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成

向定成,內科學(心血管病)主任醫師,1996年6月畢業於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301醫院)心血管內科,獲得博士學位,2004,去纖酶預防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再狹窄的系列研究,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第一研究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64-10
專業技術職務:主任醫師
專業:內科學(心血管病)
導師層次:博士生導師
導師類別:專業學位型
最後學歷:1996年6月畢業於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301醫院)心血管內科,獲得博士學位
工作單位: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人物簡介

男,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心血管專業負責人。中國保健醫學會心臟學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會常委,廣東省介入心臟病學會理事、外周血管病學組副主委、廣東省藥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心血管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委員、《中華醫師雜誌》、《內科理論與實踐》、《嶺南心血管病雜誌英文版》等多份雜誌編委,2007年起擔任美國《Clinical cardiology》、《Coronary artery Disease》和紐西蘭《J Endovasc Pro》國外雜誌審稿人。先後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著60餘篇,中華系列雜誌20餘篇。主編專著2部,參編(譯)5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曾先後在同濟醫科大學同濟醫院及解放軍總醫院學習和工作,並曾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UKB醫院導管室工作,擅長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各種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診治及搶救。技術特長為冠心病、主動脈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診斷和治療等介入技術。1999年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了主動脈夾層和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2001年起,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乙醯膽鹼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臨床研究及套用,並建立了診斷標準。在華南地區較早開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和左主幹病變的介入治療

科研簡介

方向及任職

主要研究方向:
1、冠心病
2、主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
較早(1999年)在國內開展了主動脈夾層和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以及血管內超聲診斷和研究。近年來獲軍隊、省、部級科研基金資助共7項,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60餘篇,SCI收錄8篇。主編專著2部,參編(譯)5部。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學術任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會心臟學會常委
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委員會學會委員
廣東省心血管介入理事會理事、外周血管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心血管合理用藥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青年科技協會委員
內科理論與實踐雜誌編委
嶺南心血管病雜誌英文版編委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特約審稿人
嶺南心血管病雜誌中文版特約審稿人

代表論文

非典型性冠狀動脈痙攣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近期預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06,34(3):227-230
代表學術專著:
1、向定成,黎檀實主編。《心血管急危重症快速診治指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1,第1版,北京。
2、向定成,黃大顯主編.《實用心臟負荷試驗手冊》。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第1版。

課題及獲獎

主要獲獎情況:
1、2007,血管成形術後早期血栓形成和後期再狹窄的防治系列研究,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第一研究者
2、2005,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的防治系列研究,廣東省政府,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研究者
3、2004,去纖酶預防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再狹窄的系列研究,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第一研究者
在研課題:
1、國人冠脈痙攣患者內皮素-1及L-型鈣通道基因多態性分析,2009.12-2012.1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萬元
2、同一患者同期置入不同DES後遠期血管造影及ivus隨訪,2009.12-2012.12,橫向課題,30萬元
3、用於心肌損傷快速檢測的壓電免疫晶片的研製,2007.12-2010.12,廣州市科技計畫項目,15萬元

學術簡介

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及研究工作,技術特長為冠心病、主動脈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技術以及冠心病的非創傷性診斷,早年致力於冠狀動脈成形術後再狹窄的研究,闡述了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發生過程中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表型轉變、以膠原為主的細胞外基質從合成、分泌到吸收、改建的演變規律,該領域裡的研究共獲得了三項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勵。2001年後開始將研究重點轉向冠狀動脈痙攣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乙醯膽鹼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臨床研究及套用,探討了國人冠狀動脈激發試驗的乙醯膽鹼劑量方案和診斷標準,並提出了以同時具備靜息性胸痛或胸悶、心電圖運動試驗陰性和核素灌注心肌顯像負荷試驗呈反向再分布三個條件為冠狀動脈痙攣的非創傷性診斷標準;闡明了冠狀動脈痙攣患者存在顯著的血管內皮功能不平衡的現象,率先提出根據是否伴有ST段抬高將冠狀動脈痙攣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並根據兩類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冠狀動脈病變基礎的不同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案,目前正在進行冠狀動脈痙攣人群的遺傳基因學研究。該系列研究的主要學術觀念和成果均發表於國外SCI雜誌或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此外,較早(1999年)在國內開展了主動脈夾層和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以及血管內超聲診斷和研究。近年來獲軍隊、省、部級科研基金資助共7項,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60餘篇,SCI收錄8篇。主編專著2部,參編(譯)5部。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