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奇

吳世奇,男,1930年4月出生,合肥人,高級工程師,60年代初期,為雲南冶煉廠設計了120M大煙囪,為當時西南最高大的煙囪,至今使用效果良好。

基本信息

原三明大學建築設計所所長

吳世奇 高級工程師。男,1930年4月出生,合肥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土木系。曾任職於北京有色冶金 設計研究院。昆明五華區設計處總工程師,福建三明 大學上建系教師,三明大學建築設計所所長。主要貢獻:長期從事設計工作,設計項目遍及全 國,其中有前蘇聯援建156項重點工程中的東北錦西楊家仗子、雲南冶煉廠;援外工程中的援阿《阿爾馬尼亞》430工程、援越(越南)古定工程;還有東北標準宿 舍、北京鋼鐵學院、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主樓、西北金川鎳冶煉廠、河北壽王墳等。60年代初期,為雲南冶煉廠設計了120M大煙囪,為當時西南最高大的煙囪,至今使用效果良好。在主廠房下面,設計了 40MX 60M大型無梁筏片基礎,每根柱荷約700T,上有大型電爐兩台,每台重約6000T。1978~1984年在雲南工學院任教,開出材料力學、專業英語和鋼結構三門課,還指導過兩屆畢業生進行畢業設計。

清代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會長

吳世奇(1840~1909年),一名壽徵,字悅卿,清代福建詔安縣北關人。華僑。
生於商人家庭,先輩早年便赴新加坡謀生。鹹豐八年(1858年),清廷取消“禁海令”,允許中國公民自由出國,於是,吳世奇告別家鄉,前往新加坡。他起初在英國人開設的錫礦當採礦工,後被提升為監工。他關心工人,與工人打成一片,管好礦場,使礦場增產增收。不料幾年後,洋老闆眼看礦源開採將盡,竟棄礦而去,使眾多的礦工面臨失業的痛苦。吳世奇氣憤無比,即挺身而出,毅然負起繼續辦礦之責。他依靠技術員與老工人,與礦工同甘共苦,辛勤尋找新礦,設法採用新的開採技術,終使錫產量增加,獲利頗豐,不久成為當地有名的華僑錫礦企業者。接著,吳世奇又與當地人合作,開發種植業,創辦大型墾牧場。經過10多年艱苦創業,錫礦和墾牧場獲得成功,為他躋身商界打下堅實基礎。同治十二年(1873年)後,他開設萬安貿易商行,經營土特產進出口業務;又組建一支船隊,川行於東南亞各埠,商務大振,遂成為新加坡巨富。吳世奇極重鄉誼,凡家鄉人初到新加坡謀生遇困求助者,都盡心盡力幫助解決。吳世奇關心祖國家鄉的建設和民眾的疾苦。光緒十五年(1889年)直隸(河北)旱災,吳世奇即寄捐數千銀元賑濟災民;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福建洪澇,他又捐巨款回鄉救災。他還多次資助家鄉興辦公益事業,深受鄉里贊揚。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為表彰其“行道有德”賜給知府官銜,賞戴花翎,署新加坡總領事。後又因在南洋採辦清皇陵惠陵及正陽門、隆恩殿木料有功,被清廷欽加二品頂戴布政使銜。
吳世奇熱心華僑教育事業,積極參加華僑社團活動。他參加籌辦福建道南學校,首創新加坡第一所華文學校。他還派人護送僑生回國就讀南京大學,開創華僑子弟回國升學的先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吳世奇倡導成立“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榮膺首任會長。在他領導下,“商總”曾為福建籌建鐵路積極招股、勸捐,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宣統元年(1909年)一月十六日,吳世奇逝世,靈柩運回詔安安葬。清政府追贈為太朴寺少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