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垣

周宇垣(1908-2002),男, 教授。福建長汀人。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一生投入中國的教育事業,曾在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教授。一直從事動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曾在省立第四高中第七初級中學讀書,併兼任江蘇省博物標本製造所所長;1950年在湖南大學生物系任教授;1953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教授。一直從事動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講脊椎動物學和鳥類學等課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任華南資源生物綜合考察隊脊椎動物組組長,對中國南方各省的動物資源進行了長期考察,先後發表了《廣東大綠鳩――大綠鳩的新亞種》、《廣東省東南部的動物調查報告》、《廣東西北部的脊椎動物調查報告》等一系列論文和合著《海南鳥獸》。2002年10月14日在廣州病逝,享年94歲。

人物經歷

1938年3月24日 本學期生物學系註冊上課的學生僅有29人,有8人沒有註冊。

3月27日生物學會召開全體會員大會。生物學系主任董爽秋教授到會訓話。大會做出兩項重要決定:1.進行鄉村服務。內容包括舉辦民眾夜校、進行鄉村宣傳工作。2. 加強自我教育。內容包括在會內設抗戰書報室、每周舉行時事座談會、聘請名流演講、設專題討論會等。

3月29日晚上,生物學會召開第四屆幹事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為了慰勞抗日傷兵,學會會員每人捐款毫券一角及雜質書畫一冊一上。會員們總共捐獻了毫券13元1豪6仙8厘及15本雜誌。

4月 陳煥鏞出任生物學系主任,董爽秋卸任。

6月5日中午12時左右,生物學系所在的理學院遭到日寇飛機轟炸,部分校舍被炸毀。當天幸為星期日,學生未上課,否則傷亡情況不堪構想。既便如此,全校“員生工友遭害已挖出驗明者,計死5人,傷數十人,其他損失尚難清計”。

7月7日遵照教育部的規定,中山大學在抗日戰爭爆發初期接收了大批留日返國學生,以及各地轉學學生和借讀學生。生物學系至1938年7月7日止,接收的情況為:

接收借讀生:一年級2人,三年級2人,四年級3人。

接收轉學生:一年級2人。

7月 生物學系主任陳煥鏞教授兼任理學院院長。

10月19日至21日 生物學系部分師生隨中山大學遷往廣東羅定。

這次遷移的歷史背景是,1938年10月21日,廣州陷落。在廣州告急的時候,中山大學奉命遷移。由於局勢突變,缺乏遷移的計畫和準備,這次遷移之分倉促……受苦的不只是學生,還有中山大學成千上萬的重要書籍和資料,大量失落在戰火中。據不完全統計,理學院未能及時轉移的圖書、標本、模型達209箱。

當時生物學系的教職員大致分為兩條線路遷移:一是跟隨大部隊向廣東羅定遷移,後遷往廣西龍州,再從龍州遷到雲南澄江。這些人占了生物學系教職員的絕大部分,包括董爽秋、任國榮、周宇垣等。二是小部分教職員去了香港。包括費鴻年、陳煥鏞等。

11月上旬至11月30日 生物學系遷往羅定後,將系址設在鬱南縣屬大灣,進行辦公。

11月25日 生物學系員生在鬱南縣南江口鎮集中,隨全校員生一起,準備西遷廣西龍州。

12月1日生物學系師生開始在南江口鎮乘輪船,陸續西駛梧州。在西遷龍州途中,接到教育部命令,學校要遷至雲南。後又決定遷至雲南澄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