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是河南省安陽縣呂村鎮獨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間藝術,因其歷史悠久,魅力獨特,它起源於殷商時期,以戰爭為素材,用鼓為表揚道具,以多變的舞蹈隊形為表演形式,突出表現出古代武士衛國殺敵,馳騁疆場的壯觀景象,是舞蹈領域中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瑰寶。探其淵源,最早用於古代戰爭中鼓舞士氣及各類神祇的祭祀活動。因其村中寺廟林立,祭祀中均有擂鼓拜神的習俗,從而使戰鼓代代相傳。表達了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信息

起源傳說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呂村戰鼓起源於何時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在呂村卻流傳著許多關於戰鼓的傳說。

最早的故事來源於武王伐紂。據說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大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終於打到了商朝的都城,勝利就在眼前,殷紂王就要被生擒活捉了。可是上天仿佛故意要為難一下勝利者似的,殷紂王一方突然得到了“哼”、“哈”二位神將的幫助。二位神將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還各有絕技。“哼”將只需輕輕一哼,對面的人就會被吸走靈魂;“哈”將只要張嘴哈一聲,就能令對手魂魄自散。殷紂王得此強援自是喜出望外,忘記了此前的危局,每天又開始歌舞昇平,飲酒作樂。

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

兩神將的法術如此高強,令周武王和姜子牙一時愁眉不展,難以應對。他們手下的幾員大將都已折損在陣前,不是被“哼”將吸去了魂魂,就是被“哈”將震散了魂 魄。一時間,周軍中人人自危,一連數日不敢應戰。無奈之下,姜子牙只好焚香禱告,向九天玄女求救。

九天玄女夜裡託夢給姜子牙,告訴他用鼓才能制服“哼”、“哈”二將。從夢中醒來的姜子牙連鞋子都顧不上穿,一路小跑來到周武王的帳內,一五一十把九天玄女的話語轉述給周武王。武王聽了之後將信將疑,但別無他法,只好暫且一試。

姜子牙命令部下殺牛宰馬,收集了99張牛皮和馬皮,然後伐木製鼓。一天之內,99面大鼓打造完成。姜子牙馬上下令列隊出戰,99面大鼓一字排開,鼓手手持大鼓槌,隨時準備擊鼓。

“哼”、“哈”二將聞聽姜子牙親自挑戰,連忙披掛上馬,打開城門應戰。只見姜子牙不慌不忙站在陣前,目不斜視地盯著“哼”、“哈”二將,而在姜子牙身後卻擺著幾十面大鼓,這讓二將一時琢磨不透。

“哼”將脾氣火暴,看見姜子牙就欲置其於死地,就對著姜子牙哼了一聲。對面的姜子牙早已緊盯著“哼”將的一舉一動,見他作勢要發聲,馬上把手中的令旗一揮,身後的鼓手立刻掄槌擊鼓。鼓聲如排山倒海般響起,震耳欲聾,“哼”將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鼓聲中,對姜子牙絲毫也沒起作用。旁邊的“哈”將看到情況不妙,趕忙上前哈了一聲,可是鼓聲實在太大了,“哈”將的聲音同樣沒起作用。“哼”、“哈”二將的法術在“咚咚咚”的鼓聲中被破掉了,二將慌忙逃回城中。

姜子牙一聲令下,三軍在鼓聲的激勵下奮不顧身地發起衝鋒,一舉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此戰過後,戰鼓就成了我國古時候軍隊作戰的必需品。

姜子牙憑藉大鼓擊敗“哼”、“哈”二將純屬傳說,但這也說明在商代社會生活中已經有了鼓的影子。1935年,考古人員在殷墟發掘出一面已經破損的木腔蟒皮鼓,這證明在商代確實已經有了鼓,至於它是用於戰爭還是用於祭祀,或者另有其他的用途,則不得而知了。

不過,戰鼓在古代打仗時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戰前擊鼓鼓舞士氣,戰後擊鼓慶祝勝利,戰鼓在戰爭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從福勝鼓到得勝鼓

呂村戰鼓原名福勝鼓,這個名字還有一番來歷。據《安陽縣誌》記載,宋朝時在安陽縣呂村附近有一座福勝寺,寺廟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當地民眾在會首的號召下捐錢納糧,重新修建了福勝寺。佛像落成之前,呂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麼方式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大家你說一個點子,我提一條建議,鬧騰了一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結果。

眼看佛像開光的日子就要到了,會首當機立斷,決定以戰鼓舞來慶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落成。佛像開光的那一天,周圍方圓百里的老百姓一大早就趕到福勝寺,等待慶祝活動的開始。在會首的組織下,呂村家家戶戶敲鑼打鼓,一時間聲震四方,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咚咚咚”的鼓聲。

女人也打鼓

女人打鼓這件事發生在第一屆殷商國際文化節時。當時由於大會主辦方要求的參演人數較多,呂村戰鼓舞團的人員不夠。眼看錶演的時間越來越近,可是男鼓手還都在外地打工,來不及趕回。這可急壞了村支書南太生,怎么才能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呢?

南太生蹲在自家的院子裡,一邊吸菸一邊琢磨。突然,自己的四女兒從外面跑了進來。南太生眼前一亮,想到可以動員村裡的女人上台表演。可是當時農村人思想還不夠開放,以前從沒有女人打鼓,現讓女人出來拋頭露面,一定會受到阻攔。況且,又有誰家的女子會參加打鼓呢?

正在南太生為難之際,他的四女兒南志紅主動請纓,找來自己的二十多個同學和朋友參加鼓隊的排練。最終呂村戰鼓舞團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這些當時才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就成了呂村戰鼓舞團的第一批女隊員。

回憶起當年頂著壓力參加表演時的感受,南志紅說:“我們那時候年齡小,不怕別人的風言風語,硬著頭皮就上了。說實話,當時的壓力確實挺大的,總有些人在背後說三道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的呂村集村,戰鼓舞已經成為了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農閒時主要的娛樂活動。不管男女老少,誰都能舞上那么一段兒。正應了當地的那句老話:“喝了呂村水兒,誰還不會敲兩槌兒?”

如今的呂村戰鼓舞團,可謂是母女、婆媳齊上陣。在訓練場上,記者見到了楊會峰、程慧佳母女倆。

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

今 年15歲的程慧佳是目前呂村戰鼓舞團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她學習戰鼓舞已經有一年多了,雖然年紀不大,可是打起戰鼓來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去 年8月,她和母親一起參加了慶祝殷墟申遺成功的大型表演。那次演出是小姑娘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著實讓她高興了好一陣子。此後,她多次隨團參加外出演出。

打鼓很費體力,再加上要隨團外出演出,一個15歲的小女孩能受得了嗎?程慧佳告訴記者,雖然表演、訓練、來回奔波很辛苦,可是自己並不覺得怎么累。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戰鼓舞,乾自己想幹的事,就是再累也不覺得苦。

表演時的許多趣事讓程慧佳記憶頗深。“就拿前一段‘中俄友誼之旅’俄羅斯記者團訪問河南那次來說吧,當時我們在河南河北兩省交界處敲鼓迎接客人。俄羅斯的記者從來沒見過什麼戰鼓舞,看到我們還以為是天兵天將下凡呢。有的採訪車已經開過去了,車上的人還專門跳下來,找我們拍照留影。”程慧佳說著,禁不住笑了起來。

那么她是怎么喜歡上戰鼓舞的呢?程慧佳告訴記者:“小時候一直覺得敲鼓挺有意思的,而且周圍的小孩都會。別人學,我也就跟著一起學了。再加上我媽也是戰鼓舞團的成員,有她的指導,我的進步就更快了。”

程慧佳的母親楊會峰今 年48歲,參加戰鼓舞團已經有13年了。說起女兒打鼓時的表現,她讚不絕口:“俺家妮兒喜歡戰鼓舞,學起來也很認真。除了參加團里組織的訓練,有時候在家裡還敲桌子、敲鍋蓋兒練習節奏呢。”

如今的呂村戰鼓享譽四方,可是又有誰能想到,手握鼓槌的竟是一群巾幗英雄呢?

發展歷程

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

隨著時間的 推移,各村子的鼓越來越多,有些村莊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鼓。遇到節日,也不再需要把各村的鼓集中起來了,一個村完全可以組織一場盛大的戰鼓舞。閒暇的時候,鼓手們開始研究擊鼓的路數。他們不斷創新和改進,形成了數十套戰鼓舞。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呂村集村的支書南太生購買了一些鼓,號召村中的青壯年重新開始練習擊鼓,呂村戰鼓舞才又開始登上舞台。此後,南太生又把鼓手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戰鼓舞團。

2008年,呂村戰鼓舞團的成員基本上以女性為主,可是在十多年前,當地還流傳著“女人不掛鼓”的風俗,打鼓的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爺兒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