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糜粘畫技藝

吳起糜粘畫技藝

吳起糜粘畫的起源及產生沒有文獻記載,但民間對糜粘畫的生產及淵源的傳說基本統一,且帶有神話色彩,相傳吳起糜粘畫縣由“瓜子娃娃”到“豆粘畫”,由“豆粘畫”與糜粘畫演變而來。

基本信息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吳起縣 

..

 
遺產編號:Ⅷ—2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延安市吳起縣

製作工序

1、撿糜子:這是糜粘畫製作的準備工作,具將各色糜子的雜質及劣質糜子撿出,做到各色糜子顏色相同、大小均勻。
2、畫圖案:把預先設計好的圖案用鉛筆印在木板上。
3、抹膠:選用優質乳膠抹在畫好圖案的木板上。
4、塗溱:把清漆塗在乳膠板上。
5、粘糜子:這是製作糜粘畫的關鍵工序,把撿好的糜子按設計好的顏色搭配,一顆一顆的粘在木板上。
6、裝框:把粘好的糜貼畫表在相應的大小的柜子內,即美觀、又可防潮、防碰。

主要特徵

1、歷史傳承性:吳起糜粘畫起源於唐初,經過世代相傳和不斷改進,才形成吳起糜粘畫,是歷史的產物、是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2、原生態特徵:吳起糜粘畫是用吳起特產的五色糜子製成,而且對糜子不作任何加工、是天然的,原生態的工藝品。
..

3、吉祥物特徵:吳起糜粘畫從產生就帶有神話的色彩,在歷史上,它總是以吉祥物的身份出現,在今天它雖然被人們認可是一種工藝品,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還是一種吉祥物。

主要價值

1、歷史研究價值:關於糜粘的起源沒有有關文獻記載,只有民間傳說的神話,它究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為何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吉祥物,還沒有定論,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發現,對於它的研究,更有助於了解歷史、掌握歷史。
2、藝術價值:吳起糜粘畫作為一種工藝品,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它的工藝技法集繪、雕、塑等工藝手法於一體,是綜合性很強的藝術。
3、實用價值:吳起粘畫用途極廣,即可用於宮庭大殿,又可用於商務大廳,即可用於走廊及賓館,也可用於室內點裝,是美觀、大方、典雅、高貴的藝術欣賞品。

歷史淵源

關於吳起糜粘畫的起源及產生沒有文獻記載,但民間對糜粘畫的生產及淵源的傳說基本統一,且帶有神話色彩,相傳吳起糜粘畫縣由“瓜子娃娃”到“豆粘畫”,由“豆粘畫”與糜粘畫演變而來。
..

相傳在隋末唐初,由於戰亂和天災,使民不了生,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死難卜,有今日無明日,一日一位農民夢見一位白髮老者,對他說,“用五穀粘成人形或吉祥物、貼在灶前祈求來年的豐收,貼在門眉上祈求平安。”醒後他用他家僅有的幾顆瓜子粘成人形貼在自家的灶前和門眉上,並將此夢傳給了他的鄰居和親人,果然凡貼有瓜子娃娃的人家都盼來了第二年的豐收和家人的平安,一時間此事被廣泛傳開,並世代相傳每逢“災年”民間就用瓜子、豆類、穀物等粘成人、牛、雞等圖形粘在自家的門眉上,灶前祈求豐收和平安,後來,隨著穀物品種的增多和人們的生活觀念的進步,在祈求平安的同時也注重了美,“瓜子娃娃”圖形簡單,色澤單調,人們試用幾色豆子粘畫,也有人用幾色糜子粘的成吉祥物。特別是到了近代,人們用糜子粘成各種各樣的圖形,不僅用來祈求平安,更注重審美,值此,糜粘畫工藝在民間被廣泛流傳,2003年非典期間,在吳起縣城鄉居民的門眉上,貼了許許多多的“瓜子娃娃”、“豆娃娃”及“糜粘牛、雞等圖形,這也證明了糜粘畫的由來具有神話色彩,也說明了糜粘在民間有很深的根基,說明了糜粘畫能留傳於今天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伴隨著“無神論”的鬥爭,此傳說及工藝被沉沒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此工藝才浮出水面,在吳起縣周灣、長城、吳旗鎮等地傳開。

相關物品

貼上糜粘畫的主要原料:五色糜子(紅、黃、白、綠、黑)米板膠。所有工具:毛刷、鉛筆、小刀、工作檯、小盤子等。主要作品有鄉村圖、福、娃娃抱魚、童子和牛、蛇盤兔十二相屬、菩薩圖、毛主席詩詞、馬、喜鵲登梅、紅軍、寶塔山、劉專丹、豐收圖等幾十種優秀作品,曾在省市獲獎。

吳起糜粘畫技藝的來歷、藝術、特點

吳起糜粘畫是古老的“瓜子娃娃”粘畫演變而來。是延安高文化局確定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吳起“一品”(一個特色工藝品)。糜粘畫選用紅、黃、黑、白、綠五種糜子為原料的以水、人物、民俗風情、生產生活場景等為創作表現對象。用粗獷的線條勾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是賓館飯店、居家裝飾的上乘之作。先後被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貴州電視台、陝西日報、延安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宣傳,享有“陝北油畫”之美譽。2003年被陝西省文化廳評為創新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