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當促成他人之好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集註:“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後漢書·王梁傳》:“‘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為濟南太守。”《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又道是‘君子成人之美’,便是個漠不相關的朋友,咱們還要勸他作成這件事,何況我和他呢?”。

基本信息

拼音

jūn zǐ chéng rén zhī měi

解釋

謂君子當促成他人之好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朱熹 集註:“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後漢書·王梁傳》:“‘君子成人之美’,其以 梁 為 濟南 太守。”《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又道是‘君子成人之美’,便是個漠不相關的朋友,咱們還要勸他作成這件事,何況我合他呢?”

解析

“君子成人之美”是今天還活著的格言。《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相反。程樹德著《論語集釋》說:“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為一句
古人成語,與《論語》所論近似。可斷言此語非孔學獨創,其意則為當時的品德標準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對說,此處亦然。君子一般作品德高尚之人解,小人反是。如今在民間,“君子成人之美”常掛在人們的嘴邊兒上,但孔子的後半句“……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就不見了。千百年,《論語》一直是由“仕”(更廣義的“君子”)的階層代代下傳的,但為什麼只傳了上半句?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談到史書時指出,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這是因為某朝年久,修史之人都是本朝人,因此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修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這段話雖是談史書,但講出了一個意識形態流變的一個大特點,就是其內容的可操作性和趨利避害性,這兩個特點在中國文化中尤其突出。一句格言,傳著傳著,味兒就變了。回到本題。“君子成人之美”,誰是君子?“小人成人之惡”,誰是小人?在今天人們往往以成人之“美”作為證明自己是“君子”的手段。當然,毫無原則不分善惡地成全別人不見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時是在成人之惡,但只要這樣做了,起碼不會被求助者當作小人;而如果不成人之“惡”,起碼求助者會認為他求助的對象是小人。所以在今天,“君子成人之美”也常常成為“兩肋插刀”助人行惡的自我號令,成為某些“義舉”的口號。因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第一要義應該是明善惡、辨是非,然後再定棄取。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

知難行難矣!不然為什麼完整的一段《論語》傳著傳著便丟了一半呢?這原因在於人總是在情與理的矛盾中生活著,難以避開誤區。一個親友犯法了,知情者就很痛苦。是助他出逃還是舉報?是成其美還是成其“惡”?合計著有時心理的天平就傾向了感情而違背了社會公理和社會公德。還有更難的,選舉領導人要你投票,這一票是投給私交好友還是投給品德高尚者,是投給“老好人”還是投給有政治能力的人?難哪。再進一步說,世事紛紜,每一個抱定行善主意的人都能分辨美惡嗎?
從“君子成人之美”中還可讀出:人都有美惡,都有可能辦好事和辦壞事,孔子號召成全人的有德之舉,不助他人的無德之事。但在實際生活中,人是和人而不是和“德”發生關係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那個活生生的人,那個求人的人又時常可能扮著笑臉拿著禮物,這就很難避免“急他人之所急”,成人之美(德)就變成成人之惡了。因此當今,在自然語義中,有人就已經把“君子成人之美”中的“美”理解成求助者高興之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