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墓

扁鵲墓

扁鵲墓,位於湯陰縣城東8公里伏道村南。扁鵲是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相傳有“起死復生”的本領,被譽為“神醫”。為此,秦太醫令李醯很為嫉妒,便重金收買刺客,打聽到扁鵲行醫的去向,埋伏道旁,將扁鵲害死。當地百姓遂“葬屍積冢,冢前立祠”,並把此村稱為伏道村。現存墓冢一座,高2米,周長16米,四周翠柏成蔭。祠堂坐北朝南,稱“廣應王廟”,也稱扁鵲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扁鵲 姓秦,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尊稱扁鵲,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

扁鵲墓扁鵲墓

。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開始行醫生涯。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扁鵲墓扁鵲墓

,隨之巡診列國。

扁鵲墓扁鵲墓

河南扁鵲墓

為此,秦太醫令李醯很為嫉妒,便重金收買刺客,打聽到扁鵲行醫的去向,埋伏道旁,將扁鵲害死。當地百姓遂“葬屍積冢,冢前立祠”,並把此村稱為伏道村。現存墓冢一座,高2米,周長16米,四周翠柏成蔭。祠堂坐北朝南,稱“廣應王廟”,也稱扁鵲廟。享堂之前,石柱刻有楹聯和圖案,窗下嵌有清代重修祠堂的石刻,附近還有10餘通碑刻。始建年代不詳,從碑文記載推測,可能有700多年的歷史。據《湯陰縣誌》記載,扁鵲墓廟周圍,還有艾園數十畝,奇香異常,能醫多種疾病,被明代列為貢品之一。如今,有關扁鵲墓旁的仙艾能治百病,香溢宮廷等膾炙人口的傳說仍在民間廣為流傳。長期以來,此處生出的艾仍為廣大民眾所採用。每年端午節時,方圓數十里的民眾,到此采艾的絡繹不絕。近年湯陰伏道鄉黨委、鄉政府籌巨資修葺、擴建扁鵲廟,增建了“扁鵲中醫中藥博物館”和中國古代名醫廳等建築。新落成的扁鵲廟占地30畝,使扁鵲廟這一歷史遺蹟增添了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原文載《安陽史話》)

扁鵲,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我國古代的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湯陰扁鵲墓廟門湯陰扁鵲墓廟門

湯陰扁鵲墓現存墓冢高約1.67米,墓圍周長約50米。石碑1通,穹頂,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鐫刻文字漫

漶,可辨識“大觀元年三月□日楊□信□□重□收扁鵲墓”字樣。大觀元年(1107),為目前發現扁鵲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對。古槐1株,樹圍根部粗4.24米,高約20米,樹中空,據稱樹齡已上千年,樹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東有扁鵲祠,祠記憶體碑最早者為明萬曆庚子(1600)《重修扁鵲祠記》,碑雲“祠宇時久”創始年不詳。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為早,面中條,近王官谷瀑布,風景優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鵲廟記》始將“祠”改為“廟”。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 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王坐像,旁侍司藥、司書男女童,均保存較好。扁鵲像施彩瀝粉貼金,龍袍玉帶,坐龍首椅上,面目慈祥莊重,面形方圓,廣額方頤,有宋塑遺風。 扁鵲以其精湛的醫術、醫德深受百姓愛戴,從而受到歷代祭祀。扁鵲廟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扁鵲墓

博野扁鵲墓

扁鵲墓扁鵲墓

清朝縣誌載:蘆村有扁鵲墓。相傳,戰國神醫扁鵲葬於此。扁鵲墓於1958

年“大躍進”平整土地時被夷為農田。據目擊者講,當時,曾有大量陶片等隨葬品。該墓區於1987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引自河北省《博野縣誌》第472頁《文化篇》。

邢台扁鵲墓

扁鵲墓扁鵲墓

河北邢台內丘縣西,有扁鵲墓,相傳扁鵲被害於秦,一義士掩其身在臨潼,取其

頭,原想攜回家鄉埋葬,行至此地而葬之。墓前山坡有九棵漢柏,枝葉茂盛,盤根錯節,因在村邊,已有碰損。院內有一巨槐,懷抱它枝。也是一景。墓則是文革後重建的,磚石水泥,無甚古韻。

大名府扁鵲墓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其他

相傳還有河北的任丘(扁鵲的家鄉)等等。

這么多扁鵲墓很多可能是衣冠冢,也說明了歷代民眾對他的懷念。

山東扁鵲墓

濟南扁鵲墓

濟南北郊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扁鵲墓扁鵲墓

。鵲山是濟南“齊煙九點”之一,它在唐朝大詩人李白《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詩中出現過,也在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繪的《鵲華秋色圖》中出現過。鵲山之名,來自神醫扁鵲。據傳說,扁鵲曾在山上煉製丹藥,死後就葬在了此山腳下,因此山以人顯,遂改為了鵲山。扁鵲葬於鵲山的傳說事過兩千多年,口耳相傳。既然傳說他是齊國盧邑(今山東省長清)人,家鄉人自然就希望能葉落歸根,魂歸故里。墓旁有一九九五年新立的“扁鵲墓”石碑。墓為一土丘,封土有一米多高,上面被鬆軟的黃土復蓋著,,墓底座用水泥砌了一圈加以保護。墓前有扁鵲塑像。慈眉善目的扁鵲腰間掛著一個藥葫蘆,一手拄拐一手背在身後,腳步輕盈地走

著,顯得氣定神閒。石像的基座有一米高,前面是小篆體寫的“神醫扁鵲”四個字,後面則陰刻著扁鵲診治病人和炮製草藥時的場景。

山東濟南市西郊,原長青縣誌載,“今盧地有越人墓。”秦越人墓,即扁鵲也。

歷城扁鵲墓

山東歷城縣,縣誌載,“扁鵲墓在鵲山西山下。”只是漢以後,黃河西流成湖,鵲山被淹,墓已淹沒塌陷,因山西多無名荒冢,漫曰扁鵲墓。

山西扁鵲墓

扁鵲墓扁鵲墓

山西永濟縣清華鎮有扁鵲祠和墓,墓前有石羊和宋代、明代的石碑。保存尚好。

陝西扁鵲墓

臨潼扁鵲紀念館臨潼扁鵲紀念館

根據《陝西通志》、《臨潼縣誌》載,扁鵲墓在西安市臨潼區北15公里的南陳村。數千年來,他的墓址一直得到了當地人的守護,得以保存至今。現存的扁鵲墓冢周長約 30 米,高約2.75 米,墓旁蒼松肅立。有墓碑1通,高4.5 米,碑首高為0.9 米,碑座高0.6米。

西安市臨潼區政府於1983年開始籌建扁鵲文管所。1983年10月,臨潼縣人民政府公布扁鵲墓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墓冢進行維修。1984年,成立了“東周秦越人扁鵲墓文管所”。1991年更名臨潼縣扁鵲紀念館,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扁鵲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更名為西安市臨潼區扁鵲紀念館,2005年,對扁鵲紀念館實施了擴建改造提升。建成後的新館占地達到40畝,建築面積4140平方米。

墓主介紹

扁鵲墓扁鵲墓

扁鵲,春秋戰國時代名醫,醫術精湛,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

的名字來稱呼他。《史記》中記載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盧醫則是指他的出生地在盧國。由此可見,“扁鵲”是古代醫術高超者的一個通用名詞。秦越人也被稱為“扁鵲”,按照古人的傳說,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將安康和快樂帶到哪裡,好比是帶來喜訊的喜鵲,所以,古人把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稱作“扁鵲”。而這個出生在盧國、名叫秦越人的醫生醫術高明、學識淵博,走 南闖北、治病救人,順理成章地被人們尊敬地稱作“扁鵲”。

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從司馬遷的不朽之作《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鵲既真實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扁鵲創造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扁鵲所處的年代,正是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社會發生著激烈變革、動盪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動,人才輩出的時代,各國的競爭機制,形成了一個尊重人材,招納賢士的社會風尚。為增強實力,各國都在攏絡有用之材。秦國地處西陲,被中原諸侯以夷翟遇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國的幾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視從東方各國招徠人才。為廣招賢能,秦國採取了兼收並取之法,為各類人才創造了一個各顯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國除重視治理國家的人才外,對醫生也很尊重。《莊子.列禦寇》載:“秦王有病,招醫,破費潰痤者得車一乘,所治癒下,而所得愈多。”給予醫生以極好的待遇,各國名醫紛紛到秦。扁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秦人的。

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 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中醫理論的奠基人。

因為扁鵲一生遊歷四方,所以去過的很多地方.以至於關於扁鵲的籍貫有一些爭議。有古書記載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鵲見蔡桓公寫到渤海莫人。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黃帝八十一難》說:“(秦越人)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盧國,在今山東長清。“渤海郡”在今山東省中南部和西北部。“鄭”,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一生創有:《難經》,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發明四診法

扁鵲墓扁鵲墓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套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看看他的臉色等)、聞診(聽聽病人最近做了什麼事情後生病)、問診(問問有沒有乾可以導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診(看看他的脈搏),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蔡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蔡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套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讚扁鵲是最早套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套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思想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定。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遊歷到秦國時(今陝西鹹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遊到邯鄲(當時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套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預防思想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治療原則

先秦時期,在《史記》中有扁鵲的 “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即六種病人: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他的醫療經驗極其豐富,曾編撰過頗有價值的《扁鵲內經》9卷和《扁鵲外經》12卷,可惜均已失傳,這是祖國醫學的極大損失。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