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刃

吐刃景頗族獨有的橫吹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景頗區。吐刃:景頗語thuren的音譯,也叫“吐良”。景頗族獨有的橫吹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景頗區。吐刃一般都是吹奏者自製。最早的吐刃,由一粗一細、長度相等的兩根竹管套接起來,在近中部的粗管上,開一方形吹孔,全管不另開音孔。現在的吐刃多用一根長50厘米左右的細竹管制作,在中間開一個橢圓形的吹孔,孔壁修削得銳薄而勻稱,管身上也無音孔。

簡介

吐刃是景頗族獨有的橫吹氣鳴樂器,歷史久遠,構造簡單。最早的吐刃,是由一粗一細、長度相等的兩根竹管套接起來的,在近中部的粗管上,開有一個方形吹孔而成,管身上不另開音孔;如今吐刃一般用根長約50厘米的細竹管制作,在中間開一個橢圓形的吹孔,孔壁修削得銳薄而勻稱,管身上也無音孔。由於吐刃僅有一個吹孔,所以吹奏方法獨特,左手反握管身一端,將吐刃橫於嘴唇上,對著吹孔送氣,靠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別開閉兩端管口,以改變管內空氣柱的長短,憑藉氣流的強弱、緩急變化和左右手開閉的不同配合,用平吹、超吹等方法,奏出高低有別的音階,音域可達三個八度。通過右手的快速開閉,能造成同一音上的顫動和特殊音色。

由來

關於吐刃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有小伙子勒央單直與心愛的姑娘彭金該里約會,當他到達會面地點時,發現姑娘正被一隻老虎撕咬。他趕忙用烏臘竹削製成竹矛,誘老虎撲在竹矛上致死。但姑娘已被咬死。青年悲痛至極,將虎皮剝下蓋住姑娘,並將刺中老虎的烏臘竹拔起,砍去兩頭,成一竹管,用嘴一吹,發出低沉淒婉的聲音。於是他就對著明月吹了起來,藉以傾吐內心的哀痛。

在景頗山寨,吐刃都由吹奏者自製自用。管身長而粗者,音色較潤厚;管身短而細者,音色較清朗。三台一帶的景頗人,常用管身較粗的吐刃,其他地方的則相反。

吐刃是景頗族兒童和青年們所喜歡吹奏的樂器,不論在山坡上放、在林間趕路,還是青年男女戀愛,都要伴著悠揚的吐刃聲。景人還用它為各種民歌伴奏。每稻穀黃熟時節,景頗人還吹起吐刃,驅散鳥雀。如今,這種別具一格的景頗族民間樂器,經過雲南音樂工作者的努力,已經登上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大雅之堂,吐刃以特殊的演奏技巧、高亢嘹亮的音色和風格迥異的樂曲,引起國內外聽眾的極大興趣。

製作方法

製作方法也十分簡便,砍下一節竹子,把兩段打通後,在竹管中間開一個吹孔,一支吐良就做成了。吐良的吹奏方法是用左手大拇指和右手掌心各按一端管孔,或全開、或全關,或一開一關,改變管中氣柱的長短而獲得不同音量,加一次奏時口唇氣息變化及超吹泛音,音量,加上吹奏時口唇氣息變化及起吹泛音,使它能夠吹出樂音有三組之多,音色輕柔獨特令人神往遐想。近年來,音師們對吐良進行了改革,用兩節竹子接成一個吐良,擴大了音量,使音更明亮,音域更加寬廣。

演奏技巧

吐刃吹奏方法獨特,左手反提管身一端,將吐刃橫於嘴唇上,對著吹孔送氣,靠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別開閉兩端管口,以改變管內空氣柱的長短,以氣息控制發出不同高低的樂音,用平吹、超吹等方法,奏出高低有別的音階,音域可達三個八度。通過右手的快速開閉,還可以發出類似顫音的特殊音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