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校歌

同濟大學校歌

校 訓:同舟共濟

校歌:《同濟之歌》

“同濟”二字從德文“Deutsch"(慣常音譯為"德意志")諧音而來。 “同濟”寓意中國人與德國人同舟共濟。

簡介

前一段是崇尚學工,振興工藝。“好一片中華大地,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第二段崇尚學醫,健康身體。“好一片中國大地,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慈愛,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1930年,學校醫、工兩科改為醫、工兩學院。為了提高教學、科研整體水平,必須加強生物、化學、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在胡庶華、翁之龍兩任校長領導下,經過一系列努力,1937年正式成立了理學院。校歌相應增加了一段提倡學理,格物窮理的歌詞。“好一片中華大地,不格物窮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頭腦,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氣,不學理負了好教育。明澈,清晰,訓練我中華民國,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格物窮理!”

總之,國立同濟大學校歌,反映了當年廣大同濟師生“讀書救國”、“工業救國”、“醫學救國”、“科學救國”的理念和情懷。老校友們每當唱起這首校歌,眼前就會呈現出當年崢嶸歲月和校園生活的情景。

歌詞

老校歌

易韋齋 詞

肖友梅 曲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耳目
同有手足
同有心思才力
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 誠毅
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
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健康身體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心腹 同有肌肉
同有起居飲食
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愛 仁義
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
健康身體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格物窮理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頭腦 同有智慧
同有星辰空氣
不學理負了好教育
明徹 清晰
訓練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
格物窮理

新校歌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終會到達 理想境地;終會到達 理想境地。

迎風踏浪(啊~~),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播下良種,辛勤培育,四化棟樑,天下桃李。四化棟樑,天下桃李。

迎風踏浪(啊~~),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宏偉藍圖,精心設計,高樓大廈,平地升起。高樓大廈,平地升起。

迎風踏浪(啊~~),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迎風踏浪(啊~~),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迎風踏浪(啊~~),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

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

同濟

同舟共濟

樂曲背景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27年8月,國民政府正式命名我校為國立同濟大學,任命張仲蘇為校長。為了團結廣大師生、繼承和發揚學校在艱難曲折發展中形成的同舟共濟、振興中華的精神,特創作了《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校歌由易韋齋作詞,著名音樂家肖友梅作曲。面對當時中國貧窮落後、深受列強侵略壓迫的現狀,針對學校當時設有醫工兩科的實況,將歌詞分成學工、學醫兩段。

樂曲賞析

同濟大學校歌 同濟大學校歌

失去才知道珍貴,老校歌已經遠去,但願某天有人在這裡添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