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族宗派

次榮茂公,妣唐氏生四子,長正才,妻藍氏生二子:長德余,妻王氏;次德級,無後。 由義公,德新公之長子,妣秦氏生二子,長來玉,次來金。 由道,系次房德聰公之一子,妣陸氏生二子,長來寧,次妹爾。

簡介

該抄本系用紅紙裝訂,直排,從右向左讀。封面書寫:“吾族宗派老院子保存。”;扉頁:“吾族宗派”;第四頁正面書寫:“公元一九六三年,李遠懷組織侄李忠耀轉抄 陽書”。其母本為楊家嘴(明達鎮)李忠信保存,現已消失(安勝鄉戴家橋李忠太20世紀60年代在明達行醫,和李承(臣)明祖父李遠奎合宗,遠奎原籍系戴家橋卜家院子)。2010年該族整理家譜,由李忠燕錄入,點校、分段、標點,2013年再校對,注用【】;闕字用□;改直排為橫排,改繁體為簡體,乾支紀年注為公元紀年。

意義

該族譜對研究明清廣東梅州客家人的生存繁衍情況,對“湖廣填四川”的佐證參考,對重慶市梁平縣的居民來源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資料。

宗派

吾族宗派:
正德由來遠,忠臣作儒生【
本根培植厚,世代應堪欽
【各鈔本傳抄衍誤,“作儒生”,一說“佐汝生”或“祚汝生”,“作如升”,“作如深”等,“培植厚”一作“培值厚”】。
未入川先祖宗派:
珠火朝君文,友篤寬鬆雲。
文大創景饋,樹柏尚元榮。

附錄

一世祖
朝宗公始祖【原為“姐祖”】,乃火德公之仲子珠公之孫也,初址梅邑小蜜村【今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東】,妣石氏九娘。公,十三郎,生五子:長君實,即興寧【今梅州興寧市】何山林頭半千之祖也;次君寶,即長樂【今梅州市五華縣】李舉人洪祥之祖也,生下百十四郎,又生下李百八郎;三君德,即河源縣李燾號斗也【“斗也”應“斗野”】之祖也。燾,音導,登甲第,授官軍門;四君用是我祖,遂遷徙萬二圖都柴黃堡【今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黃芬村;五君順,是河田小蜜村處等之祖。
朝宗公葬小蜜村。葬江家宅後,喝作“金鵝哺卵”形系。李珠公寅山申向,前代世亂,失祀多年,至 萬曆 己酉年【1609】,因河背本家在小蜜娶一妻,報知方根 於江家屋營內,他不肯。致告理上司,官府族用弗 。庚戍【1610】立碑廟【原為“唐戍笠碑朝”】,李公十三郎孝孫文甫伯良書碑。後,眾族俱在江家對門死,又放下四十餘年尚未掛掃,反至清朝,江家衰弱,順治巳亥年【應“己亥年”,1659】,十一世孫又生華芳、旺春、奇岩,聚三四人為首暨同眾族宰殺豬羊醮祭,請眾墳鄰鄉目,至今歷祀無虞。妣石氏九娘葬村對門河背“正蜈蚣吐珠”形,因失祀多年,又云何山本宗金骸扦去,至本村北背張家葬祖。
朝文,火德公長子,宗公之兄也,分派福建章州府【應“漳州府”】,孫李廷機,號九我,中合元,官至閣老,及後又出四進士,不得一面,姑置不記。
朝美,火德公季子,宗公弟也,分派本邑鬆口,士淳公之祖。士淳登萬曆巳酉科元號【應“己酉科”,1609】;二何【即“士淳”】登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進士第十八名會魁,初授山西平府翼城縣知縣,以治行卓異,調繁曲沃縣功講著開欽取進士,京授戶部雲南司主事,後欽取天下第一翰林院編修,殺宮侍講諸舉士,歷升右春坊事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經筵講官兩承論音堡【“堡”,原譜“堡”上有一點一橫】。
二世五子
長李樟,字其馨,題準 崇禎元年恩貢,授福建道台之職,上任管民。
次李楠,字其任,崇禎十四年例貢。
三李梓,字其校,崇禎十六年選貢,初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再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三任祀祭司主事。
五李昂【昂,左有木旁】,邑庠,早喪。士淳父李鵾字秋宇,平遠縣庠增生,入鄉賢祠;兄士濂字匪何,邑庠增生,二子長其運,邑庠,富蓋一邑,收買二百石民糧,生二子:長用繕【“繕”原譜為絞絲旁加普】,庠監,授職通判。
仲子李枟,字其獻,庠廩生,潛心大業,屢試冠場,歲貢,生子常案首八舉次科備中準貢;次子常又案首八舉;三子常邑庠。
奔山,用公第五子也,文甫公之弟,分派河背萬二圖【上文為“萬二圖都”】柴黃堡黃芬村,李公七郎祖妣溫氏五娘,生八子,長林孫,次伯良,三李三,四細奴,五李潔,六李銘,七李容,八李佑。公葬黃芬村橋頭老屋側下窩,其地“二世盤龍”形;妣溫氏,葬上堂屋側【奔山公,宜列“三世祖”】。
君順,朝宗之五子,火德公之孫也,原分小蜜、河田等處。
君用公,朝宗之四子,火德之孫也。公葬興寧下堡【梅州興寧市現有下堡鎮】蘭坡,地名河畲嶂,丙山寅向“架上金盆”;妣陳氏、鄧氏生六子:長文甫,萬山圖開基之始祖,於中坑創業垂毓;次文富,興寧黃基場復榮之始祖也,於黃芬創業垂統六奇,不記。
用公葬河背窯窩頭黃芬村,先前盜者楊家葬祖,後扦葬興寧沙場鋪河畲嶂“架上金盆”,因亂失祀多年,後清朝 順治方掛掃。祖妣陳氏、鄧氏葬本村寨下“龍穴頭出洞龍”形。
三世
文甫【似曾撰修《吾族宗派》】,君用公之長子,朝宗公之孫也,祖妣何氏生三子,長老叔即友明公也;次滿叔【一作“滿奴”】即汀洞懷尤之祖也。文甫公葬興寧蛇子場尾止磜領“大坐人”形;祖妣何氏葬本處上浮場尾“金鵝哺卵”形。文富,用公之仲子也,分派興寧,妣 氏生三子:長李森,子生勝孫;次李木,子生何壽;三李黑,子生永崇、永俊、永廣。勝孫生大奴,何壽生李芳。五奇,用公之四子,生二子:長李進士張保,保生李忽【原譜“忽”左有王旁,下同】,即河田茂相之祖,諡法忽也;次李石,子茂相。
四世祖
友明公,即文甫公長子君用公之孫也,妣劉氏生四子:長六義【高山譜為“祿義”】,即篤士公;次長孫,遷移未知何處,末【應“未”】詳記;三李信,遷徙海豐;四李盛,無後。友明公葬陳洞合水,地名“仙人井”,坐南向北,其地先前有一井湖有二蟛螻【“蟛螻”二字原為魚旁】,生得甚散【“散”,左有單人旁,《漢語大字典》注“音義未詳”】,每日早辰,有兩丫頭妹,有一祖在墳邊店上教書,館中點火與地師議時,師傳一羅針插在丫頭髻上,次日即死一蟛螻在井湖,故將祖骸羅帕包,放在井裡,至擁起墳墩,故名“仙人井”;後重修,未曾起金。祖妣葬在中坑尾西場屋後【“場”,高山譜均作“塘”】,其地喝作“螳螂虎”形,其初葬喝“山出猛虎”,後地師俱吉地應驗也。
五世祖
祖篤士公,即六義,友明公之長子文甫公孫也,妣鄔氏、羅氏,七子:長李恭,是河田連山房,今少英小密是也;次李寬,即墩上的,是二房祖;三李景、四李稟俱無後;五李銘,粵峰祖;六李升,錦寰祖,以上鄔氏生;七子李星,字合溪完真;祖,羅生,原住柴黃合溪,後移居湖廣長沙府瀏陽縣,庠生一人。鄔氏祖妣葬興寧石嶺油草場“織女拴梳”形,坤山艮向。篤士公葬中坑尾曹碓“貓眉洗面”形,壬山丙向。羅祖妣葬中坑本處斑竹場屋“飛鵝投水”形【“斑”,原字為左“舌”右“乾”】。
六世祖
李恭,篤士公長子,友明公之孫也,妣劉氏生子李柏,河田兆英玉之祖。
李寬,篤士公仲子,友明公二房孫也,妣盧氏、張氏,生三子:李松、李榕、李珠【應“株”】。寬公葬中坑尾田心墩上“上水游魚”,坐南而北【“而”應“面”】。盧氏祖妣葬萬二逕心寒婆頭【“頭”,原譜類“顕”】“鯉魚便石”。景公,篤士公三子,妣陳氏、黃氏,生有孫李瑞,無後。稟公,篤士公四子,妣謝氏,無後。
李銘,篤士公五子,友明公孫也,妣劉氏、何氏生四子:李椿、李森、李樟、李林【原為左“木”右“求”】。李銘公葬藍場尾“轎里坐人”,妣何氏葬於篤士公下窩“掛樹蛇”形。
李升,篤士公六子,妣溫氏,生一子李棋,妻林氏、張氏,生二子:長文顯、次文魁。李星,篤士公七子,妣溫氏,生三子:長李彬,李材、李樣。福壽,滿奴【前文為“滿叔”】公之子,文甫公孫也,生三子:長李預,次李政、李敏。
七世祖
李柏,恭公之子,篤士公孫也,妣林氏,生四子:文綱、文燦、文旺,文經無後。松公,寬公長子,篤士公二房孫也,妣林氏、劉氏,生五子:長文龍,次文虎,文昌、文盛、文郁,娶劉氏生。松公謚歯得,生前巨富,葬中坑益場尾“大坐人”形,坐北向南。林氏、劉氏俱葬雙子場【原為“雙了場了”】。文虎,松公之仲子,妣范氏生四子:李賢字竹場,李聖字竹池,李恭字竹田,李儉無後。文昌,松公三子,妣謝氏生四子:李全;李有字竹林;李萬無後;李頃生成【“成”,高山本為“成美”】,無後。公葬竹園頭【“園”,原“園”上有草頭】畲子場尾“蛇”形。
株公【原為“林公”】,寬公三子,篤士公二房孫也。妣謝氏、卓氏,生二子,十女俱出嫁人;文英、文茂俱無後。株公三骸共葬張場坑【今畲江鎮有張坑、張坑尾】自己宅場後;文英、文茂共葬止磜排上,原遺下張場田租一石,尾上田租三斗,月池一口,前有侄孫將張場一石,春去只存三斗租,遞年,松、榕二房孫侄輪值祭掃,損資補增,內多未肯承祀,至十一世侄孫,華芳、旺春兩人將墳內火楓樹一根,賣與開絞盤,有銀陸錢,歷年交【原“文”】與輪值祀人,上交下接,於放續起有銀拾捌兩,收到利谷十五石,丁已年起,加倍祭儀,待買田後,方著實落。
八世祖
文盛,松公四子,妣卜氏【遺“廖氏、陳氏”】,共生十子:李橋往於濰坊【“濰”,原譜為寶蓋頭下加“惟”】,李梁【“梁”,原譜為示旁】無後,李槁、李柱、李標、李燦,以上廖氏生;李相、李槐,卜氏生;李楠,陳氏生。文郁,松公子五妣翁氏、劉氏,生四子:李宇、李雲俱無後,東林、東郊公因亂世被賊捉,戳體失葬。
九世祖
李珍字大興【原為“文興”】,文龍公三子,妣何氏,生四子:景圖,兆融之祖;景林,兆慶之祖;景高,樹乾之祖;景桂,字凌峰;公,應虞、應廷之父,妣郭氏、吳氏,鄉中巨富。
十世祖
李景圖【原為“圍”】公,大興公長子,文龍公三房孫也。李魁,兆融之父。景林,大興公孫也,妣張氏,生二子:長李觀,兆慶之父;次李覲,兆崇之父。我祖,景高【景高之孫似曾續修《吾族宗派》】,大興公三房孫【“房孫”原為“子”】,妣徐氏生四子:李錦字應秀,李鏜字應美,李錇字應達,李饋字應昌;妣張氏生六子存三子。
十一世祖
李樹乾公、樹坤、樹金壯年移居河源【今廣東省河源市】,發有數百家產,歸宗,立業,垂後。李堯,即應唐,景桂長子,妣吳氏生五子:兆康、兆初,兆鳳、萬品二人劉氏生。李舜,景桂仲子,妣翁氏生五子:國文、宗文、應文無後,字文、習文。李元,字應林,景桂三子,妣劉氏,生四子存二子:樹旺妣朱氏;樹茂妣黃氏。樹旺生五子存三子:長伯端,次伯文,三伯安。樹茂生伯康,次伯寧。李允,字應廷,景桂四子,妣彭氏生樹年、樹興。
十二世【“十二世”當刪】樹乾公,李饋公之三子景高【即法高也】公之孫也。妣梁氏生五子:長伯先妣劉氏、宋氏,生尚錦公;次仲先妣楊氏,生三子;三淑先妻彭氏,生尚秀;四季先妻劉氏;五榮先妻杜氏,生尚達。
樹坤公,饋公之四子,妻楊氏生三子【原為“氏”】存二子:挺先、援先。樹金公,饋公之五子,妻羅氏生一子特先。挺先,樹坤公之長子,饋公之孫也,妻葉氏,生三子:斯顯、斯承、斯展。特先,樹金公之子,饋公之孫也,妻陳氏生三子:必升、必顯、必達。
十二世兆康,堯公之長子,景桂長房孫也,妻張氏生三子,續娶張生二子:啟化生相貞、相玉;百宜生相洪、相瀾、相浩;百超生相先、相清、相連、相斌。文【應“字文”】,舜之四子,景桂二房孫也,妻廖氏生子 ;習文,舜文【“舜文”應“舜”】之五子,妻張氏 。
十二世祖
伯先公妣劉氏、宋氏生尚錦公,字必勝,妣孫氏生三子,自雍正丁未年【1727】正月十六日來川於梁邑虎城裡,乾隆二年【1737】落業蔡家溝。長男元發公生於丙申年【1716-1798】三月廿日子時,生三子。次元臣公生於甲辰年【1724-1797】七月廿五日吉時,妣周氏生三子。三元興公生於戊申年【1728-?】六月初九日子時,妣余氏生四子。臣公妣周氏生三子:長榮龍,妻謝氏、鄧氏俱無後;撫抱一子正常,妻唐氏,故絕不記。
次榮玉,妻劉氏生二子,長正賢,妻朱氏生一子,次正德妻余氏。
三榮璋,妻孫氏生三子:長正太,妻劉氏生一子;次正國,妻劉氏,無後;三正青,無後,故絕不記。
又:元臣公與三男榮璋同行於嘉慶二年【1797】十二月初五日,賦去,收屍骸失忘。
正賢生一子:德長;長生一子:長生。正泰【前作“太”】生一子:德臣;臣生三子:長由懷,次由剛,三由志。正德生二子:長德祥王氏;次么爾【應“么兒”】陳氏。正國、正青無後故絕。
三房元興公,妣余氏,生四子:長榮秀,妻張氏生二子;二房妻吳氏,生一子;三房妻龍氏,生二子。張氏長正芳;次正英,妻曾氏生六子。吳氏所生一子正祥妻劉氏,過繼二房榮吉為嗣。祥生三子。龍氏所生二子:長正倫,次正奇。四榮璠,字成溪,妻曾氏,生一子正元,妻羅氏,無後。璠於嘉慶元入學,後庠增生,續娶一妻蒲氏,生一子正聲妻陳氏,俱無後,故絕不記。
元發公於乾隆庚辰年(1760)歸於東粵韻州府嘉應州祖籍地名與番同畲坑寶【“與番同畲坑寶”應“畲坑堡”,今梅縣畲江鎮;在梅縣方言中,“坑”指河、溪、江】中坑廟約溪橋子頭,收祖父伯先祖妣劉氏、宋氏三祖骸骨,扦攜回梁邑虎城裡一甲,地名蔡家溝,同坑安葬,修立碑記墳營【應“塋”】,坐向字向:乙山辛向。
尚錦公妣孫氏。錦公葬於蔡家溝宅後,修立碑記,坐向字向巽山乾向,與長男元發公同坑安葬;孫氏祖妣葬於宅後右白虎首,修立碑記,字向乙山辛向。
元發公妣鄭氏生三子:長榮耀,妻周氏;次榮茂,娶唐氏;三榮鳳,妻劉氏。現三房孫名各列於後:
發公,亡於嘉慶三年【1798】七月初九日,亥時告終,葬於宅後,與祖錦公【稱“祖錦公”,高山本有“父榮耀”】同坑修立碑記,字向:巽乾兼亥己三分,用庚辰庚戍分金,擇期於本年十二月初八日丁酉日巳時安葬。
祖妣鄭氏,亡於丁亥年【1827】,扦移銅鼓寺青龍首,與媳周氏同坑修立碑記安葬,坐向:乙辛。
長房榮耀公妣周氏。耀公生於丁巳年【1737-1800】七月十六日子時,亡於嘉慶庚申年正月十一日戌時,於代家溝【原譜“戴家”、“代家”互見,《百度地圖》有“戴家橋”。高山譜為“代家溝秦性新宅後右邊院子”】告終,葬宅後,石字向辰戲兼辛乙丙辰丙戍分金。妣周氏生於八月廿四日酉時,亡於丁丑年六月十四日,巳時告終,葬於銅鼓寺,與祖妣鄭氏修立碑記,同坑安葬,坐向乙辛字向。
耀公所生二子,長正文【“正文”,原譜為“正文職員”】妻藍氏,生長德尊,無後。復生五子:長德寬,妻秦氏,生二子;次德昭,妻羅氏;三德鄰,妻江氏;四德元,過繼正廷【“正廷”未見他處】;五德一,妻袁氏;母藍氏【德一之母1773-1820】生於癸已年九月初四日午時;亡於庚辰年八月初二日,申時告終,葬於銅鼓寺青龍首,坐向卯山酉向。
榮耀公之長子正文,乃是二房茂公之次子。
長榮秀妻張氏生二子,長正芳,次正英過繼三房榮慶為嗣;繼室吳氏生三子,正祥過繼二房榮吉;龍氏生四正倫、五正奇,興公孫也。
三房元興公,妣余氏生四子,次榮吉劉氏,過繼長房三子正祥為嗣。
三榮慶朱氏過繼長房次子正英為嗣。
庠生四榮璠,字成溪,妣許、曾氏生長正元,無後;續娶蒲氏,生一子正聲妻陳氏,俱無後不記。
三房元興公之子,長榮秀之長子正芳,妻張氏、王氏,生六子:長德明張氏;次德彰蔣氏;三德揚卜氏、王氏;四德顯黃氏;五德征吳氏,顯、征二人俱無後;六德昌王氏,抱一子由雙,後仍絕後人。德明生一子,由仁蘇氏生二子,長來泰,次來福。德彰生二子,長由萃劉氏,次由信王氏無後。由萃生一子來富秦氏,生長遠播,早亡。
德揚生二子,長由忠畢氏生四氏【應“子”】,來儀,次來林,三來祥,四來玖;次由述王氏,生二子,長來玉,次來□。
榮秀公之四子正倫妻龍氏,生六子,長德全陳氏;次德厚文氏,過繼正元為子;三德惠曾氏;五德化龍氏;四德懷曾【應“曾氏”】;六德純蔣氏、賴氏,無後,過繼四房德懷之子為嗣。厚惠懷化俱無後,故絕。四人惟長德全生三子,存長子由模有後;次由楷,三由椿,二人早喪無後。由模呂氏,生二子,長來瑞陳氏早喪,故絕;次春爾。
榮秀公之五子正奇,妻秦氏生一子德潤,字澤之,妻吳氏生二子:長由子張氏生二:長來賓,次璽林。由子將張氏喜林【或“璽林”】母子二人嫁與外姓不記。
德潤公之次子由正,字直齋,妻石氏生 子:長來朝,次來覲,三來龍,一女園英,德潤公之孫也。
耀公之子,次正魁,妻林氏生七子,長德超,妻王氏;次德貴,妻孫氏;超貴二人俱無後;三德裕,過繼正常。
次榮茂公,妣唐氏生四子,長正才,妻藍氏生二子:長德余,妻王氏;次德級,無後。次正文藍氏,過繼長房榮耀為嗣。
三正富,妻謝氏生七子,長德和,次德華,三德升,四德成,五德忠,六德位,七德志。長、三、四、五、六、七俱無後,故絕不記。四正祿妻秦氏。正富生七子,惟次子德華卜氏生四子:長由賢,次由聖,三由萬,三人俱無後;四由棺謝氏生三子:長來瓊,次來衡,三來鎰。
四正祿妻秦氏生五子,長德政,號回春,妻秦氏生一子由天秦氏,天生三子,長玖【應“來玖”】,次來禎,三來欽。
次德敦、三德敏無後,四德敭、五德效俱無後。
三房榮鳳公妣劉氏生四子,長正學,妻王氏生一子:德永張氏;次子德惠無後。次正舉,妻陳氏,嘉慶二年【1797】十二月初五日被賊圍去,失忘。三正舒,妻劉氏【“氏”誤為“生”】,生黑子,次子隨母下堂桐子岩唐姓。四正壽,妻劉氏,生一子德秀。
始祖,李珠公妣蔡氏
二世,火德公妣伍氏
三世,朝宗公妣石氏九娘
四世,君用公妣陳、鄧氏
五世,文甫公妣何氏
六世,友明公妣張氏
七世,篤士公妣鄔氏、羅氏
八世,寬公妣盧氏、張氏
九世,松公妣林氏、劉氏
十世,雲山耋壽妣劉氏【不見於正文】
十一世,文龍公妣卜氏
十二世,大興公【誤為“文興公”】妣何氏
十三世,溫創公妣張氏、葉氏【不見於正文】
十四世,法高公【即景高公】妣徐妙賢
十五世,饋公字應昌妣張氏、梁氏
十六世,樹乾公妣梁氏
十七世,伯先公妣劉氏、宋氏
十八世,尚錦公妣孫氏
十九世,元發公妣鄭氏,元臣叔公妣周氏【無“元興叔公”】
二十世,榮耀公妣周氏,榮茂公妣唐氏,榮鳳公妣劉氏,榮秀公妣劉氏,榮慶公妣朱氏,榮吉公妣劉氏,榮璠公妣許、曾、蒲氏
廿一世,正奇公妣秦氏
廿二世,德潤公妣吳氏
廿三世,由正公妣石氏
溯我十四祖尚錦公妣孫氏自雍正丁未年入川,乾隆二年落業於梁邑虎城裡蔡家溝,生三子【前文尚錦公為十八世,差4代人,或以朝宗公為始祖,不計珠公、火德公、雲山耋壽、溫創公。雲、溫二代人不見於正譜,疑係奪漏】。
十五世祖,元興公妣余氏,興公乃尚錦公之三子伯先公之孫也。
十六世祖,榮秀公妣龍氏,公乃元興公長子。
十七世祖,正奇公妣秦氏,奇公乃榮秀公五子
十八世祖,德潤公妣吳氏,潤公乃正奇公之子
三房元興公之次子榮吉劉氏乏嗣,撫抱長房榮秀公之三子正祥為嗣。祥妻劉氏,所生四子:德光江氏,德輝何氏,三德培曾氏,四德資徐氏。德光生一子,名狗爾,服後早喪。德輝生三子,長由善魏氏,次子由科鄧氏,三由聯常氏。由善生三子,長來壽,次來春,三來□。由聯生三子,長來林,次來先,三來順。
德培曾氏,生一子長由松,松婚宴氏;長生2子,次來紹謝氏。
德資生一子,由龍黃氏生一子來□。資公外出至辱口廳【應“城口廳”或“辰口廳”,由音畫衍誤】,病故,屍未盤迴【“盤”左有提手旁】。
三房元興公之三子榮慶公朱氏乏嗣,撫抱長房秀公之次子正英為嗣,英妣曾氏生六子,長德新,號“長春”系藥鋪。新公生於 年 月 日 時賦生,後亡,葬戴家橋老屋【“老屋”或“老院子”指仁賢鎮三元村或白鶴村遠懷公所居院子】對門楊家宅後;妣王氏生於 年 月 日 時生,亡,葬新公墳側右邊埋葬。新所生四子,長由義,次由廷,三乙生故外亡,四由本均亡。德聰,娶何氏生一子五女,系開設回春堂藥鋪生理醫在一市【“在一市”或為“生”字】,自受祖田三十餘石。三德修,乃本朴耕種為所分,受祖業掃賣,生二子長由雲【“雲”有單人旁,下同。《漢語大字典》注為“行不休貌”】,次出家僧隆盛。修公生於 年 月 日 時賦生,妣羅氏。修早喪,羅母出姓。
德宣乃幼讀雲書,後醫理藥鋪,均受祖業,生於道光已卯年臘月十二日,子時賦生,妣唐氏失配,後娶繼室高氏,以故;復娶陸氏,巳載又亡,後娶周氏偕老。五德盛,妻喬氏,生一子由安,幼年在外,未知生死在亡;盛公藥鋪生理,早喪,喬氏出姓。六德良,妣楊氏生二子,長由珊妻楊氏,次由珩常氏。
榮慶公,系元興公之三子,生於 年月 日 時賦生;妣朱氏生於 年月 日 時賦生。朱妣過門,慶公亡故,妣十九歲守節無嗣。過繼榮秀公之次子正英為嗣,妣曾氏生六子。英生 年 月 日 時,壽終葬於銀家溝【戴家橋上爛草灣一帶】,向長子前篇註明未序【?】。
德聰公,系正英公之次子,生於 年月 日 時,賦生於戴家橋新屋基,亡於三元寨上被【應“避”】亂藥鋪,居住水東門,壽終。妣何氏生五【“五”,筆誤】子:由道;五女:長女潤秀出閣劉姓,次女賀姓,三女楊姓,四女蘇姓,五女楊姓。
德修公,正英公之三子榮慶公之孫也,生於 年冬月廿日時,賦生於戴家橋新屋基,亡於地名 , 年 月 日 時告終,葬新屋基對門山丁家花園後,妣羅氏生二子,長由雲妻秦氏,次出家青涼寺削髮僧隆盛,羅氏妣乃二子年幼無靠,再醮【與“丁家花園”成“對門”者,有卜家院子和爛草灣院子】。
德宣公之妻高氏,生於 年八月初五日時生,亡於同治元年辛酉歲被賊三元寨東門內居住,因老告終,正英公之媳慶公之孫媳也;生二子一女,長由朝,次由瑚,女喜秀出娶【應“嫁”】唐姓。周氏妣,德宣公後娶四次之妻,生於 年五月廿一日,吉時賦生,亡於興隆場上街。
德盛公,系正英五子慶公之孫【原“生”】也,生於道光 年月 日吉時生。妻喬氏生一子一女,子由安,女玉秀嫁謝姓。盛公卅余早喪,喬氏再醮。安,宣公、良公共撫成人,送長春棧學習藥鋪,後回,將掌放余錢貳百餘串仍然交出,各自尋生,誰知不吝銀錢,末兩載未滿,日嫖夜賭,收錢用盡,分文未存,反該四房麼房之錢,代債而出外,不知下落。
德良公,正英公之六子慶公之孫也,生於道光戊寅年十月十二日午時,妻楊氏生於道光己丑年【1829】四月十六日已時【應“巳時”】,生二子,長由珊,次由珩。良公移居楊家嘴【“楊家嘴”,一作“楊家場”,均指現明達鎮】開設茂林堂藥鋪生理,至鹹豐十一年【1861】,偶過朱賊統代數萬人馬來至場中,被擒,後羅洋菸進賊,營收良公,取出,仍藥鋪,至紅岩寨生理,後亡於紅岩寨上,丙子年十月廿二日已時告終,葬紅岩壩江家石壩地名。妣楊氏亡於楊家場中街,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六日 時壽終,葬於戴家橋老屋正宅後。
曾氏祖妣系正英公之妻,葬於戴家橋老屋對門楊家宅後,同長子德新、次德聰三人母子同葬一墳內,修三棺。
由義公,德新公之長子,妣秦氏生二子,長來玉,次來金。義葬於戴家橋壽藏園【一作“壽山園”】右邊頂上,妣秦氏同葬一處,正英公之孫榮慶公之曾孫。
由廷,系德新公次子,妣唐氏生一子來資。廷公葬於楊家嘴尖山坡坎下。
由道,系次房德聰公之一子,妣陸氏生二子,長來寧,次妹爾。道亡於三元寨坎下新屋基,葬於左邊屋側。
德聰之妻何氏,亡於三元寨上,葬於同子由道品牌安葬。
由雲,徳修公之長子,生於道光丁酉年【1837】四月初三日午時,生二子,長來珍,次來喜。
僧隆盛,德修公之次子,生於丁未,乃係道光廿七年【1847】十月十八日 時賦生,出家清涼寺。
由朝系德宣公之長子榮慶公之曾孫正英公之孫也,生於道光廿八年【1849】戊申歲七月十四日戍時,生於黑溝槽一碗水台上生長人氏,妻柳氏,生二子一女:清明,次子三元,二子皆亡;復娶秦氏,三載亡故;又娶王氏生一子,名遂生,撫至六歲,隨代一女,上紙名么妹【應“么妹”】,出閣余姓。王氏、遂生母子俱亡。柳氏生一女名丙爾,放王姓為婚。後娶胡氏,仍回,再娶熊氏,橫性無比。
王氏,由朝之三門妻,生於鹹豐元年【1851】辛亥歲七月廿四日卯時生,虎城場向家嘴老屋基生長人氏,亡於興隆場下街,光緒廿二年丁酉歲【1896】九月十四日,申時告終,葬於戴家橋壽山園右邊院外連由珩公坎之下。
遂生,系由朝公之子,生於【原文衍生:“興隆場武廟坎下鄭家屋基生長人氏,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年九月初八日,午時賦生,於興隆場武廟坎下鄭家屋基生長,亡於戊戍【?】年二月十一日,申時歸終。後,朝又娶熊氏,不知生庚,當出庚偽【應“未”】 年 月 日,概不真酌,後討數次均不言出。
宣也【應“公”】,系鹹豐十一年【1861】臘月破永寧寨被賊圍去,至十二年新寧縣【《梁平縣誌》:“新寧縣”即現四川省開江縣】蔣池壩逃回,二月十六日歸家。
德宣公葬於三元寨下坎新屋基左側,地名籃子田,同氏【應“室”】妻並秦氏媳三人葬一處。
高、陸二母,宣公之二三妻也,葬於宣公墳梁後【“梁”,有木旁】,地名芝麻田,高、陸同葬一處。
唐妣,乃宣公幼娉,葬於銀家溝正英公墳側左邊埋葬。
遂生葬於壽山園,與母王氏粑墳挨葬,均系榮慶一脈發派,正英公陰下曾元孫也。
由瑚系宣公次子,生於道光三十年庚戍歲冬月廿三日寅時,生代家橋上新屋基人氏,亡於四十二歲,光緒十八年五月初三日已時楊家場下中街告終,葬於代家橋丁家花園衝下出口左邊嘴上,同由科公一處埋葬。妣孫氏生一子丙林。來釗生於光緒乙酉年【1885】冬月三十日,戍丑時生,於紅岩寨上生長,宣公之孫正英公之曾孫也。
由珊系六房良公之長子,生於道光三十年庚庚【應“庚戌”1850】歲四月十二日,寅時生,於戴家溝上新房基生長人氏;妻楊氏,生於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四日午時,生二子,長來鴻,次來福【“福”應“鵠”,均從鳥旁,下徑改】。鴻配魏氏;鵠配何氏,何病故,鵠娶繼氏【應“繼室”】。氏鴻【氏鴻,應“鴻”】生於同治癸酉年臘月廿三日寅時,生於紅岩寨上;鵠生於光緒二年丙子六月初五日未時,生於紅岩寨上。
珊公四女,長壽弟,次接弟,三貴英,四滿妹,系正英公發派之孫榮慶公曾元孫也。
祖父榮茂公生於甲子年【1744-1818】十二月十二日酉時,亡於加慶戍寅年【應“嘉慶戊寅年”】六月廿日去逝【應“去世”】。
正祿公生於癸卯年【1783-1832】四月廿六日申時,一甲虎城裡孟應溝生長,亡於道光壬辰年三月廿七日酉時,戴家溝新屋基去世【原“雲世”。高山本說,“戴家溝新屋基秦家院子”】,葬於石墩寺坎下新屋基左邊橫屋後,與【應“於”】祖父墳前安葬。
榮耀公生於丁巳年【1737-1800】七月十六日,子時生。耀妻周氏生於丁巳年【1737】八月廿四日,戍時生。耀公之長子正文生於丁亥年【1767】三月十二日戍時,生6子。
正文公系耀公之長子,德尊公系正文公之長子,生於壬子年【1792】正月廿一日,亥時生,亡於甲戌年【1814】十月初四日,戍時去世,壬山申向。
黃妹生於庚戍年【1790】九月十一日,寅時生。
正文公之妻藍氏生於癸已年(1773)九月初四日,午時生。
次德寬公生於丙辰年【1796】六月十二日,申時生。
次德昭公生於癸亥年【1803】三月廿六日,辰時生。
三德鄰生於乙丑年【1805】十二月初一日,戌時生。
四德元生於戊辰年【1808】十二月廿六日,巳時生。
五德一生於甲戌年【1814】二月廿六日,子時生。
秦氏生於乙卯年正月十五日,酉時生。
羅氏生於甲子年十一月十三日,子時生。
一、凡每年底務要人人淨心潔力【竭力】,到墳前與先祖辭年,然為禮也,勿論農商均要禮行,或每房邀約派人,或分有事無事者,或有便人多者,或人少者,務須祭祀,辦齋祭慶,勿得推委,有子孫想我先祖護佑,必須虔心,人人亦可昌榮,如不敬者,永受貧困,何算為宗族子孫也。
一、凡每年新歲慶賀新年,祭我先祖之墳,別人古墓凡先期邀約,閤族每房一派一人,虔誠照年底均同祭法。
一、每年清明掛掃,並處派人恭敬祭到,凡有虎城場由發公弟兄三人,發父子叔侄皆全;又德祥公在蔡家溝老屋發派,後世之人移居大竹地界【石橋鋪鎮湯家營、復林安村】耕種買賣為業,務宜會同閤祭;居住大竹三牌坊;離鑼鈴灘廿里之譜【高山村2組抄本乎?】,並本處墳墓處處祭到。其墳葬各地葬有,地名戴家橋老埋山理葬,壽山院內外具葬多已,又移側邊上院後、對門山老屋後側、對門丁家花園衝下側邊嘴上,屋後並翻山芝麻田、三元寨坎下又坎下新屋基側後、又戴家溝一代等處,新屋基後側橫過樑上、上銀家溝側正橫過濫沖灣正兩側對門,又對梁下人行大路,又上沖河坎上碑冒墳一座,沙河鋪培公葬紅岩壩,德良公、德純公妣蔣氏夫婦葬紅岩寨上,楊家場武廟後葬由珩公之妣常氏,同滴堂侄來玉葬一處,若人人想發達者,照處處敬到,況多有人在市,凡一切為善之人培古墓,清明月半振孤非,德培自有昌達美報,何況我祖不敬乎哉?有多不敬天神聖者,有幾人【漏“人”】能有結局?又有貧困幾個,衣食終無下落。
一、凡先祖生期至日定祝設誕【原為“沒誕”】,我祖傳於後世,苦辛百般,殷勤置買田業為親對券,後人每期務要普祭,何不敬也?勿論多寡,非心不能,或每人寄包八封亦可。
一、凡每年七月半之期,乃是大慶,人人寄包者,分論上下稱款,信無款乎,務要真酌照譜【“譜”,原為絞絲旁】所寄。
此【原為“比”】序系星耀公川西河譜序:
嘗聞,祖功宗德慶澤長流,本源之辦支本收關,既散宜聯,既失既繼,古今有同然也,以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莫不有譜牒相傳,貽留後世子孫披覽尋繹,遠近親疏一日【應“目”】瞭然,倫次不至於紊亂,使考信而有徵歟。竊思我氏,發源系出帝堯,乃伯益之後,顓頊之裔,舜賜姓贏氏,後為秦始之祖不亦宜乎?當其在堯之時,世為理官,因姓理,至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李子,改為李族,著隴西,世為望族,歷年虞夏商周,世為諸侯。李,淵源由來遠矣,而其歷代傑出為同姓榮者,於周則有老聃為柱下史【相當於今天“國家圖書館館長”】,於秦則有穆公創霸七國,於唐則有高祖創業一統,青蓮【即李白】名顯當時,以及膺為天下之規矩,清為天下之楷模而文人傑士固難更仆數也。
溯我先代,七世祖堯公自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初辟卅【或為“世”】系浙江省山陰縣谷社村花樹園小地名沙灘派源,實為徙居始祖,宗支繁衍收數百年矣,後世發祥又移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文昌鄉,譜牌【應“譜牒”】相承,子孫世居相傳,歷年數百,至明嘉靖乙未【1535】年十九世祖富國字永祥公挾藝遷於廣東韻州府嘉應州興寧縣城內老街閻王廟側卷口【應“巷口”】居住,歷有年,所造至康熙年間,各房奉旨入川。九世孫 公於乾隆癸未年【1763】始游於蜀,棲居梁邑豐盛 安里,地名老營場西街後川西河上沙壩,既而返旆攜家居,多先後至梁。吾族共集【“集”,原字為上化下木】斯土者百有餘年,各圖遠大,業居零星,艱難盡歷,險苦備嘗,先祖之德實所難忘也。夫為之前者,既有以啟其盛,為之後者,當有以紹其休,光大門廷【應“庭”】,宏振家聲,是所望於後起者。是為序。
系兩族譜皆由正公字直齋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