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異

向異

作曲家,山西平遙人,13歲參加八路軍,16歲時被選送到延安的部隊藝術學校學習音樂。兩年後,他創作的第一個音樂作品小歌劇《懷鄉曲》在當年延安的春節晚會上公演,受到好評。代表作有《敖包相會》、《草原牧歌》等。向異,作曲家,山西平遙人,他的少兒時代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中度過的。向異還參與組建了“東影”樂團(現長影樂團的前身),發現和培養了李克武、尹升山等多名日後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的骨幹。向異的成名作是:1952年為北影的大型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譜寫的主題歌《淮河兩岸鮮花開》。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建國前的成就

抗戰勝利前夕,向異被調進延安電影團學習。從此,就與電影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946年,電影團開赴東北、接管日寇的“滿影”後,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向異和另一名革命音樂家何士德負責電影音樂創作。向異還參與組建了“東影”樂團(現長影樂團的前身),發現和培養了李克武、尹升山等多名日後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的骨幹。

建後成就及現狀

向異的成名作是:1952年為北影的大型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譜寫的主題歌《淮河兩岸鮮花開》。這首歌是那個沸騰時代的產物,也是那段戰天鬥地歷史的見證。它以優美的旋律,洋溢著對幸福未來的美好憧憬。歌曲乘著電影的翅膀,帶著鮮花的芬芳,飛入人民民眾的心田。
1953年,向異和蒙族作曲家通福合作。為影片《草原上的人們》配樂,其中《敖包相會》《草原牧歌》兩首插曲傳唱至今。當年為這部影片的音樂,人民日報專門組織了呂驥孫慎鄭律成李凌陳田鶴、李煥之、趙渢等著名音樂家、評論家參加討論,肯定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民族化、交響化的先河。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中,向異不斷摸索電影音樂的規律,擠時間學習和聲、復調、配器和曲式,深入生活,拜人民民眾為師。因此,他創作的《李雙雙》《林沖》《51號兵站》《北國江南》《等到滿山紅葉時》等30餘部電影音樂,大多風格鮮明,音樂形象飽滿,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眼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向異正在編寫他的一本音樂論文集。他的作品音樂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