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學

司法學

司法學是指對司法現象與事實進行系統的組織的研究所獲致的原理、法則和方法等系統知識。

簡介

內容介紹

司法學 司法學

司法學是指對司法現象與事實進行系統的組織的研究所獲致的原理、法則和方法等系統知識。所謂原理是指司法理念,它對司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所謂法則是指司法規範。所謂方法是指具體的司法方式方法。所謂系統知識就是科學。 科學是實在的形式,而實在則是科學的內容。科學的知識有四大特點:第一,科學的知識是方法的、工具的;第二,科學的知識是系統的、組織的;第三,科學的知識是實際的、客觀的;第四,科學的知識是進步的、實用的。司法學這門獨立的學科同樣具有這四大特點。司法學切實把握著司法實際,高度概括司法實際,使司法實際抽象化理論化,又去指導司法實際活動。

司法學的價值與地位

司法學是同立法學和行政學相對應的一門獨立科學。立法學研究如何立法的問題,主要講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創製良法,完善法律體系。行政學研究如何行政的問題,主要講依法行政,科學行政,控制行政權的膨脹與濫用。司法學研究如何正確實施法律的問題,主要講公正司法,保障人權,在全社會實現公平與正義。

立法學、司法學和行政學是三門重要學科,鼎足而立,共同肩負著保障國家憲法原則實現的重任。它們相依相存,不可或缺;否則,即便立法機關根據憲法原則制定了良法,如果得不到實施而束之高閣,那么也只是徒有形式的一紙具文。行政機關的行政權日益擴張,如果沒有司法權予以有效制約,那么公民的基本人權便得不到保障。足見,司法學的價值與地位是實實在在的,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

司法學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將司法學的體系結構分為:司法原理、司法主體、司法客體、司法行為、司法技能、社會司法,共六篇三十四章。著重研討司法領域的基本理論及前沿問題。博採眾說,收集最新資料,汲納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比較研究,反映司法規律,草創司法學科,期有助於教學與科研,以及關心司法建設的讀者

——熊先覺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司法學是一門獨立學科/1

一、司法學的概念與特點/l

二、司法學的價值與地位/l

第二節 司法學的研究對象/2

一、司法現象/2

二、司法法規/3

三、司法實踐/3

第三節 司法學的研究方法/4

一、系統論的方法/4

二、分析比較的方法/4

三、辯證唯物的方法/5

四、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5

第一篇司法原理論

第二章司法原理概述/9

第一節 司法與司法權/9

一、司法是歷史的產物/9

二、司法權是國家的重要權力/lo

三、認定司法機關的標準/11

第二節 司法理念/12

一、司法公正是核心理念/12

二、司法公正的構成要素/13

三、程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係/15

第三節 司法特徵/16

一、司法特徵是法院的基本屬性/16

二、司法特徵的具體表現/17

第四節 司法哲學/19

一、司法哲學的概念與性質/19

二、司法哲學的範疇與體系/20

三、司法哲學追求司法真善美/21

第三章 司法的產生與演進/24

第一節 司法的產生/24

一、原始司法/24

二、司法產生/25

第二節 司法的演進/25

一、神權司法/25

二、民權司法/26

三、人權司法/27

第三節 當代司法模式/28

一、西方的司法模式/28

二、東方的司法模式/28

三、司法多元化與國際化/29

第四章 司法的體制與類型/30

第一節 司法體制的概念與地位/30

一、司法體制的概念/30

二、司法體制的內部關係/3l

第二節 司法體制的類型/32

一、“三權分立”的司法體制/32

二、“五權分立”的司法體制/33

三、“議行分工”的司法體制/33

四“議行合一”的司法體制/34

第三節 司法行政的類型/35

一、大法務部/35

二、中法務部/35

三、小法務部/35

第五章 司法的功能與目的/37

第一節 司法功能/37

一、保護功能/37

二、調整功能/37

三、懲治功能/38

四、教育功能/38

第二節司法目的/38

一、社會公平與正義/38

二、正義的概念與特徵/39

三、正義論的各種學說/41

四、司法崇高目的/44

第六章司法的價值與效率/46

第一節 司法價值的概念與範疇/46

一、 價值觀/46

二、法價值觀/47

三、司法價值觀/48

第二節司法的價值/49

一、公平價值/49

二、法治價值/52

三、秩序價值/55

四、人權價值/6l

第三節 司法的效率/62

一、效率的概念/62

二、司法的效率價值/63

第七章 司法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66

第一節指導思想的概念/66

第二節司法的指導思想/67

一、思想解放與司法規律的統一/67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67

三、民主政治與厲行法治的統一/68

四、公平正義與人權保障的統一/68

第三節 司法的基本原則/68

一、司法主權原則/69

二、司法統一原則/70

三、司法獨立原則/71

四、司法制約原則/72

五、司法民主原則/73

六、司法平等原則/74

七、司法求是原則/75

八、司法民本原則/76

九、司法合作原則/77

十、司法和諧原則/77

第八章 司法的環境與條件/78

第一節司法的環境/78

一、環境的概念與作用/78

二、司法與環境的關係/79

三、司法環境的種類/79

第二節 司法的條件/83

一、司法條件的含義與種類/83

二、司法的條件/83

第二篇 司法主體論

第九章 司法主體概述/91

第一節 司法主體的概念/9l

一、主體的含義/9l

二、司法主體的概念/9l

第二節 司法主體的種類/93

一、司法機關/94

二、當事人/94

三、訴訟參與人/94

第十章 司法機關/95

第一節司法機關概述/95

一、法院是傳統司法機關/95

二、法院與行政機關根本不同/96

三、法院的設定原則與種類/97

四、司法機關的種類/99

第二節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100

一、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100

二、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108

三、法系三變的日本司法機關/123

第三節 中國的司法機關/127

一、人民法院/127

二、人民檢察院/129

第四節 違憲審查的司法機關與理論基礎/1 30

一、違憲審查的概念與相關問題/1 30

二、違憲審查的主要內容/133

三、違憲審查的理論基礎/137

四、違憲審查的起源與歷史發展/147

五、違憲審查的4種模式/149

六、中國違憲審查的歷史現狀與方案/156

第十一章法律職業/172

第一節法律職業概述/172

一、法律職業的概念與意義/172

二、法律職業的起源/173

三、法律職業的種類/174

四、法學教育/174

第二節法官/177

一、法官概述/177

二、兩大法系國家的法官/1 88

三、中國的法官/194

第三節檢察官/195

一、檢察官概述/195

二、兩大法系國家的檢察官/198

三、中國的檢察官/200

第四節律師/202

一、律師概述/202

二、西方國家的律師/204

三、中國的律師/206

第五節非職業法官/208

一、非職業法官的概念與起源/208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團制/208

三、大陸法系國家的參審制/209

四、中國的陪審制/210

第十二章 當事人/219

第一節 當事人概述/219

一、當事人的概念/219

二、當事人的能力/219

三、當事人的稱謂/220

四、當事人的種類/220

第二節 自然人/221

一、自然人的概念與訴訟主體地位/22]

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223

三、自然人的行為能力/223

四、監護問題/224

第三節法人/226

一、法人的概念與產生及發展/226

二、法人的成立條件與種類/227

三、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228

四、法人主體觀的學說/228

五、非法人團體/230

第三篇 司法客體論

第十三章司法客體概述/233

第一節 司法客體的概念/233

一、客體的概念/233

二、司法客體的概念/233

第二節 司法關係的概念與構成/234

一、司法關係的概念/234

二、司法關係的構成/234

第三節 司法關係的種類/235

一、程式法律關係/235

二、實體法律關係/235

第十四章 司法關係/237

第一節 司法關係的主體構成/237

一、法院和法官/237

二、司法參加人/237

三、司法參與人/238

第二節三大司法關係/238

一、三大司法的異同/238

二、刑事司法與行政司法/239

三、行政司法與民事司法/239

第三節 司法關係與實體法律關係/241

一、司法關係與實體法律關係的概念與種類/241

二、司法關係與實體法律關係的區別/241

第十五章司法根據/243

第一節 司法根據的概念與意義/243

一、司法根據的概念/243

二、司法根據的意義/243

第二節 司法根據的基本理論/244

一、事實並不存在論/244

二、事實不可知論/244

三、事實接近真實論/245

四、事實可知論/245

第三節 司法根據的掌握與運用/245

一、掌握認識論/245

二.掌握證據論/246

三、運用實踐論/246

四、採納心證論/246

第十六章司法標準/248

第一節 司法標準的概念與意義/248

一、司法標準的概念/248

二、司法標準的意義/248

第二節 司法標準的種類與基本原則/249

一、司法標準的兩大種類/249

二、大陸法系國家司法標準的基本原則/249

三、法、理、情三者結合的原則/249

第三節法律衡量標準/250

一、法律規定的常見情形/250

二、法律規定的缺失問題/250

三、法律規定的衝突問題/25l

第四篇 司法行為論

第十七章司法行為概述/255

第一節 法律行為的概念、種類與理論/255

一、行為的概念/255

二、法律行為的概念/255

三、法律行為的種類與理論/255

第二節 司法行為的概念、種類與特點/258

一、司法行為的概念/258

二、司法行為的種類與特點/259

第十八章行權行為/260

第一節行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60

一、行權行為的概念/260

二、行權行為的種類/260

第二節主要行權行為/261

一、強制行為/261

二、庭審行為/263

三、裁判行為/263

四、執行行為,264

五、控權行為/265

第十九章維權行為/268

第一節維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68

一、維權行為的概念/268

二、當事人的能力/269

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270

四、維權行為的種類/27l

第二節主要維權行為/272

一、訴權行為,273

二、舉證行為/273

三、辯論行為/277

四、沉默行為/278

五、反逼供行為/278

第二十章治權行為/280

第一節 治權行為的概念與種類/280

一、治權行為的概念/280

二、治權行為的種類/280

第二節司法廉潔/28l

一、司法廉潔的概念與重要意義/28l

二、司法廉潔回眸/282

三、全球性防腐反貪/284

第三節 司法宣誓/286

一、司法宣誓的概念與作用/286

二、應當儘早建立司法宣誓制度/286

第四節 司法紀律/287

一、司法紀律的概念與作用/287

二、司法紀律與司法道德的關係及其區別/287

三、司法紀律的規定與遵守/288

第五節司法道德/290

一、司法道德的概念與作用/290

二、司法道德的基本原則與規則/292

三、司法道德的規範與遵守/296

第二十一章 司法責任/298

第一節 司法責任的理論學說與種類/298

一、司法責任的學說/298

二、司法責任的種類/299

第二節 司法責任的構成與特徵/301

一、司法責任的構成/301

二、司法責任的特徵/303

第三節 司法責任的形式及其追究/304

一、司法責任的形式/304

二、司法責任的追究/305

第五篇 司法技能論

第二十二章司法技能概述/309

第一節 司法技能的概念與重要作用/309

一、司法技能的概念/309

二、司法技能的重要作用/310

第二節 司法技能的種類/311

一、司法技能的種類/311

二、司法技能的共性/311

第二十三章審判技能/312

第一節 庭前準備及其意義/312

一、庭前準備工作/310

二、庭前準備的意義/313

第二節庭審的重要意義/314

一、公開審判的重要作用/314

二、公開審判並非“公審”/314

第三節審判綜合藝術/315

一、“十要十不要”/3l 5

二、繼續總結經驗/318

第四節個案審判藝術/31 8

一、民事個案審判藝術/31 8

二、刑事個案審判藝術/319

三、其他個案審判藝術/321

第二十四章調解技能/322

第一節 調解的種類及其優越性/322

一、調解的概念與種類/322

二、調解的優越性/322

第二節調解原則/323

一、自願原則/323

二、合法原則/323

三、合理原則/324

四、和諧原則/324

第三節調解綜合藝術/324

一、“十要十不要”/324

二、繼續總結經驗/326

第四節個案調解藝術/327

一、民事個案調解藝術/327

二、刑事個案調解藝術/327

三、其他個案調解藝術/328

第二十五章檢偵技能/329

第一節檢偵體制/329

一、檢偵體制的種類/329

二、檢偵體制的理論/330

第二節檢察技術/331

一、檢察範圍/331

二、批捕技術/331

三、起訴技術/332

第三節偵查技術/333

一、偵查特點/333

二、偵查技術/334

第二十六章律師技能/335

第一節 律師的定位與作用/335

一、律師定位/335

二、律師作用/335

第二節辯護技巧/336

一、刑事辯護的概念與作用/336

二、辯護技巧/336

第三節辯論技巧/339

一、民事辯論的概念與基本原則/339

二、民事代理與刑事辯護的異同/339

第二十七章 鑑定技能/341

第一節 司法鑑定概述/341

一、司法鑑定的概念與性質/341

二、司法鑑定的產生與發展/342

三、中國的司法鑑定/346

第二節 司法鑑定的分類/347

一、外國的司法鑑定分類/347

二、中國的司法鑑定分類/348

第三節 司法鑑定技術/349

一、司法鑑定的原則/349

二、司法鑑定的技術/350

第二十八章 文書技能/351

第一節 司法文書概述/351

一、司法文書的概念與種類/351

二、裁判文書的概念與種類/35 0

三、裁判文書的基本理論/352

第二節裁判文書的製作技能/355

一、裁判文書的基本結構/355

二、裁判文書的語言特色/358

三、裁判文書的法律思維與法律推理/362

第三節 裁判文書的製作原則與要求/363

第四節 中西裁判文書的風格比較/365

一、法系與裁判文書的關係/365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主要差異/367

三、當代中國裁判文書的主要特點/369

四、中西裁判文書的不同風格/369

第二十九章 司法執行/373

第一節 司法執行的概念與種類/373

一、司法執行的概念/373

二、司法執行的種類/374

第二節社區矯正/376

一、社區矯正的概念與特徵/376

二、社區矯正的理論基礎/378

三、社區矯正的產生與發展/380

四、西方的社區矯正/382

五、中國的社區矯正/389

六、社區矯正國際化/390

第三節司法賠償/393

一、司法賠償的概念與種類/393

二、司法賠償的理論基礎/397

三、西方的司法賠償/404

四、中國的司法賠償/407

第四節 司法補償/411

一、司法補償的概念與理論基礎/411

二、西方的司法補償/412

三、中國的司法補償/41 3

第三十章司法管理/415

第一節 司法管理的概念與類型/4l5

一、司法管理的概念/415

二、司法行政的由來與類型/419

三、審判與司法行政分立的重要意義/420

第二節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管理/42t

一、美國法務部/421

二、英國法務部/422

第三節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管理/424

一、德國法務部/424

二、法國法務部/425

第四節 中國的司法管理/426

一、中國法務部的歷史沿革/426

二、中國司法管理的現行體制/431

三、推進司法體制改革/432

第六篇社會司法論

第三十一章社會司法概述/437

第一節社會司法的概念與重要意義/437

一、社會司法的概念/437

二、社會司法的重要意義/438

第二節社會司法的種類與性質/438

一、社會司法的種類/438

二、社會司法的性質/439

第三節 社會司法制度的創建與發展前景/439

一、社會司法制度的創建/439

二、社會司法制度的發展前景/439

第三十二章調解/440

第一節調解概述/440

一、調解的概念與特性/440

二、調解的起源與發展/441

三、當代中國的調解體系/442

第二節人民調解/444

一、人民調解的建立與發展/444

二、人民調解的性質與基本原則/445

三、人民調解的組織與工作方法/447

第三節西方國家的調解/449

一、訴訟外調解/449

二、法院調解/450

第四節調解的地位、作用與展望/451

一、人民調解的地位/45l

二、人民調解的作用/4.52

三、人民調解的展望/452

第三十三章仲裁/454

第一節仲裁概述/454

一、仲裁的概念與法律特徵/454

二、仲裁的基本理論/456

三、仲裁的起源與演變/457

第二節西方國家的仲裁/461

一、仲裁機構/461

二、仲裁協定/462

三、仲裁員和仲裁庭/463

四、仲裁程式/464

五、仲裁裁決/465

六、仲裁裁決執行/466

第三節國際商事仲裁/466

一、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的分類/466

二、主要的常設國際商事仲裁機構/467

第四節中國的仲裁/469

一、仲裁的引進與誤譯/469

二、中國仲裁的建立與發展/470

三、中國仲裁的改革完善/472

第三十四章公證/481

第一節公證概述/481

一、公證的概念與性質/481

二、公證的起源與演變/485

第二節西方國家的公證/486

一、法、德的公證/486

二、英、美的公證/487

三、日本的公證/487

第三節中國的公證/487

一、中國古代的私證與稅契/487

二、民國時期的公證/488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證建立與發展/489

四、現行公證機構的性質任務與設定/490

五、公證員的資格、任免、權利與道德/492

六、公證原則與公證效力/493

司法概述

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類似的法諺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已逐漸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司法”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法律職業者和普通人掛在嘴邊的名詞。然而,在面對諸如“究竟什麼是‘司法’”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時,不但外行說不出什麼道道來,就連法律人自身,恐怕也無法說得明晰與透徹。

司法現狀

引人注目的是,我國憲法對“司法”的概念並未明文界定。在筆者看來,這種立法的缺失並非立法者的過失疏漏,實乃有意為之。留下“司法”的懸念一是立法者無法消彌學界關於“司法”概念的爭論,二是立法者自身亦對“司法”及其性質認識模糊。最重要的,憲法和法律有意疏漏“司法”的概念有助於國家決策層適時對“司法”作出調整。至於“司法”的實質意涵有無藉由理論加以建構的可能,在學界向來也備受質疑。

在西方,“司法”一詞大都同時作為學理上的概念和各國實定法上的用語而存在。依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司法有別於立法及行政,是“處罰犯罪或裁決私人爭訟”的權力,性質上屬於純粹的法律作用,而非政治作用。法官不過是法律的傳聲筒,只能依三段論法精確地適用法律條文,不具有違憲審查權,甚至連解釋權亦嚴格受到限制。但從現代各國司法體制及司法機關的職權來看,孟氏對司法的定義方式顯然與現實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認為,司法的內容受各國傳統及時代因素影響,具有歷史的可變性,無法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界定。考察現代各國對“司法”概念的具體實踐,大體上,美日與德法堪稱兩類典型。

美國的司法概念,依其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以“事件及爭訟”(cases and controversies)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而且,法院審理案件時,附帶對有關法令進行違憲審查,這是司法的本質性義務。日本戰後對美國司法制度全盤照收,因此,在對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態度。

法國自大革命以來,即將司法範圍限定於民、刑事裁判,不包括行政案件的裁判。司法的任務亦受嚴格限制,大革命時期的法律規定,法官干預立法權及執行權行使的,即構成瀆職罪。同時,法院“解釋”法律也被絕對禁止,相應地,法官僅能一板一眼適用法律。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憲法雖然引進違憲審查制度,但該制度與一般司法不同,這很突出地反映在相應法律條文的歸屬上:後者規定於第八篇“司法權威”,而前者卻另外規定於第七篇“憲法院”。同屬大陸法系的德國,傳統類似於法國,將行政法院排除在司法體系之外,現行基本法則另設“裁判”(Rechtsprechung)一語,做為“司法”的上位概念,用以統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財政法院、勞動法院、社會法院及具有抽象違憲審查權的憲法法院。

然而司法的實質並不在於司法範圍的深廣,而在於“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的底線。我國司法體制本仿蘇聯而建制,在我們當年所著力效仿的蘇聯解體之後,其國原依存的司法體制亦分崩離析。現今的俄羅斯等國在司法體制上也業已全盤接收“三權分立”學說,並已完成相應改制。在此境遇下的中國司法體制既面臨與原蘇聯舊體制的決裂,又礙於政治因素及本土國情而無法斷然象俄羅斯等國一樣對司法制度進行徹底改造,“有中國特色的司法體制”一語便成為國家決策層所握持的一根救命稻草,並為學界學者所著力維護。

如果有關“司法”概念的爭議僅僅存在於學界,倒也能讓我等百姓們圖個清靜:管他吵得天翻地覆呢,那是學者們的分內之事,犯不著讓普通人操心。然而正因為法律的缺席,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與司法有些許聯繫的機關或部門的攪局,他們在各自的權力範圍之內對司法指手畫腳,終至“司法”成為一張“普羅米修斯的臉”,變幻莫測。諸如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大聲疾呼“深化司法改革,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諸如眾多將“公檢法司安”統歸“法務部門”而行文的黨內及政府紅頭檔案,再諸如通常兼任公安部門領導人的政法委書記在個案上對檢察長、院長的指示,等等等等。“司法機關”終於淪落為“政法機關”的一個下位概念。

想想“司法機關”的可憐境況吧,一方面雖享有與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卻游離於國家權力的邊緣並深受政府越權之苦,而老百姓並不懂得這么多彎彎,“腐敗”的帽子決然要扣在“司法”的頭上。正因為“司法”背負了沉重的“最大的腐敗”之後,從而卻成功地掩蓋了在這背後隱藏著的比“最大”“更大”的“腐敗”。而這“更大”的“腐敗”才是真正的“腐敗”之源。

誠然,因各國歷史及國情各異,在司法一語上世界各國也各有特點,而絕無完全相同的兩套司法體系。然而,各國司法概念雖不盡相同,對司法獨立的強調及正當法律程式原則的遵循卻早已成為各國通例,這亦是“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並能最終達成公正的前提與底線。1985年11月29日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同樣將“司法獨立”原則規定為對各國司法的最低限度要求。這一國際司法文獻特彆強調:各國應保證司法機關的獨立,並將此原則正式載入其本國的憲法或法律之中。司法機關應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並依法律規定來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間接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不論其來自何方或出於何種理由

中國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中國司法》雜誌社,是由法務部主管、司法研究所主辦、法律出版社協辦,立足於司法行政領域,面向法律界和法學界的套用法學類理論刊物。

圍繞監獄體制改革、勞教工作特色化、社區矯正、公職律師、公證體制改革、國家司法考試制度、司法鑑定制度、法律服務管理制度、基層司法所改革、人民調解制度、司法行政法制化建設等司法行政理論建設以及法學理論研究、司法實踐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對欄目設定作了全新調整,開闢了"權威人士訪談"、"部頒規章解讀"、"司法行政理論"、"司法制度論壇"、"言論廣場"、"探索與爭鳴"、"監獄制度"、"勞教制度"、"司法考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基層司法行政"、"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司法行政信箱"、"法官檢察官警官論壇"、"案例賞析"、"法治隨筆"、"域外司法"、"理論動態"、"軍事法制"、"來稿摘登"等欄目,致力於推進司法行政理論建設,關注司法行政實踐探索,傳播先進司法行政理念,把刊物營造成為司法行政系統工作人員、公檢法等政法系統工作人員、律師、公證員、人民調解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考試應試人員、軍隊系統官兵、法學理論工作者、高等法律院校師生學習、交流、探討的共同園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