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

中國周初占卜記事的龜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座西周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其中龜腹甲13600餘片,牛肩胛骨300餘片。內有289片龜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數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鄰近的扶風縣齊家村也發現和採集到22片甲骨,內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縣與扶風縣一帶古稱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城遺址。此地出土刻辭龜甲與《詩·大雅·文王之什·緜》“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所記相合,故稱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

正文

 
據文獻記載,周人是公元前12世紀中葉,由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領,從豳地遷至周原的。公元前11世紀中葉,文王遷豐(今長安縣灃西)後,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周禮》中有大卜、卜師、龜人、菙氏、占人等職,這些甲骨刻辭無疑是其執事時記事文書的孑遺。周原甲骨刻辭記述了周人有關祭祀、戰事、與鄰國交往等重要國事。年代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時期。內容有占卜、記事、卦象三方面。
周原甲骨在整治、占卜等方面與殷墟甲骨雖有相同之處,但更有其獨特的風格,龜甲甲首經過掏挖並留有寬厚的邊緣,牛肩胛骨則割鋸掉骨臼和中脊部分,但不切臼角。鑽鑿時,絕大多數卜甲為方鑿,卜骨則為圓鑽。灼兆時,卜甲燒灼較重,灼痕大而焦黑;卜骨則燒灼較輕,灼痕淺圓而呈黃褐色。卜骨正面的兆枝相對。周原甲骨的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字屬於同一體系,僅有微小的時代和地區差異。周原甲骨刻辭的字型小如粟米,筆劃細如髮絲,顯示出嫻熟的書刻技藝。
周原甲骨中,文王時的刻辭記述了對“成唐”(成湯)、“大甲”、“武丁”等殷先王的祭祀,辭中有“文武丁秘”(文丁宗廟)、“文武帝乙宗”(帝乙宗廟),又有“周方伯” 之稱,有的學者據此將這部分刻辭視為殷人刻辭。也有學者以其風格與殷墟刻辭有較大差異,而認為這部分刻辭應是周人刻辭。其西周刻辭則記錄了“大保”(召公奭)、“畢公”、“雞子”(箕子?)、“宬叔”(郕叔)等周初重要歷史人物。刻辭中提到的“楚子來告”、“楚伯”、“微”、“蟲伯”(崇伯)及“伐蜀”、“克蜀”、“征巢”等史實,對研究楚的早期歷史及周與各方國早期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刻辭中的“六自”(六師)、“八自”(八師)、“既吉”、“既死□” (既死魄?)、“既”(既生魄),對研究周初軍制、曆法也是新的重要線索。
周原甲骨有一類由數字組成的刻文,引起學術界重視。1978年在中國古文字學術討論會第一屆年會上,張政烺首先指出這種數字刻文是周易的八卦。這一創見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注意和濃厚的興趣。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周刻字甲骨在陝西長安張家坡(3片、共30字 )、北京昌平白浮(4片、13字?)、山西洪趙坊堆村(1片、8字)均有發現。中國國內已發現的西周甲骨刻辭,總數約有1029字左右。這些刻辭為研究周初歷史提供了新史料。
參考書目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 4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