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基

吳成基

吳成基教授1967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督察、陝西省地質公園評審、陝西省生態學會理事長、陝西師大教學督導委員。吳成基教授長期從事地質學、地貌學和旅遊地學科研與教學,完成國家級、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攻關項目、橫向課題22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獎10項。2000年以來,他將地學與旅遊結合,成功運用在陝西地質公園建設的實踐中,2005年主持的自然地理學課程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2007年被評為陝西省教學名師。

簡介

吳成基 吳成基

吳成基,中共黨員,祖籍山東歷城,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高校地質教研會理事長,西安地質學會理事,陝西省地質學會地質科普與旅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委員,陝西師範大學教督導學委員會委員,2007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簡歷

1967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原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本科,

1967年至1975年12月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地質地理所、國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隊從事水文地質、地震地質及地下水動態監測預報地震工作。

1975年12月到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至今。

1997年7月晉升為教授。

2007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吳成基:我的一生與地質相伴

我長期從事環境地質科研與教學工作,研究方向是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在教學中,我鼓勵研究生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開拓思維,涉獵知識,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認識。並結合每個研究生的特點在培養上有所側重。在本科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鍊和提高,提倡知識的靈活運用,率先在全院長期堅持岩礦口試和旅遊心理學口試,主張在教學中多近距離地走進學生,多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要總拘泥於講台,雖然有不同看法,但實踐說明一切,先後8次獲院教學質量優秀獎,1996年獲陝西師大教學質量優秀獎。“博學,思維,創新”是我治學的基本思路,博學者乃廣泛涉獵知識,更新知識,這在學科交融的今天尤為重要;思維者乃不斷地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者乃思想要解放,勇於接受新事物,敢於實踐新事物,善於提出新觀點。

上世紀70 年代,我曾從事地震預報研究工作,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以黃土高原為研究對象,先後參加科研15項。主持西安地裂縫形變監測與成因研究工作,是國家“七五”項目“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國家教委重點項目“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研究”,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黃土高原侵蝕圖》的主要參加者,參加“八五”項目“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快速治理模式研究及試點”研究,主持編制“1:10萬神府礦區土壤侵蝕圖”,是國家科委重點項目“陝西省國土資源遙感套用研究”中自然災害圖的副主編,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陝南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研究”和“漢江沿岸自然災害危險度及防治模式研究”、黃委會水保基金“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亞區劃分和治理方略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土高原城郊型水土保持調控模式研究”的第二參加者。近年來,涉足旅遊規劃,主持完成了西安翠華山山崩主景區總體規劃。主要論著有《環境地質學概論》,《西安地裂縫形變監測與成因》,先後在《地理科學》、《水土保持學報》、《山地學報》、《乾旱區地理》、《災害學》、《旅遊學刊》等刊物和陝西師大出版社、西安地圖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等發表論文,出版論著30餘篇(部)。

參加完成的《西安地裂縫形變與成因研究》1987年獲陝西省教委科技二等獎, 《陝西省國土資源遙感套用研究》1991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研究”1995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黃土高原資源與環境調查”獲1993年中科院科技二等獎,“黃河中游地區多沙粗沙區快速治理模式研究及試點”獲1997年黃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均為集體獎)。

我樂意在科研中發現新問題,在西安地裂縫研究中,提出了西安地裂縫的時空觀,將地裂縫置於整個汾渭地裂縫系統中進行研究,促進了對地裂縫構造屬性的確立,建立了西安地裂縫的成因模式;在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研究中,提出了基岩侵蝕問題;在總結陝北和隴中土壤侵蝕差異的基礎上,從地質地貌學觀點出發,提出了差異的原因和兩地水土保持工程的側重點;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為使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更有成效,提出應建立水土保持的社會支持體系。

出於專業的需要和對地球的呵護,我關注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每當看到和聽到對環境破壞時,我的心情總感到沉重。深刻地揭示人地矛盾以昭世人重視,將純地質學研究與環境治理結合,使地質科學積極參與到人地關係協調中去,是地質科學今後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我矢志不移的目標。

我出身於一個教師之家,酷愛讀書,從少年起就對地球和宇宙充滿了好奇心,幻想著去週遊世界,到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戈壁沙漠,遼闊無垠的大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¼¼”,這嘹亮的歌聲陪伴我度過了多少個難忘的歲月,我熱愛地質工作,為她的豪邁,她的艱辛,她的脫俗而感到自豪。地質工作的長期薰陶和艱苦的野外生涯磨練,對我的人生哲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面對著地球母親寬闊的胸懷,歷史的久淵,我常常在想:人的一生實在是太短暫了,需要精心呵護自己,也更要善待別人,因此,我力求搞好人際關係,心胸開闊,樂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將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永遠是我生活的左右銘。

學術論文

1 論旅遊地生態旅遊文化系統之構建 乾旱區地理 2010/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大巴山北坡嵐皋神河源喀斯特地質遺蹟景觀特徵 山地學報 2010/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 旅遊景區嚮導式英文解說對導遊的素質要求 經濟師 2010/1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4 遊客對地質遺蹟景觀的解說需求研究——以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 旅遊科學 2010/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5 貧困地區區域旅遊系統對重大機遇的滯後弱回響——以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通車後的柞水旅遊為例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基於遷移理論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陝西翠華山水湫池山崩遺蹟形成年代 山地學報 2009/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鄭州娛樂旅遊產品的開發研究 經濟師 2009/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1980年以來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文獻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 2009/05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陝北旅遊資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8/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1 旅遊景區周邊環境界定實證分析——以西安3個景區為例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2 基於景觀生態學的景區周邊環境與景區協調發展——以山西平遙古城為例 社會科學家 2008/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3 交通巨變條件下貧困縣的旅遊發展——以陝西省柞水縣為例 城市問題 2008/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4 旅遊景區周邊環境及範圍界定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8/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5 秦嶺終南山地質遺蹟全球對比及世界地質公園建立 地質論評 2008/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6 基於旅遊者認知的地質公園市場行銷——以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例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7 論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泛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8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特色及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地質論評 2007/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9 論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0 基於地質科學含義的國家地質公園遊客認知行為研究——以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 乾旱區地理 2007/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1 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市場拓展策略研究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2 古城的旅遊形象評價研究——以絳州古城為例 曲阜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3 論陝西黃土高原地貌的景觀美學屬性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4 知識經濟時代的旅遊產業 旅遊學刊 2007/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5 山西省入境旅遊市場分析及發展對策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6 旅遊禁止區的錯位發展策略——以陝西三原為例 江西農業學報 2007/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7 陝北黃土丘陵區窯洞侵蝕產沙分析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8 地質遺蹟資源保護與利用協調性評價——以陝西省為例 資源科學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9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界定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0 中國大陸國際旅遊收入地區差異變化研究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