萬物之本原,提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及“無極而太極”、“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對人性之善惡,主張以“中正”、“仁義”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書》。程顥、程頤皆為其弟子。後以疾求知南康軍,卒於任,封汝南伯,謚元公。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浙江杭州)人。元豐初為太學生,獻《汴都賦》,受神宗賞識。徽宗時,為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多創新詞調。格律嚴謹,追求典麗,為格律派詞人所宗,被譽為“詞家之冠”。內容多寫閨情、羈旅、詠物。為北宋婉約派代表作家。有《片玉集》。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學家。宣城(今屬安徽)人,字少隱,號竹坡居士。紹興進士。歷樞密院編修官、出知興國軍。諂附秦檜,為時論所鄙。工詩詞,講究格律句法,而無江西派生硬之弊。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詞》、《竹坡詩話》。

周必大(1126-1204),南宋臣。字子充、弘道,號平園老叟,祖籍鄭州管城(河南),徙廬陵(江西吉安)。紹興進士。權給事中,“繳駁不避權幸”。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相。《宋史》稱其“純篤忠厚,能以善道其君”。著《玉堂類稿》。

周去非,南宋地理學家。字直夫,溫州永嘉(浙江溫州)人。隆興進士。入仕為桂林尉、紹興府通判、桂林通判等。記嶺南地理、風俗、古蹟、經濟、物產,撰成《嶺外代答》。書中還記有南洋、大秦、木蘭皮諸國情況。

周密(1232-1298),北宋詞人。字公謹,號草窗、四水潛夫等,吳興(浙江湖州)人。以學問淵博為宋右相馬廷鸞賞識,累官豐儲倉檢察。宋亡,寓居杭州癸辛街瞰碧園,與王沂中、仇遠等相唱和。後遊歷名山大川,與鄧牧、謝翱等相交。著有《武林舊事》、《癸辛雜識》、《齊東野語》。詩感慨激昂,尤工樂府,編有《蠟屐集》。

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韻學家字。挺齋。元高安(今屬山西)人。通音律,善樂府,兼長北曲。1324年,著成《中原音韻》一書,為中國最早曲韻著作。時稱“天下正音”。另有《作詞十法》。

周達觀,元地理學家。字草庭。溫州永嘉(屬浙江)人。元貞元年(1295)隨元使赴真臘(今高棉)訪問,至大德3年(1297)返國。據所見聞,撰成《真臘風土記》一卷。內容包括城郭宮室、風俗人情、山川景物、耕種出產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況,共40條,記載頗翔實。書中所記之都城,即今高棉吳哥窟。

周忱(1381-1453),明臣。字恂如,號雙崖,江西吉水人。永樂進士。仕於文淵閣,尋擢刑部主事,進員外郎。宣德五年(1430),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總督稅糧。時江南積欠賦稅嚴重,他查因除弊,創“平糴法”。又請免賦,興水利,儲糧防災。《明史》載其“性機警”,“有經世才”。“見利害必言”,朝廷“言無不聽”。以工部尚書致仕。有《雙崖集》。

周德清,元音韻學家。字挺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兼長北曲。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周順昌(1584-1626),明臣。字景文,號蓼州,江蘇吳縣人。萬曆進士。授福州推官。天啟年間任文選員外郎,署選事,清廉秉公。《明史》載其“為人剛方貞介,疾惡如仇”,“好為德於鄉”。後辭官歸家。因忤魏忠賢,被閹黨誣陷入獄。蘇州民眾喊冤者數萬。後死於獄中。有《燼餘集》。

周延儒(1593-1644),明臣。宜興(今屬江蘇)人,字玉繩,號挹齋。萬曆進士。善揣摩帝意。崇禎三年(1630),任內閣首輔。後為溫體仁所排擠,於六年引疾去位。十四年,再起為首輔,起用東林人士,請停止廠衛緝事藉以沽名釣譽。又與吳甡各樹朋黨。十六年,清軍略山東,北還至近畿,他自請視師,駐通州,不敢戰,而日上章奏捷,為掌錦衣衛事駱養性等揭發。帝怒,下獄令自盡。

周遇吉(?-1644),明將領。字萃庵。錦州衛(今遼寧錦州)人。行伍出身。曾任京營游擊。因鎮壓張獻忠等部起義軍,升至山西總兵官。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進軍山西,他守代州,戰敗後退到寧武。城破後被殺。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鑑別家。字元量,號櫟園,別號緘齋、櫟下生、適園等。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居於金陵(今南京)。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監察御史。降清後,在福建鎮壓抗清軍,任戶部右侍郎,歷江安督糧道。精於鑑賞,好古圖書字畫,家有“賴古堂”、“因樹屋”,藏印篆、古書、字畫極富。著有《讀畫錄》、《印人傳》、《因樹屋書影》、《賴古堂印譜》、《賴古堂詩文集》等。

周臣,明畫家,江蘇吳(今蘇州)人。字舜卿,號東村,能詩、畫。師陳暹,擅長山水,取法李唐、劉松年,峰巒崚嶒,山石堅凝,筆法嚴整,格調穩健;亦學馬遠、夏圭,則運筆奔放遒勁,論者以為稍乏淡遠之趣。兼工人物,唐寅、仇英曾向他學畫。

周之冕,明畫家。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服卿,號少谷,擅畫寫意花鳥。家養飛禽,常詳其動態,故下筆有生氣。花卉多用鉤花點葉法,設色鮮艷有致。所作雖不為時所重,而論者以其能采陳道夫、陸治之長,推為萬曆間名手。

周之琦(1782-1862),清臣。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字稚圭,號退庵。仁宗嘉慶間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廣西巡撫。能詞,著有《金梁夢月詞》、《懷夢詞》等,並輯有《心日齋十六家詞選》。

周立春(1814-1853),清末小刀會首領。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農民出身。1852年領導青浦農民抗糧鬥爭,鏇參加上海小刀會。次年9月5日,領導農民攻克嘉定後,加入上海小刀會起義。22日,在嘉定作戰時負傷被俘,遇害於蘇州。

周秀英(?-1855),上海小刀會女首領。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父周立春。1852年隨父參加青浦農民抗糧鬥爭,後又率眾在白鶴江重創清軍,次年在小刀會領導下,與徐耀等人攻克嘉定,後因清軍反撲,率起義軍撤至上海,任女將軍。英勇善戰,堅持戰鬥十八個月。1855年從上海突圍,在虹橋就義。

其他周姓名人有西晉江南士族首領周玘;五代將領周密;唐最早見於史籍之市舶官周慶立;明工藝家周翥;清大臣周昌,戲曲作家周樂清,象棋名手周廷梅,圍棋國手周小松等。

現當代

近當代周姓名人有革命家周恩來、周逸群,思想家魯迅,軍事家周士第、周子昆、周純全、周建屏、周保中,政治家周興、周小舟,紅軍將領周以粟、周維炯,工運領袖周文雍,愛國民主人士周士觀,社會活動家周建人,國民黨將領周至柔、周鳳岐,漢奸周佛海,民族企業家周作民、周叔弢,官僚資本家周學煕,物理學家周培源、周光召,冶金學家周仁,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及熱處理專家周惠久,經濟地理學家周立三,地貌學家周廷儒,水文學家周文德,心理學家周先庚,歷史學家周谷城、周一良,經學史家周予同,國際法學家周鯁生,圖書館學家周文駿,清華園大眾演說家、習慣研究專家周士淵,文藝理論家周揚,戲曲史家周貽白,作家周瘦鵑,製片人周奎明,小說家周立波、周而復,散文家周作人,畫家周思聰,作曲家周文中,電影演員周璇、周潤發、周星馳、周杰、周冬雨,歌唱家周小燕,央視主持人周濤,歌手周華健、周杰倫、周慧敏,京劇演員周信芳,川劇演員周慕蓮,崑曲演員周傳瑛,象棋名手周德裕,人民教師周保送,原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原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數學家及語言學家周海中,運動員周蘇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