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作品出處】《孟子》
【作品年代】春秋戰國
【文學體裁】古代散文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釋

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讀解

我們在前面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時並沒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點說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運用,比如說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而孔子、孟子分別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至於“私淑艾者”,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別對陳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認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里,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學生們本身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不是從理論方面作系統的要求,而是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廣與套用價值的。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