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啟新[原交通部科技局顧問]

周啟新[原交通部科技局顧問]

周啟新(1906年——1992年),航海家,海運管理先導者之一,中國航海學會創始人之一,畢生致力於發展航海事業,為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人物簡歷

周啟新 周啟新

1906年2月14日 生於江蘇省南匯縣。

1922—1923年 上海浦東中學讀書。

1923—1928年 上海吳淞水產學校讀書。

1928—1934年 任上海私營輪船公司任商船駕駛員。

1934—1941年12月 上海通成公司各海輪任船長。

1942—1945年 上海通成公司任船務顧問。

1945—1949年 上海市輪渡公司任副總經理。

1949年10月—1950年3月 上海航政局航政處任副處長。

1950年3月—1951年 交通部航務總局航政處任副處長。

1951—1956年 交通部海運總局航政處任專員。

1956—1958年 交通部港航監督局任副總工程師。

1958—1960年 交通部海河總局任副總工程師。

1960—1963年 交通部安全監督局任副總工程師。

1963—1978年 交通部水運局任副總工程師。

1978—1981年 交通部科技委任委員。

1981—1985年 交通部科技局任顧問。

1992年11月22日 在北京逝世。

生平經歷

成績優異

周啟新,原名周世才,1906年2月14日生於江蘇省南匯縣萬祥鎮。他9歲入萬祥鎮國小,12歲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高小,15歲在上海聖芳濟公學讀英語,16歲考入上海浦東中學。1923年17歲時考入上海吳淞水產學校,在校期間,由於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0個學期均考第一名,年年獲獎學金。

工作負責

1928年畢業後,隨即登中國商船實習,同年底即擔任三副駕駛職務,由於他勤奮好學,對工作認真負責,技術水平提高甚快,在5年內很快即從三副逐級升為船長。與老一輩航海家一起,用實際行動打破了洋人獨霸高級船員的局面。1934年受聘金城銀行所屬的通成輪船公司任船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淪為孤島,該公司為上海運輸必要的生活物資,船舶懸掛方便旗,(即船方花錢從賴比瑞亞等國家買的國旗),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後才停止。

愛國主義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1942年輪船在越南西貢被日徵用,周啟新主動離船,幾經周折隻身返回上海,繼續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當時日本侵略軍缺少高級船員,曾用高薪招聘中國海員。周啟新不被高薪所動,將家搬至上海浦東周浦鎮,深居簡出,不為日寇工作,表現出他高度愛國主義的崇高氣節。

支持抗日

1943年,周啟新作為通成輪船公司的航務顧問,多次去重慶策劃在四川開展航運業務以支持抗日。1945年日本投降後,作為航運工作者的周啟新,激發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經董浩雲介紹,被上海公用局派往上海市輪渡處負責接管工作。在接管過程中將該公司改建為上海市輪渡公司,並任該公司的副總經理,招收民股,擴大經營。在此期間,他還想方設法將失散的船隻找回修理後恢復原有航線,併購置舊船加以改造,開闢了上海至崇明的新航線,還在董家渡組建了上海第一條汽車輪渡航線,為恢復和發展上海市內水運交通作出積極貢獻。與此同時,周啟新發起並組織了上海駕駛員總會。

南北通航

機帆船 機帆船

1949年初解放戰爭發展很快,南北運輸中斷,面臨上海斷炊和工廠停產的危急關頭,為使船舶能駛向解放區運輸燃料,解決上海燃料來源,經上海航運界一致推薦,周啟新作為南北通航四大代表之一,奔赴北平,參加南北通航問題的談判,在談判代表努力下,談判取得圓滿成功。他在北平期間受到葉劍英、薄一波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同時親眼看到解放區解放軍的嚴明紀律和各界人民安居樂業的情況,深受感動,經過正反兩方面的對比,決心想留在大陸不去台灣,等待解放。但在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偽警察局迫令參加南北通航談判的代表離滬去台。周啟新被迫於5月乘船去台灣,但到基隆後旋即換乘董浩雲的船轉赴香港。並婉拒香港友好相邀共事,於1949年8月由香港乘船返回上海途中,因遇上海港口布雷而折回,改道舟山群島換乘機帆船終於回到上海,實現了自己不去台灣的願望。回上海後不久,即在上海航業指導委員會任職,參加了革命工作。

1949年10月很快調任上海航政局航政處工作並擔任副處長。周在工作中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工作熱情十分高漲。1950年3月奉調至北京任交通部航務總局航政處副處長,1954年定為一級工程師。之後,歷任交通部海運總局航政處專員、部港航監督局副總工程師、部海河總局副總工程師、部安全監督局副總工程師、部水運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在此期間,周啟新以自己豐富的航海知識和經驗,為交通部主持或參與制定了一系列航海規章制度:1954年參與為國務院起草和制定《交通部海港管理暫行條例》 ,該條例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頒布施行;1960年參與制定《船舶登記章程》由交通部頒布施行;1957年至1965年主持制定的有關航海規章制度計有《海上霧中航行規則》 、 《海圖作業試行規則》 、 《航海日誌記載試行規則》及《關於加強船舶安全監督的決定》等,這些航海的規章制度對健全水運管理起到先導作用。為健全航行法規建設,為發展中國的航運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萬噸級海輪

油輪 油輪

60年代初,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江海聯運與海輪進長江的航運的需要,周啟新代表交通部主持了萬噸級油輪進入長江的試航工作,並取得了成功,開闢了萬噸級油輪江海直達的先例,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周啟新任部安全監督局副總工程師期間,每年在颱風季節時,他對防台抗台和採取應急措施方面,都提出許多積極建議,對船舶航行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1963年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海輪“躍進號”首航日本時沉沒這一海難事故震驚了中外,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此事。事故發生後,從現場發回的報告分析,可能遭受到敵人潛艇的水下攻擊。交通部馬輝之副部長專門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分析“躍進”輪沉沒原因,會上周啟新以自己豐富的航海實踐經驗根據海圖作業及航行儀器分析,首先提出不排除觸礁的可能性,中央和部領導對他的意見十分重視,為正確分析海難事故的原因提供了科學依據。經最後探摸鑑定,證明周啟新的論斷是正確的。當部救撈局派工作船去海難現場探摸“躍進”輪沉船情況時,由於事故現場水深達50公尺,風大浪急,氣象條件十分複雜,工作船拋錨後發生走錨現象而無法作業。為解決這一問題,部領導邀請航海專家共商對策,周啟新與其他專家建議採用串聯錨方法,從而解決了工作船走錨問題,為探摸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航海學會

60年代初,交通部於眉副部長等籌備成立中國航海學會,周啟新作為發起人之一積極參與籌備工作。1963年,他被選為中國航海學會籌委會副主任。1979年中國航海學會宣布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副理事長。周啟新德高望重,在航海界有很高威望。他為籌建香港海運學會熱情很高,不顧高齡,曾兩赴香港,溝通各方,在他的積極幫助下,香港海運學會很快成立了。他是中國和香港航海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雖然遭受不公正對待,身心受到創傷,但他對黨的信念沒有動搖,堅信組織上對他的問題最後會按政策辦事。

中國航海學會 中國航海學會

“文化大革命”後,組織上對周啟新問題落實了政策,恢復了他的工作,他更加感激共產黨和政府對自己的關懷,1978年任交通部科技委員會委員,1981年任部科技局顧問。在此期間,他十分關心水運交通科技事業的進步,曾參與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組織的《全國民用船型型譜系列》的審定工作,簡化和統一了運輸船舶的船型。他還參與國家下達的《公路、水運技術政策》的制定工作,組織起草《交通部科學技術發展10年規劃(1985年—1995年)》的編寫工作,並主持有關水運各專題的審查工作,促進了交通科技進步。為發展交通科技事業做出了貢獻。1981年中國科技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5年,在退休前,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一生的宿願。他病重期間,在1991年8月24日致函中國航海學會,對學會工作寄於厚望,並提出重要建議:他認為學會辦公室工作很重要,要加強學會辦公室工作,為領導提供信息和建議;吸取台、港、澳的同行參加學會領導,共同為發揚中華民族的航海科技事業而努力工作等。1992年11月2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周啟新一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衷心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他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待人誠懇,平易近人。他在長期從事航運、航務管理和水運科技工作中,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人民,為中國航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