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培

去年,吳梅培從院長的崗位上退下來,繼續擔任醫院的名譽院長和發展促進會主席。 吳梅培得知後,把他接到醫院來,並為他治療心臟病。 近10多年來,他共為醫院捐款15次,總額達100多萬元人民幣。

吳梅培,男,漢族,1936年生,安溪縣龍門鎮光孝村人。大學本科,中共黨員,安溪縣官橋醫院院長,安溪縣僑聯副主席。 
他於1963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醫療系,同年分配在安溪縣醫院任內科醫師。1970年調安溪縣西坪醫院任院長,1980年調安溪縣官橋醫院任院長。1980年晉升為主治醫師,198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96年晉升為內科主任醫師。 
梅培在官橋醫院任院長二十年期間,奉行“病人至上,質量第一”的辦院宗旨,堅持臨床醫療第一線,是醫院業務技術和學科的帶頭人。他擅長對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1993年,全國體外反搏論文報告會上宣讀“體外反搏治療老年舞蹈病”和“改進電極板不需電極糊”治療各種缺血性疾病達4000多人次。敢於帶領全院職工率先在全省進行衛生改革,使醫院迅速發展壯大,躍上全國文明建設先進行列。 
二十年來,他遵循黨的僑務政策,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了醫院和家鄉的千秋大業,精心策劃,繪製藍圖,利用僑鄉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熱情為僑胞服務,藉助僑力來促進衛生事業發展,兩者結合,相得益彰。通過自己在海外的親屬、同學、朋友,聯絡僑胞。他身帶著“冠心病”八次南渡,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國,廣交我縣內外數百位海外朋友,在接待、拜訪中,根據不同對象,十分注意“曉之以理,待之以禮,委之以任”,激發僑親興醫利民,造福桑梓熱情,在長期的僑務工作中,堅持做到“三心換一心”(即要理解僑心、待僑要誠心,為僑服務要熱心,才能得到僑的愛心),為了事業,貴在一心為公,不懷私念,常破私家萬金而在所不惜。真誠地為僑眷屬服務,數十年如一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深受海內外僑親所感動,贏得數百位僑親情系故土,興醫利民的慈善愛心。梅培先後爭取僑資2000多萬元來興建官橋醫院和更新現代的醫療設備。還為家鄉興建“美光大橋”、“光孝國小”、“光孝樂齡活動中心”。並協助爭取僑建的“江水學校”、“西坪醫院”、“官橋僑聯會”等十幾項僑建工程。 
梅培致力於發動僑資興建,至今,官橋醫院占地三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科室設定齊全,醫院職工192人,病床200張,還附設有標準的涉外客房部和餐飲部。竭誠為海內外僑胞提供優質服務,迄今,官橋醫院已由原來的一所普通衛生院躍上集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檢測、膳宿為一體花園式的現代化的新型綜合醫院。榮獲“省綠化紅旗單位”。年年榮膺省、市、縣“文明醫院”和先進單位,市“創文明行業,建滿意視窗”的示範單位,聯合國授予的“愛嬰醫院”。二度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獲得國家衛生部陳敏章部長的賀函表彰。他曾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衛生系統和僑務系統先進工作者,福建省衛生系統學習白求恩創“雙十佳”活動先進工作者,市、縣優秀中共黨員。1994年榮獲福建省“為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做貢獻”活動先進工作者,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連續三屆當選為市、縣人民代表及省、市、縣僑代代表。 
他雖年逾花甲,已光榮退休,但為了安溪的衛生等公益事業的發展,仍在發揮餘熱,孜孜不倦地做好僑務工作。繼續擔任縣僑聯副主席,官橋醫院名譽院長,官橋醫院發展促進會主席。他的艱苦創業精神,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出色的僑務工作事跡,曾多次刊登在全國各級報刊、雜誌和出現在中央、省、市、縣電視螢屏上。他的事跡在我縣廣大人民民眾和東南亞僑親中廣為傳頌。海外僑領林先生有感他高尚品德,曾以“梅培”為冠,撰聯贊曰“梅為斗雪渾身白,培得先春滿樹香”,表達了海外僑親對他的高度評價。梅培主任醫師是衛生和僑務戰線的一位貢獻殊多的典範。
愛心喚僑心 ———記安溪縣官橋醫院名譽院長吳梅培

如今,距安溪縣城關13公里的官橋醫院,已成為我省鄉鎮級的一流醫院。她如同一顆璀璨明珠,閃爍於鄉間,讓山里人享受現代文明。
追溯官橋醫院的發展史,處處凝結著海外赤子回報家鄉的親情。半個世紀前,幾名華僑為了幫助鄉親解除疾苦,在宗祠里辦起了小醫院。解放後,依靠政府投入和華僑捐贈,衛生院雖有發展,但步履維艱。近20年來,一幢幢新樓在舊址拔地而起,醫療設備逐漸更新,花園式的亭台樓閣點綴在草地林木之中。這裡成了民眾醫療、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老院長吳梅培既是醫學專家,又是管理行家,還是構築僑心工程的靈魂工程師。上月,他捧回了“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大家說:“沒有老院長,就沒有官橋醫院的今天。這榮譽,他當之無愧。”
當了20年院長的吳梅培,曾8次出國探親訪友,走過10個國家,結識了上千名僑胞。他熱情服務,真誠待人,凡是認識他的華僑有口皆碑。愛心喚起僑心,400多名僑胞為醫院的建設捐了1000多萬元人民幣。
去年,吳梅培從院長的崗位上退下來,繼續擔任醫院的名譽院長和發展促進會主席。在接受採訪時,他謙遜地說:“我的家族中絕大多數人定居東南亞國家。我能理解海外親人愛國愛鄉之情,幫助他們把報答家鄉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他哥哥的好朋友林江水老人患腦中風,行走不便。正在海外探親的吳梅培獲悉後主動上門探望,並採用中西醫結合法施治。一個月後,老人能獨自行走了。後來,老人又到英國、馬來西亞等國治療了2年多,在病情嚴重之際,希望葉落歸根。吳梅培得知後,組織醫務人員到機場迎接並安排住院,還請來國內著名專家會診。現在,這位72歲的老人已在家鄉度過了3個春節。他一家人感恩故土親情,為醫院捐資120萬元人民幣,還為籌建江水學校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每年春節家人團聚時,他總要子孫們推著輪椅到自己捐建的大樓前看看,並在匾前合影留念。
50歲的王先生回鄉探親,突發心肌梗塞,病情嚴重。當時醫院床位緊張,吳梅培就讓出自家住房收下病人,全力搶救。出院時,他感激醫院的救命之恩,捐贈帶電遙控X光機等價值5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設備。華僑林濟民第一次回鄉探親,怕有人找麻煩,不敢住在舊居。吳梅培得知後,把他接到醫院來,並為他治療心臟病。有一天,醫生正在為乳癌病人動手術,遇到停電,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暫停手術。老人聽說後,心裡十分難過,立即捐款購置發電機組。近10多年來,他共為醫院捐款15次,總額達100多萬元人民幣。這位80歲的老人在去年發病昏迷前的一個月,還捐獻一輛小轎車給醫院用於接待僑胞。
80年代初期,僑胞施先生想在家鄉建橋、修路、辦學,也順便回來治療冠心病。吳梅培為了幫助他實現願望,四處奔波,件件辦妥。前年醫院要建門診大樓,吳梅培給他通了電話,施先生當場答應支持10萬美元。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一點一滴都傾注著吳梅培的愛心,他贏得了華僑們的信賴。
醫院一班人珍惜僑胞捐獻的每一分錢,把錢都用在刀刃上。去年竣工的門診大樓投資500萬元人民幣,設計布局與先進醫療水平接軌。吳梅培的小女兒、廈門建築設計院設計師吳怡瑜義務承擔設計工作。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吳梅培還與分管基建的副院長親自採購材料、監督施工。病房大樓、門診大樓的施工期都只用一年時間,足見醫院一班人的辛勞。
在官橋醫院處處可見捐贈者的名字,有的寫在匾上,有的刻在碑上,有的貼在設備上。人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醫院用400多名捐贈者的錢辦了什麼事。每年一批批僑胞回鄉,一定要到醫院走走。醫院發展促進會成了他們的新家,面帶微笑的吳梅培是他們最可信賴的親人。許多僑胞還把自己在這裡留下的名字,指給子孫們看,要子孫後代永遠記住自己的“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