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昌際

呂昌際(1735―1807)字嶧亭,號萊園,沭陽韓山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廣西任職。由於政績突出,升任商虞通判、捕河通判、山西平陽知府和冀寧道按察使,後因父親病重辭官歸里。乾隆五十六年(1791),沭陽受災,呂昌際向官府建議減征,得到大吏認可,減千餘頃田賦,晚年娛情花木竹石,頗受地方民眾愛戴。

基本信息

簡介

呂昌際(1735―1807)字嶧亭,號萊園,沭陽韓山人。自幼隨父親呂又祥當官去外地,但他不願做一個紈絝子弟,始終苦讀詩書,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廣西任職。由於政績突出,升任商虞通判、捕河通判、山西平陽知府和冀寧道按察使,後因父親病重辭官歸里。呂昌際回到故鄉以後,仍然關心民間疾苦。乾隆五十六年(1791),沭陽受災,呂昌際向官府建議減征,得到大吏認可,減千餘頃田賦,晚年娛情花木竹石,頗受地方民眾愛戴。在呂昌際面前,李汝珍以晚生自居,稱呂昌際為前輩;呂昌際也看重李汝珍的學問,在李汝珍面前也從不拿大,常以兄弟相稱,很樂意和他談經論文。不過每次探討學術方面的問題,都會因觀點不同發生爭執,大都以不愉快結束。但是,他們都有大家風範,把友誼和學術上的爭論決不混為一談。儘管學術問題說不到一起,經常爭得面紅耳赤,最後還是以憂國憂民的大局走到一起。呂昌際在他的《山右宦遊錄》中記載:“北平子嘗以虛諷實。吾以為實則實之,虛則虛也,不可混淆。宦海本就渺茫,弊端百出,應以實砭之。”原來呂昌際研究的是朱程理學,加上對八股文推崇,所以對李汝珍的浪漫主義那一套當然不能理解。李汝珍對他的“宇宙萬物和封建秩序都是先於事物存在來決定”的“理”字自然也不能接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