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硯

名硯

名硯--其可貴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它外在的質量上,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歷史與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成為家庭和文人雅士觀賞、收藏、饋贈親友、陶情怡性之硯林佳品。

名硯

硯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中國名硯有四大,十大等多種說法。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現實社會中的套用性已是很低,但它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一種有著很高觀賞價值的
老坑洮硯《樂尊開窟》老坑洮硯《樂尊開窟》
文物性工藝品,而且只要是中國的書畫藝術存在,硯的實用價值就依然存在。名硯的可貴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它外在的質量上,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歷史與文化溶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成為家庭和文人雅士觀賞、收藏、饋贈親友、陶情怡性之硯林佳品。

四大名硯

從唐代起,甘肅南部的洮硯、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老坑洮硯《陶淵明》老坑洮硯《陶淵明》

硯台材料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易水石、玉黛石、紫翠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中國書法界也公認十大名硯:

1.洮硯亦稱洮河硯。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喇嘛崖一帶的峽谷中。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
老坑洮硯《陶淵明》老坑洮硯《陶淵明》
老坑洮硯《樂尊開窟》老坑洮硯《樂尊開窟》

,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朴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2.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3.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乾,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4.山西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5.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髮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四川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寧夏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貴州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硯的產地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
老坑洮硯《蘇武牧羊》老坑洮硯《蘇武牧羊》
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