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腔

吹腔

吹腔又稱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等。明末清初從江西弋陽腔發展而來的四平腔,受崑腔影響,在安徽樅陽一帶形成,為徽劇主要腔調之一。

簡介

吹腔:戲曲腔調
徽劇主要聲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調的早期聲腔昆弋腔受西秦影響,在樅陽桐城所屬的鎮),石牌一帶形成新的腔調故名“樅陽腔”、“石牌腔”及“安慶梆子”、“蘆花梆子”。
初是曲牌體的長短句,後逐漸發展為接近板腔的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頓腳板導板疊板等板別、徽劇《奇雙會》、《巧煙緣》等都唱吹腔,璣今京劇湘劇婺劇贛劇紹劇等,皆保存有吹腔;但用“蘆花調”、“婺源調”、“安慶調”、“安春調”等不同名稱。

發展

吹腔吹腔
吹腔,又叫隴東調(以發源地為甘肅東部得名)、西秦腔,之後漫長的發展中演變出各類梆子腔亂彈等。因用笛子伴奏,故稱之為“吹腔”。原為五聲音階,後宮、徴二宮調相犯發展為六音階,進一步又成七音階,即所謂加上“批子”,初步形成了“板腔體”。後世的板腔體戲曲聲腔皆由此而來,由此可以說,吹腔是板腔體的鼻祖。(在其之前,在漫長歲月里,中國詩、詞、曲的演唱,諸宮調等說唱,以及發展為南、北曲乃至崑曲,聲腔都是曲牌體。)

批子經陝西→湖北襄陽,逐漸發展為“西皮”腔;

批子 → 山西勾腔一派 →江西宜黃腔 → 二黃腔。

西皮、二黃合流為皮黃腔,為京劇的前身。

演變

戲曲史上記載的當年四川魏長生進京所唱“秦腔”,並非今日陝西秦腔,而是“西秦腔”,即用笛子伴奏的“吹腔”。(李調元《雨村劇話》等人有記載)。現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變來的。進京後的吹腔長期與屬高腔系統的“京腔”合班演出,逐漸變成京派吹腔,但人們習慣仍稱之為“梆子腔”。舊時在京城,梆子腔、秦腔、吹腔實際是一個東西,《車王府曲本》可證實。

吹腔的正式名稱是“隴東調”(一作“嚨咚調”),南方各地聲腔這還保留這一稱呼如揚州亂彈、江西某些劇種中仍有此稱呼。就連灘簧戲也受到其影響,如錫劇中的“呤叮調”實為“嚨咚調”之訛。

伴奏樂器

吹腔與崑腔雖都用笛子伴奏,但崑腔是曲牌體,無過門;而吹腔有過門。請聽《販馬記》唱腔音樂,總是由相似的幾種腔調反覆。京劇中的西皮、二黃是由吹腔發展變化來的,當然也有過門,凡是“板腔體”都有過門,吹腔是板腔體的老祖宗。不過,發展到西皮、二黃已不用笛子,而改用胡琴伴奏了,比他們更早出現的梆子腔也早用胡琴了。板腔體的共同特點是齊字句,七字或十字(偶爾例外),分上下句,兩個上下句共四句為一小節。上下句結尾字分別為仄平結構(偶爾找不到合適字也出現平平,但偶數句末尾決不用仄聲。

另外,崑劇劇目中還出現“時劇”字樣,分兩種情況。一乃“弦索調時劇”,屬弋陽腔系統的“青陽腔”,原以琵琶伴奏,故稱“弦索”,後被崑劇藝人移植並“昆”化,所以又稱“昆弋腔”,如《思凡》、《下山》、《蘆林》、《出塞》等;另一乃“昆平調”,為揚州梆子藝人將昆弋腔中加入吹腔曲調,一般是崑腔曲頭轉唱吹腔,如《綴白裘》中的[梆子山坡羊]、[梆子駐雲飛]、[梆子皂羅袍]等便是。其中未注有曲牌名者即純吹腔。

歷史

田莊的吹腔劇團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中間歷經朝代變遷、政權更迭,從未停止過演出。令人稱奇的是,作為一個純粹由莊戶人組成的劇團,能排演成本大套40多出折子戲。村里至今珍藏著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戲文手抄本,且戲文唱詞都是嚴格按照曲牌填寫的文言唱詞,這些唱詞經過一代又一代田莊人口傳身授,生生不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