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整合理論

在人本主義理論看來,人們存在的世界以及人們在世界中存在的各種方式,是他們集體潛能和集體潛能間的關係的一種功能。 人本主義的發展理論是一個序列,由三個階段組成,其中每個階段的基礎取決於存在或自我的漸進形成和發展。 在人本主義發展看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一個整合的和實現的新自我。

人本主義的發展

人本主義的發展理論認為,可以依據人的兩種潛能來描述人的發展:一種潛能是人具有成長或實現的能力,另一種潛能是人具有建立與別人協調的或整合的相互關係的能力。人的發展可以根據這些潛能日趨實現和整合的階段來理解,根據自我相應得到更多的實現和整合來理解。人本主義的發展理論起源於三種哲學思想體系:人本主義、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運用於教育、心理學、心理治療、宗教和社會學等領域。

同化整合理論基本含義

人本主義理論贊同科學哲學中建構的一元論觀點,用以假設人的基本屬性。它假定人類自身的人格、身體和行為都存在著一個基本屬性,可以通過對概念或理論結構的描述來把握。這種基本屬性便是潛能。每個人都呆以按照他在存在、感受或經驗方面具有的潛能來描繪。對每個人自身潛能描繪得越仔細、越具體,人們在自身潛能準確意義上的差異也就越清楚。對大多數人來說,學習是為了獲得一組獨特的潛能。某些潛能與人們的行為和活動方式密切相關,而另一些潛能可能更深層,與人的行為和活動幾乎無關。無論人在自身的存在、感覺或經驗方面的潛能的性質或內容如何,每一種潛能都是可以實現的。A·馬斯洛和C·國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雖然在實現潛能是否存在內在力量這一問題上有分歧,但在潛能能夠實現這一點上具有共識。
人本主義理論十分關心潛能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它是人的發展的核心。在人本主義理論家看來,人的發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自我。當潛能間的關係處於是整合狀態時,存在或自我能自在地在潛能中移動,潛能會以自己的良好形式出現,而且心理與環境的關係將是一種整體的、完整的、有組織的、平穩的、協調的關係;當潛能間的關係處於非整合甚至分離狀態時,存在或自我只限於少數幾種潛能,甚至個體會基本上喪失自我,潛能會以自己不良的形式出現,而且心理與環境的關係將是一種不連貫的、麻木的、分裂的、焦慮的、空虛的、無組織的、相互對立的關係。特別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人本主義理論看來,雖然潛能間的關係可能處於非整合狀態,但是對個體來說,將潛能間的關係加以整合的能力依然存在。這也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依據。
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人本主義理論認為,無論把外部世界描述為人際關係、客體、事件,還是團體、組織,人總是一個能知覺、組織、建構有意義的外部世界的人。每個人知覺、組織、建構有意義的外部世界的人。每個人知覺、組織、建構有意義的外部世界,既可以通過選擇性地運用外在成分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現象學的知覺來完成。以同樣的方式,人們也可以在兩兩之間或個體——群體的相互作用中組織和建構複雜的社會現象。在人本主義理論看來,人們存在的世界以及人們在世界中存在的各種方式,是他們集體潛能和集體潛能間的關係的一種功能。

人的發展階段

人本主義的發展理論是一個序列,由三個階段組成,其中每個階段的基礎取決於存在或自我的漸進形成和發展。這三個階段是:

1、外在的自我

第一階段的形成和發展主要發生在出生到出生後的頭三四年。在這一階段,嬰兒或幼兒的自我定向是外在的,主要放在父母的形象上,尚未出現真正的內在自我或對個人自身的感受。在存在主義現象學家看來,嬰幼兒僅被理解為外部世界結構中和父母形象結構中的另一個實物。父母的形象和嬰幼兒構成一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的形象而非嬰兒本身。在這個意義上說,父母的形象決定了嬰幼兒,給他提供意義和重要性,使他成為其中的一個角色,成為該系統的組織核心。在這一階段,對物質性的嬰幼兒來說,功能性的存在或自我是外在的。無論嬰幼兒身上有何種潛能,無論這些潛能間的相互關係如何,起決定作用的是父母的形象。人有可能一生都滯留在這一階段。這種人對自我所以然有片面的、初步的或錯誤的感受,把自己視作外部組織和力量控制之下的一名小卒。他們不能決定自己,相反,常為父母形象、家庭、重要人物、他人的態度和期望、社會組織和力量、群體壓力等等所決定。他們的同一性完全是由外部決定的,從外部世界中尋求決定自身的力量,從別人或組織中尋求自我感受,而真正失卻的則是自我成長或自我實現的能力。

2、內在的自我

第二階段的特徵是個人自身內在自我的發展,既包括司性、同一性感受、自我反省、自我意識能力的發展,也包括對作用、影響和決定自身的有意義世界的感受。這一階段的具體特徵在於:個體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時,人的潛能得到了發展,實現傾向得到了增進,個人選擇能力得到了加強。這一階段要求個體解除外在自我,解除外部世界的各種決定力量或作用,逐步創設一個有助於個性化、成長和促進友善的環境。它還要求個體有反思自我、體驗自我的機會,使自身在有意義的世界中發揮主導作用。在人本主義理論看來,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先決條件是,一個人具有促進自我和實現自我的客觀氣氛,具有促進自我和實現自我的客觀機會。第二階段的發生可遲可早,也可能在個體身上根本就不發生。一般說來,它出現於兒童期。由此出發,兒童在行為上、人際關係上、個人世界的改變上都會發生許多變化,並逐步向成熟、老練、社會化等方面發展。

3、整合的和實現的自我

第三階段是人本主義發展觀最為重視的階段,其標誌是放棄內在自我,達到質上新的整合和實現的自我。在人本主義發展觀看來,放棄內在自我是一項需要勇氣和努力的任務,因此只有少數人才能夠最後完成它。它要求從根本上擴展意識,超脫個人自身延續下來的實際的同一性,從內心深處願意將其內在自我這一本性解脫掉。實質上,就是要求個人犧牲他的內在自我。新自我的整合意味著它既與健康的人格又與建構的外部世界具有以整合為特徵的關係,也就是說,這種關係以認可、開放、和諧、尊重的模式為特徵。新自我的實現還意味著經驗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逐漸展開,個體體驗到越來越深的潛能。在人本主義發展看來,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一個整合的和實現的新自我。

發展的教育意義

人本主義發展觀認為,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兒童撫養和教育的目標是:(1)獲得自我感、個人同一性、自我意識,也即第二階段的發展;(2)獲得以高度的整合和實現為特徵的基本人格基礎。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基本的人格結構各個基本成分間內在的不連貫和不一致關係。為了達到第一個目標,人本主義的發展理論致力於胎兒期計畫、嬰兒期計畫、父母教育計畫、兒童教育計畫等。計畫不論由父母來完成還是由教育者來完成,都強調豐富、有效的訓練,強調認知發展,自體運動發展,以及其他一些發展自我和個人同一性的手段。為了達到第二個目標,先決條件是父母和教育者的形象,他們本身應已處於人的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即他們本身是整合的和實現的人。因此,人三主義發展理論要求給父母和教育者塑造形象提供最多的機會,以達到人的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在教育方面,人本主義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1)按照人本主義價值觀、哲學和理論來實現人本主義的教育意圖。這種方法試圖突出兒童的自我選擇、自我價值、人際交往的技能,根據兒童自身的現時需要和成長速度來進行教育,實現兒童自身的潛能。這種方法反對集體的標準、一致的進度、外部強加的規則、個性的缺乏、磚瓦堆積式的知識、通過獎懲的學習、不考慮個人成長的教育等。(2)將教育機構視作人的集體聯合機構,即由個人發展的第一、二階段的人組成的教育機構,即由個人發展的第一、二階段的人組成的教育機構,這種機構的性質和內容反映了這些人的集體性質和內容。在由第三階段的人組成的教育機構里,教育以整合和實現為特徵。隨著教育機構內包括更多比例的第三階段的人、教育方法、手段、體制、行政管理、氣氛等也將同時發生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