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梆子

安慶梆子

我國有大量的戲劇劇種屬於梆子腔系統,還有許多非梆子腔系統的劇種,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到過梆子腔的重大影響。 梆子腔起源於陝西,陝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 梆子腔起源於陝西,陝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

曲種介紹

安慶梆子安慶梆子
〖梆子調〗亦稱梆子腔,在我國戲劇有四大聲腔系統:皮黃、梆子腔、高腔、崑曲,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留存劇目最多的,當數梆子腔。其實,皮黃也可以算作半個梆子腔,因為皮黃是由“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的混合聲腔系統,而其中的“西皮”,則直接由梆子腔演變而來。我國有大量的戲劇劇種屬於梆子腔系統,還有許多非梆子腔系統的劇種,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到過梆子腔的重大影響。

發源地

所謂“聯曲體”,是把許多首樂曲按照一定的宮調類別和排列次序組織起來,變成整套的樂曲,通過曲牌的更迭來實現旋律的變化,屬於多曲體結構形式;而“板腔體”則以一首樂曲為基礎,運用各種節拍形式(即板式),將這首樂曲作種種不同的變奏發展,屬於單曲體結構形式。板式音樂以一對上下句作為基本的結構單位,可以用一對上下句組成一段獨立的樂曲,也可以用若干對上下句組成一段樂曲,在組織形式和運用方法上比較靈活;板式音樂唱詞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節奏整齊,在襯字的運用上也更為自由;板式音樂可以靈活地運用原板(二四拍)、慢板(四四拍)、流水(一四拍)、二六、散板、導板、搖板等多種節拍形式,能夠充分發揮節奏變化的戲劇性功能,因此,在板腔體劇種中,節奏變化對於推動音樂形象的展開、表現戲劇矛盾衝突和劇中人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梆子腔中,承擔指揮、引導整個戲劇音樂節奏變化任務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棗木)製成的一種打擊樂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梆子腔起源於陝西,陝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古地慷慨豪邁的民風,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調,長於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與此相應,秦腔的傳統劇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鬥爭的,當然,秦腔傳統劇目中也不乏詼諧、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劇目。

梆子分化

安慶梆子安慶梆子
山東,有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章丘梆子、汶上梆子、棗梆等。山東梆子流行於菏澤曲阜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區,因菏澤古稱曹州,山東梆子也曾稱為曹州梆子;章丘梆子也稱為東路梆子。 在江蘇,有江蘇梆子,主要是山東梆子流入徐州地區與當地方言土語結合,吸收當地曲藝、民歌等音調發展而成。亦名徐州梆子,又以沛縣為正宗,又稱沛縣梆子。 此外,在安徽有安慶梆子、沙河梆子;在貴州,有貴州梆子戲;在雲南,有滇梆子(即現在的滇劇),等等。除了直接可歸屬於梆子腔聲腔系統的劇種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戲劇劇種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響。

歷史沿革

梆子腔起源於陝西,陝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邁的民風,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調,長於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與此相應,秦腔的傳統劇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鬥爭的,當然,秦腔傳統劇目中也不乏詼諧、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劇目。

梆子腔是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和民間小戲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認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隴東調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劇種則產生於陝西和山西交界處的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分別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陝西也被稱為老秦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