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駟

吳家駟

吳家駟(1923-1948).原名吳家榮,小名吳小六子;今江蘇省濱海縣八巨鄉八巨村人。因家庭殷實,8歲時讀私塾,後又專修國文及古典文學,還讀了一些進步書籍,思想進步。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民國31年(1942),吳家駟參加了在八巨闊港舉辦的阜東縣青年救同會骨幹訓練班的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濱淮區青救會主任,區民運科副科長。

民國34年(1945)4月,吳家駟又調任糜灘區任副教導員(即區委副書記),接著又帶頭參軍,入新四軍三師八旅廿四團工作。是年夏季,因思母想家,回家後部隊轉移就留在地方上工作。

民國36年(1947)初,吳家駟被派到濱海縣(今響水縣)南河區工作,5月間被委任為南河區委委員兼社會科長。“新方針”運動開始後,吳家駟父親是富農,曾當過偽保長。吳家駟堅決支持家鄉民眾同他父親的剝削行為開展鬥爭,受到家鄉民眾的好評。

南河區的五港、王商等鄉地近陳家港,屬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雙方“拉鋸”地區。吳家駟分工到這一地區去動員民眾,組織民眾,與國民黨軍開展鬥爭。他還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集會演講,刷寫標語等方式,宣傳解放戰爭大好形勢。

民國37年(1948)2月26日凌晨,國民黨軍隊一部在還鄉團的帶領下,又到五港、王商一帶“掃蕩”。吳家駟聞汛後,會同縣委宣傳部一名幹事,率領十幾個民兵和區隊隊員,一舉擊退了來犯之敵。可是還鄉團並沒有全部撤退,還有一部分人埋伏在道旁的墳塋後面,當吳家駟走上墳場中的夾道時,突然槍聲大作,宣傳幹事腿部負傷,跌倒在地,吳家駟不顧個人安危,趕緊背起他就走,對方又打來多發子彈,宣傳幹事中彈犧牲,吳家駟也不幸負傷、一瘸一拐地奔跑著,跌倒了,又用雙手向前爬,還鄉團順著血跡,緊緊地追過來,追到一戶農民家裡,他們一見吳家駟就刺上幾刺刀,井朝他頭部戳了十多下,吳家駟當即犧牲。

人物生平

吳家駟,原名吳家榮。因為在家排行第六,故小名又叫“吳小六子”。

投身革命

一九二三年三月八日出生在江蘇省阜寧縣三區八巨鄉八巨小街的一個封建富農家庭。

因家境比較殷實,所以八歲就進了私塾讀書,後又專修國文及古典文學,直至一九四O年初。吳家駟讀書比較用功,也善於思索。特別是後來還愛看一些進步書刊,和一些知心的同學悄悄地作一些諸如“舊社會黑暗”、 “勞動人民受苦”、“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問題的探討,其思想日趨進步。

一九四二年春天,吳家駟參加了在八巨闊港舉辦的阜東(這時的阜寧已析阜寧、阜東二縣)全縣青救會骨幹訓練班的學習,同年十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吳家駟的革命熱情較高,工作能力較強,所以不久便擔任了八巨區青救會主任、區民運科副科長。在阜東縣大區劃小區以後的一-九四五年四月,吳家駟又調任糜灘區的副教導員(即區委副書記)。此後不久,在全縣範圍的大參軍運動中,他作為帶頭參軍的幹部,又入伍到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工作。

革命教育

然而,由於吳家駟參加革命的時間畢竟還比較短,,經受的鍛鍊和考驗也比較少,思想改造不徹底,這樣就很難一下子擺脫小資產階級的搖擺性和革命不徹底性的影響,因而在一九四五年夏季的一天,由於他思念慈愛的母親,更由於他不習慣部隊的艱苦生活,便請假回家看望。

後來,客觀上因為部隊突然轉移,不好聯繫,但主要還是因為吳家駟本人的思想後退,就沒有再回部隊,而且在組織上也脫了黨。這在吳家駟的個人歷史上,無疑是一個“斑點”。

不過,在革命征途上走了一段彎路的吳家駟,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止步不前。在家稍待一段時間以後,他又開始為黨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而且日益積極。鑒於吳家駟的表現,地委決定予以重新錄用。一九四七年初,吳家駟被派到濱海(今響水)縣南河區工作。在那裡,他虛心接受教導員兼區長張漢等人的教育和幫助,自覺接受艱苦環境的鍛鍊,工作積極肯乾,認真負責。特別是,他繼續發揮自己能寫能講的特長,在宣傳民眾、組織民眾和密切聯繫民眾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因此,經南河區委和濱海縣委研究決定,地委批准,吳家駟的黨籍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得到了恢復,並在同年五六月間被委以南河區委委員兼社會科長的職務。

恢復了黨籍,擔任了新的職務以後,吳家駟對黨感激不已。他多次懇切地表示:象我這樣走過彎路的人,組織上還這樣信任我、培養重用我,真叫我終生難忘。請同志們相信,我吳家駟決不辜負黨的期望,一定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

勇挑重擔

吳家駟真是說到做到。一九四七年秋天,轟轟烈烈的“新方針,運動開始了。吳家駟的父親吳安全是個封建富農,又當過偽保長,民眾對他有意見。這時,吳家駟明確表示,堅決支持家鄉民眾同他父親的剝削行為展開鬥爭。同時,他還十分嚴肅地告誡父親: “你一定要老老實實地遵守政府的政策和法令,決不允許你向鄉親父老們反攻倒算!”在對待父親問題上,吳家駟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草命幹部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受到了家鄉幹部和民眾的交口讚譽。

為了能使自己在鬥爭中得到進一步的磨鍊和改造,吳家駟經常主動到艱苦的地方去挑重擔。地處南河區邊遠地帶的五港、王商等鄉,距國民黨部隊據點陳家港很近,是敵我雙方爭奪激烈、時常“拉鋸”的地方,那裡的環境比較險惡。為了加強前沿地區的民主政權建設,把處於敵人鼻子底下的民眾動員、組織起來,更有力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吳家駟和其他一些同志被派到五港、王商去加強工作。一到那裡,他們就著手整頓和擴充各級黨組織及民眾團體,並且把骨幹分子武裝起來。他還通過開座談會、個別走訪、集會講演和刷寫標語牆報等方式,廣泛宣傳全國的大好革命形勢,宣傳共產黨和民主政權的英明偉大,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嘴臉,鼓舞了人民民眾的革命志氣,大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威風。覺悟了的當地民眾紛紛起來揭發變節分子和特務奸細,主動參加站崗放哨,維持治安秩序,傳送訊息情報,使敵1特分子的破壞活動和反革命暴亂陰謀屢遭失敗。

壯烈犧牲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凌晨,國民黨反動軍隊某部在還鄉團的帶領下,又到五港、王商一帶“掃蕩”來了。吳家駟聞訊後,便同縣委宣傳部幹事、文工團團長於傑等人,率領十幾個民兵,會同區隊武裝,一舉擊退了來犯之敵。區隊武裝撤退後,吳家駟、於傑和民兵們繼續在野外偵察敵情。快到中午時分,他們連早飯還沒吃,大家都感到又餓又累,便決定再搜尋一段路程,趕到頭甲去吃飯。可是,狡猾的敵人並沒有全部撤退,一些殘敵正埋伏在頭甲附近的一片墳包後而。

當吳家駟等人走上墳場當中的夾道以後,突然聽到槍聲大作……”他們已不幸陷入敵人的重圍,中了敵人的埋伏。在敵人的突然襲擊之下,吳家駟一行傷亡慘重,隊伍也被衝散。這時,於傑的腿部中彈,跌倒在地。就在這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吳家駟不顧個人的安危,趕緊背起於傑,一邊舉槍還擊敵人,一邊迅速向後撤退。可是,狠毒的敵人又接連向他們打來多發子彈,於傑中彈犧牲,吳家駟也不幸負傷。這時候的吳家駟,已經精疲力盡,子彈也全部打光。他含著眼淚,忍痛放下患難與共的戰友屍體,繼而使出全身的餘力,一瘸一拐地奔跑著,跌倒了,又用雙手支撐著身子向前爬行……他渾身是血,異常艱難地前進著,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在路上留下一個殷紅的血印。好不容易才支撐到一戶農民家門口,在戶主的幫助下迅速埋伏起來。然而,嗜血成性的國民黨匪徒並不放過他,這些惡狼尋嗅著吳家駟的血跡,鬼喊狼叫地追到這戶農民家裡。他們一見吳家駟,就瘋狂地撲了上去,極其殘忍地朝他的頭部連續戳了十數刺刀,吳家駟當即壯烈犧牲。

人物評價

吳家駟,這個曾經在革命道路上有過徘徊的戰士,通過黨的教育培養,通過自覺的改造與鍛鍊,終於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革命戰士,並用自己的最後一滴熱血,譜出了他那短暫生命的最強音!

他如同一塊略帶瑕疵的白玉,吳家駟雖然走過彎路,但由於他能嚴肅正視,徹底改悔,因而使得這段彎路又成了他繼續前進的新起點。我國有句俗話說得好—— “瑕不掩瑜”。

吳家駟不愧是一位值得永遠學習和紀念的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