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舊稱]

史達林格勒[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舊稱]
史達林格勒[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舊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史達林格勒,州名。史達林格勒(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舊稱)即伏爾加格勒。1961年前稱“史達林格勒州”。在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面積11.31萬平方公里。人口256.4萬(1987),俄羅斯人占90%以上,余為烏克蘭人、哈薩克人和韃靼人等。1936年設州,首府伏爾加格勒。1942年8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衝破史達林格勒防線。

基本信息

簡介

史達林格勒伏爾加格勒勇士廣場①州名。1961年前稱“史達林格勒州”。在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面積11.31萬平方公里。人口256.4萬(1987),俄羅斯人占90%以上,余為烏克蘭人、哈薩克人和韃靼人等。1936年設州,首府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右岸為低丘,左岸為平原。礦藏有石油天然氣。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12--8℃,7月23℃。草原帶占全州80%以上,東南部屬半荒漠帶。年降水量從西北至東南遞減(450-270毫米)。建有伏爾加河-頓河運河、伏爾加格勒及齊姆良斯克兩水庫。為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水陸交通要衝。工業半數以上集中在伏爾加格勒,以電力、冶金(鋼鐵和煉鋁)、機械製造(拖拉機、電機、船舶等)、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和加工、化工為主。耕地約占土地半數,牧場和草場占30%以上,盛產小麥玉米和肉乳畜產品。主要城市尚有伏爾加斯基卡梅申米哈伊洛夫卡

②市名。1925年前稱“察里津”。1925-1961年名“史達林格勒” 。俄羅斯名城,重要河港。伏爾加格勒州首府。在伏爾加河下游。人口97.4萬(1985)。建於1589年。十八世紀起為軍事要塞。水陸交通要衝和貿易中心。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鑿通後,成為俄羅斯歐洲地區東南部水陸交通樞紐。1918-1919年和1942-1943年在此進行著名的察里津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工業以機械製造(拖拉機、船舶、石油設備及建築機具)、電力、優質鋼冶煉、煉油(年加工能力800萬噸)及石油化工為主。還有煉鋁、木材加工等。有7所高等學校和多處科研機構。

原名察里津,後名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伏爾加格勒。俄羅斯城市。位於該國歐洲部分南部,臨伏爾加河。是重要工業基地和水陸交通中心。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的察里津保衛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史達林格勒建立於1589年。察里津史達林格勒伏爾加格勒無論何時都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上受益,它是連線歐洲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亞洲陸路和水路交通的樞紐,注定了它擔當重要的角色,而這個城市也的確總是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Muscovan Rus俄羅斯帝國、還是蘇聯俄羅斯聯邦。城市最初選在了西伯利亞的大草原上,起名為察里津,建在一個島嶼上,那兒察里津河流入伏爾加河。把它作為堡壘設計是為了保護俄羅斯東南邊界和大伏爾加征程免受遊牧民族的侵襲。 1943年2月2日在史達林格勒的偉大勝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那時法西斯主義的敗退已經很明顯。

智利詩人聶魯達對這次戰爭的評價語是:“勇氣規則獎賞給了這片土地”。戰爭結束後,城市不得不幾乎全部重建,這實際上意味著史達林格勒的重新現代開發。整個國家在戰爭期間都支持史達林格勒,整個國家都幫助它醫治戰爭的創傷,並幫助它復甦。對這座被毀的城市的重建、Volga-Don船舶信道的建設以及歐洲最大水電站的建設,實際上說明了包括來自到重建點的全蘇聯平民和專家的巨大努力。史達林格勒沿河岸綿延約一百公里的地方建有新工廠和漂亮的公園。它是戰略交通中心,是主要鐵路和聯邦機動車信道的樞紐,航線和水路系統通過Volga-Don信道提供河道和海上的交通。伏爾加河礦泉水,加上其優良的氣候條件,使得它從遠古時候起,就吸引著許多人,展示著民族的多樣性。城市有巨大的科學和文化潛力。這兒有俄羅斯科學學院的一所分校和十四個學術機構,包括地質、自動控制、海洋學、生物學和其它學院。在科學學院裡科學家們研究海洋和地質層,尋求利用和拯救自然資源的方法。城市有一大批光榮的市民,其中有伊莉莎白女王皇后陛下,她友好地接受了伏爾加格勒榮譽市民的稱號。這種給予標明史達林格勒人民對女王皇后陛下和前國王喬治一世的無比的真誠敬仰和喜愛和對他們的幫助的讚賞,他們為俄羅斯人民和英國人民架起了友誼之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對皇家夫婦為史達林格勒提供了他們的幫助。

名稱演變

1925年前名為察里津。1918年史達林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察里津戰役,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衛軍,對鞏固十月革命成果、捍衛初建的蘇維埃政權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紀念史達林的卓越貢獻,1925年察里津改名為史達林格勒。因其位於伏爾加河畔,1961年又改名為伏爾加格勒。2013年1月31日,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杜馬、即市議會[2]決定,每年6天特定紀念日期間這座城市重新更名為史達林格勒,以紀念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70周年。依照市杜馬當天通過的一項決議,這6個特定日子包括2月2日進攻史達林格勒的納粹德國軍隊向蘇聯紅軍完全投降紀念日、5月9日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和俄羅斯設立的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日。

地理位置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州位於東歐平原的東南部,伏爾加河下游。其南部與卡爾梅克共和國相連,西南和西部與羅斯托夫州連線,西北與沃羅涅日州接壤,北連薩拉托夫州,東連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東南連線阿斯特拉罕州。

伏爾加河將史達林格勒州分割為右岸的丘陵地帶(高度達358米)和左岸的低地(伏爾加河中下游左岸地區)兩部分。境內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史達林格勒水庫和齊姆良水庫坐落於本州。州內還有眾多鹽湖(埃利通湖及其它鹽湖)及鹹湖。

史達林格勒州氣候屬大陸性氣候。土質屬黑鈣土、黑棕色土壤,州內遍地是長滿喬本科植物和各種草類的原野(大部分已被開墾)。

該州平均氣溫一月份零下8---12度,七月份22---24度。

區劃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州成立於1934年1月10日,領土面積是11.39萬平方公里,占俄聯邦領土總面積的0.67%。州的行政單位數量為33個區、6個州屬市、13個區屬市、8個市屬區、27個市鎮、445個行政農莊。史達林格勒州的行政中心為史達林格勒市。該市成立於1589年,居民人口達102.82萬人。莫斯科距史達林格勒市的距離為1073公里。史達林格勒市內有8個區,分別為捷爾任斯基區、基洛夫區、紅軍區、沃洛什洛夫區、紅十月區、蘇維埃區、拖拉機廠區和中央區。城市查詢號(84-42)330-301。

史達林格勒是一個南方城市,平均氣溫夏季為26度,冬季為零下9度,城市位於伏爾加河畔(歐洲最大的河流之一),受伏爾加河的滋潤,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歷來被稱為俄羅斯的"南部糧倉"。由於當地人民的生活相對仍然比較穩定,物價水平相對教低,其生活方面的消費,基本與國內持平。因此,留學生一般不必打工。

交通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中心,聯結俄羅斯中部地區的高加索山脈西部和東部地區。該市與各大城市鐵路接軌,航空搭線,交通四通八達,尤其是去裏海烏拉爾索契等旅遊勝地,既便宜又方便。從史達林格勒有到義大利德國阿拉伯科威特希臘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黎巴嫩及前蘇聯各聯邦的定期直達航班。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之間每天有5-6班次往返程航班,航程時間大約為1小時,此外,每天有3次火車從莫斯科出發,經18小時到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還是俄南部的一個旅遊中心,每年有十多萬餘外國遊客遊覽伏爾加格勒,它不但是一個漂亮、廣闊、美麗的城市,並且有許多的歷史古蹟、博物館、劇院、音樂廳、餐館。

史達林格勒是俄南部一個大的科學和教育中心,市有22所高等教育機構和6萬多名學生,數十個科研機構,還有100多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和4家劇院。

其它州屬城市有:伏爾加斯基市、卡梅申市、米哈伊洛夫卡市、烏留平斯克市、弗羅洛沃市。

人口

2003年,該州人口為2,581,900人。在史達林格勒州居民的民族構成中,俄羅斯族占89.1%,烏克蘭族占3.1%,喀山族占1.6%,日耳曼人占1.1%,韃靼族占1%,白俄羅斯族占0.6%,車臣族、楚瓦什族各占0.4%,其它民族占2.7%。

工業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州的基礎工業領域有機械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生產拖拉機,船舶,塔吊,軸承及石油工業電子技術工業、食品工業專用的儀器設備,生產鑽探設備,倉儲式運輸設備,醫療機械設備和商貿用設備),燃料業(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再加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化工工業(其中包括苛性鹼,化學纖維),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業。州內建築材料加工業及紡織業、木材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都發展得很出色。

在史達林格勒州1993年的工業結構中,電力能源占3.8%,原料加工業占22.4%,汽車機械製造業占17%,化學工業占15.7%,輕工業和食品加工業占20%。

主要的工業中心有伏爾加格勒市、伏爾加斯基市和卡梅申市。

大型企業有:史達林格勒市的“拖拉機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有職工19,500人;“紅色十月”冶金廠有職工12,000人;“街壘”工廠,有職工12,500人;“伏爾加格勒CC”股份公司,有職工5,500人;卡梅申市的棉紡聯合體,有職工1,100人;伏爾加斯基市的國營軸承廠,有職工159,000人,伏爾加斯基制管廠有職工9,000人。

農業

史達林格勒州生長有硬桿小麥、蔬菜和瓜果。乳肉兼用是畜牧業發展的方向,同時還在發展家禽飼養、養蜂業和山羊養殖業。

文化旅遊

伏爾加格勒是俄南部一個大的科學和教育中心,市有22所高等教育機構和6萬多名學生,數十個科研機構,還有100多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和4家劇院。
伏爾加格勒還是俄南部的一個旅遊中心,每年有十多萬餘外國遊客遊覽伏爾加格勒,它不但是一個漂亮、廣闊、美麗的城市,並且有許多的歷史古蹟、博物館、劇院、音樂廳、餐館。

歷史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原名叫察里津,1589年建城。 17世紀初毀於大火,1615年在伏爾加河右岸重建,是伏爾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8世紀起為軍事要塞,19世紀後期建成鐵路,城市迅速發展,成為俄羅斯南疆重要的工業與商業貿易中心。蘇聯革命戰爭時期,史達林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察里津保衛戰,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軍,對鞏固十月革命成果、捍衛初建的蘇維埃政權具有重大意義。1925年為紀念史達林改稱史達林格勒。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先後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占史達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史達林格勒軍民浴血奮戰了200多個日日夜夜,將德軍全部殲滅,最後迫使德國法西斯停止了戰略進攻並且開始走向崩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二次大戰的戰局,奠定了蘇聯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基礎。1961年該城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伏爾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紀念碑雕像以及數十處供人們憑弔和瞻仰的紀念地,大部分和革命歷史事件和革命歷史人物有關,如市中心烈士廣場上的無名戰士墓,位於列寧大街和蘇維埃路之間的“巴甫洛夫樓房”,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畫紀念館,馬馬耶夫高地紀念碑群,察里津保衛戰紀念碑以及分別矗立在州府大廈前和列寧廣場上的列寧雕像等。其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畫紀念館聞名遐邇,紀念館是一幢造型高大、式樣新穎的白色建築物,位於市中心。全景畫懸掛在紀念館中央大廳中。沿大廳中央的螺鏇型樓梯拾級而上,登上頂層,當年震撼世界的激戰場面就會躍然再現。畫面是以當年的主戰場--城市制高點馬馬耶夫山崗為中心向四方鋪陳展開。全景畫巧妙地把畫面同模型、實物、地形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立體感。全景畫長5米,高3米,由8人花費兩年時間才創作完成,是俄羅斯最大的全景畫。紀念館外陳列著“卡秋莎”火箭炮、飛機、坦克。紀念館地下大廳里,陳列著一些烈士的遺物和當年用過的武器。紀念館的旁邊有一幢5層樓房的殘垣斷壁,大戰時,全城房屋被毀,這是特意保留下來的。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另一個著名的紀念地是馬馬耶夫山崗。這裡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的主戰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最後決戰的地方。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座巨大浮雕,名為“世代永記”。拾級而上,兩側大樹參天,戰況浮雕與英雄塑像交替出現。高地中部,是誓死保衛廣場,中間的噴泉池內有一個一手持槍,一手握雷的赤膊英雄雕像。再往上走,左右各有一面浮雕,名為“殘垣斷壁”,上面有許多英雄形象和戰時的口號,當人們走近這些浮雕時,耳邊就響起了當年的實況錄音:敵機轟炸聲,對空射擊的機槍聲,戰士們衝鋒殺敵的呼喊聲。還有當年莫斯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列維坦的洪亮的聲音。他在宣讀捷報,號召人們為勝利流盡最後一滴血……

走過雕像林立的英雄廣場,便是哀悼廣場,廣場邊上有一幢碑石環繞的圓形建築,是陣亡將士紀念大廳。大廳正中是一隻巨手,手中高舉著一支長明火炬,旁邊有4名衛兵守衛著,周圍牆壁上的數十面紅旗上,有700O多名陣亡官兵的名字。在山崗的頂部,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祖國母親在召喚”塑像,高85米,連底座重8000噸,她右手持劍,左手遙指敵人進犯的方向,大聲呼喚兒女們奮起英勇殺敵。這尊塑像好像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女神,被視為伏爾加格勒市和整個俄羅斯的象徵。

由喀山乘船經烏里揚諾夫斯克可直達伏爾加格勒市,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右岸,距莫斯科1000公里處。伏爾加格勒在十月革命前稱察里津,因史達林格勒軍民的浴血奮戰殲滅了敵軍,被授於英雄城市的光榮稱號,改稱為史達林格勒。在1961年史達林格勒又改名為伏爾加格勒城。作為連線伏爾加河和頓河的著名運河的起始點而廣為人知。

現在的伏爾加格勒是戰後重建的,整潔而漂亮。全長100多公里的列寧運河(即伏爾加河-頓河)流過改稱南郊,城北有綠色防護林帶。列寧大街兩側的高樓鱗次櫛比,伏爾加河沿河街和朱可夫元帥街之間是一塊塊綠草坪,英雄林蔭道兩旁有白楊松柏樺樹鬱金香

市中心的無名戰士墓上聳立著高大的尖塔,上面燃燒著長明火炬。在果戈里大街上設有衛國戰爭博物館。伏爾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紀念碑和雕像,大部分和革命歷史事件及革命歷史人物有關,如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全景畫紀念館聞名遐邇。全境再現了當年大激戰的場景,形象逼真,壯烈動人。

伏爾加格勒有一個著名的紀念地是馬馬耶夫山崗,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的主戰場。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浮雕名為"世代永記"。山崗上聳立著一尊象徵"祖國-母親"得高大的婦女塑像,高85米,連底座重達8000噸。這尊塑像好像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女神,被視為伏爾加格勒市和整個俄羅斯的象徵。走過雕像林立的英雄廣場便是哀悼廣場,廣場邊上有一幢碑石環繞的圓形建築,是陣亡將士紀念大廳。大廳正中是一隻巨手,手中高舉著一支長明火炬,旁邊有四名衛兵守衛著。周圍牆壁上的數十面紅旗上有7000多名陣亡官兵的名字。

評價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俄羅斯(包括蘇聯)社會對蘇聯70年歷史的評價有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巴契夫發動了政治改革。政治體制的變化引起了歷史學的反響,史學界提出在蘇聯歷史中“不應該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由此在全國掀起一場“重評蘇聯歷史的運動”。這場運動在衝破以往史學領域比較盛行的教條主義和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方面有過一些作用,但在“公開性、民主化”的口號下走到了極端,其結果導致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社會的混亂、國家的解體。

蘇聯解體之初,原蘇共領導人的塑像、紀念碑等曾經遭到瘋狂的破壞。也正是這個時候史達林格勒更名為伏爾加格勒。
不過在2003年,伏爾加格勒州政府作出恢復城市原來的名稱“史達林格勒”的決議。州議會議長說道:“史達林格勒是俄羅斯歷史中最光榮的名字。史達林是強大俄羅斯的象徵。重新使用這個名字,有助於使俄羅斯人對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己有十幾個州政府簽名支持伏爾加格勒市政府的改名要求。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

2003年11月13日,俄羅斯秋明州伊希姆市政府決定,在原來被推倒的史達林塑像位置上重新豎立史達林紀念碑。副市長伊·法傑伊娃指出:衛國戰爭時期,由伊希姆市人組建的軍團呼喊著“為了祖國!為了史達林!”的口號從這個廣場走向前線。而政府這個決定得到了普遍的支持。這是還歷史的公正。

據最近的統計,重新肯定史達林者已經不限於共產黨(占該黨被調查者的75%)。自由民主黨肯定史達林者比例最高(占該黨被調查者的83%),而在親總統的俄羅斯政權黨“統一俄羅斯”中,肯定史達林的也占到被調查者的58%。
只是現在還沒有定下來是否要重新命名為史達林格勒。

5月9日是俄羅斯勝利日,俄羅斯歷史名城伏爾加格勒(原史達林格勒)全城當天舉行慶祝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活動。隆重的儀式,熱烈的場面,讓人再度感受到當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後人們的喜悅情景,銘記這裡曾發出過歷史的最強音——蘇聯人民能徹底戰勝法西斯。

作為俄羅斯最大的城市之一,伏爾加格勒在全球以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史達林格勒而聞名,史達林格勒戰役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保證了俄羅斯和它的盟國——英國法國美國在二戰中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會戰是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軍為保衛史達林格勒並粉碎該方向上的德軍集團而進行的一次會戰。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按蘇軍作戰性質,會戰分為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兩個階段。

1941年6月22日拂曉,法西斯德軍及僕從軍不宣而戰,背信棄義地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入侵蘇聯國境。德軍沿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三個方向大舉進攻。蘇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防禦作戰。經1941年夏、秋戰局,德軍的進攻基本上被阻止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一線。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戰局中,蘇軍的主要任務是消除德軍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脅。12月初,蘇軍在莫斯科城下開始反攻,消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直接威脅。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計畫。德軍統帥部趁歐洲尚未開闢第二戰場之機,繼續增強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並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迅速攻占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然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在夏季戰局中蘇軍失利,7月中,德軍進抵頓河大彎曲部,威逼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在史達林格勒方向形成了複雜局勢。

針對德軍企圖,蘇軍最高統帥部組建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7月17日開始了史達林格勒會戰。

蘇軍先後在通往史達林格勒的接近地和史達林格勒市及其以南實施了兩次防禦作戰,共持續了125天。

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基本力量集中於頓河大彎曲部,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防禦德軍沿最近道路突向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

從7月17日起,蘇軍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與德軍第六集團軍進行激烈戰鬥,開始了方面軍主要防禦地帶的爭奪。德軍企圖對頓河大彎曲部分的蘇軍兩翼實施突擊並將其合圍,從西面突向史達林格勒。蘇軍的頑強防禦和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的企圖,並遲滯了德軍的進攻。至8月10日前,該部蘇軍退到頓河東岸,在史達林格勒外層防禦圍廓,阻止了德軍前進。在史達林格勒的西南方向,德軍坦克第四集團軍也實施了突擊,但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暫時轉入防禦,至8月17日前,也被阻止於外層防禦圍廓南部地區。為便於指揮,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分成史達林格勒和東南兩個方面軍。

8月19日起,德軍再次發起進攻,從西面和西南面同時實施向心突擊,力圖攻占史達林格勒,並出動幾千架次的飛機對城市進行了密集的轟炸。德軍一部分兵力在史達林格勒以北逼近伏爾加河畔,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奪取該市。撤到西北方向上的蘇軍部隊由北向南實施了反突擊,將該部分德軍阻止於西北郊區。蘇軍最高統帥部又從其戰略預備隊調集兩個集團軍,會同史達林格勒地域蘇軍的一部分兵力再次對進到伏爾加河畔之德軍實施了一連串的突擊,這就迫使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大部兵力調向北面,大大削弱了其對史達林格勒的突擊力,在9月13日前該部德軍被阻擊在內層圍廓之外。在史達林格勒南面的接近地,德軍坦克第四集團軍與蘇軍進行了激戰,德軍突破了防禦,對蘇軍第六十四、第六十二集團軍後方構成了威脅。這兩個集團軍奉命撤至內層防禦圍廓。這裡的激戰一直持續到9月12日。至此,德軍統帥部以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同時出擊,從行進間奪取史達林格勒的計畫破產了。

史達林格勒史達林格勒當德軍從西面和西南面逼臨城區時,固守史達林格勒的蘇軍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從9月13日到26日,德軍向市中心的第六十二集團軍各兵團反覆發動衝擊,第六十二集團軍與第六十四集團軍的聯繫被切斷。27日德軍又發動了第二次強攻,開始了爭奪紅十月村的戰鬥和巷戰。28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東南方面軍改稱史達林格勒方面軍。10月中旬,德軍第三次企圖攻占史達林格勒,向拖拉機廠、街壘工廠和紅十月工廠實施了突擊。德軍攻占了拖拉機廠並在2.5公里寬的地段上抵近伏爾加河畔。蘇軍第六十二集團軍的處境極端複雜起來。固守每條街、每幢房屋、每寸土地的戰鬥展開了。此時頓河方面軍為了援助史達林格勒保衛者,在該市以北實施了連續反突擊,第六十四集團軍由南向德軍進攻部隊的翼側實施了反突擊。頓河方面軍和第六十四集團軍的反突擊減輕了第六十二集團軍所受的壓力。11月11日,當蘇軍已充分做好反攻準備時,德軍雖已突入市中七個區中的六個區,但最後一次強攻,仍未能占領整個城市。通過史達林格勒接近地和市區的激戰,德軍的進攻力已消耗殆盡。

蘇軍最高統帥部在防禦戰役過程中就制定了史達林格勒反攻計畫。戰役由西南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共同實施。粉碎史達林格勒地區之德軍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由三個階段組成:合圍德軍集團;發展進攻和粉碎德軍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殲滅被圍德軍集團。11月19日,經過猛烈的炮火準備,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發起了進攻,揭開了反攻的序幕。次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開始進攻。經過兩天戰鬥,蘇軍各方面軍都突破了德軍防禦,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得到了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的機會。23日,西南方面軍坦克第四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機械化第四軍在蘇維埃農社會合,封閉了在頓河和伏爾加河中間地區對德軍第六集團軍及坦克第四集團軍一部共33萬人的合圍圈。繼而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一邊逐步壓縮檔圍圈,同時建立了合圍的對外正面工事,以保障順利地肅清被圍之敵。

史達林格勒著名的史達林格勒火車站爭奪戰德軍統帥部為了給被圍德軍解圍,建立了“頓河”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司令官原打算在托爾莫辛和科捷利尼科沃建立兩個突擊集團以解救被圍德軍。但預感到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附近要滅亡的希特勒,催促司令官不等部隊全部集中完畢就發起進攻,於是科捷利尼科沃德軍集團沿通往史達林格勒的鐵路於12月12日向蘇軍發起進攻,但進展緩慢,隨後被迫轉入防禦。24日,蘇軍對德軍科捷利尼科沃集團發起堅決進攻並粉碎了該集團。16日,西南方面軍和配屬部隊發起了進攻,粉碎了頓河中游地域的德軍並進到德軍托爾莫辛集團的後方。德軍統帥部為制止西南方面軍的迅猛突破,被迫耗盡了用於進攻史達林格勒的預備隊。這一進攻迫使德軍最高統帥部最後放棄了解救被包圍於史達林格勒的德軍的企圖。

1943年1月初,壓縮在包圍圈中的德軍傷亡慘重,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頓河方面軍領導人向德軍第六集團軍發出最後通牒,要德軍根據慣例條件投降,但遭到德軍拒絕。10日,頓河方面軍開始了旨在分割並各個消滅被圍德軍的進攻,德軍被分割成兩部分。31日德軍南集群被消滅,以第六集團軍司令為首的殘部投降。2月2日德軍北集群殘部投降,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蘇軍消滅了德軍在蘇德戰場總兵力的四分之一約150萬人。由德軍及僕從軍所組成的最大軍隊集團徹底遭到覆滅。

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取得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這次勝利,對爭得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史達林格勒會戰的結果,使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並一直保持到戰爭結束,同時它鼓舞了各國人民同法西斯占領者進行更加堅決的鬥爭。

城市面貌

伏爾加格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整潔而漂亮。列寧大街兩側的高樓鱗次櫛比,伏爾加沿河街和崔可夫元帥街之間是一塊塊綠草坪,英雄林蔭道兩旁有白楊、松柏、樺樹和丁香,路邊花壇上盛開著色彩艷麗的鬱金香。伏爾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紀念碑和雕像以及數十處供人們憑弔和瞻仰的紀念地,大部分和革命歷史事件和革命歷史人物有關,如市中心烈士廣場上的無名戰士墓,位於列寧大街和蘇維埃路之間的“巴甫洛夫樓房”,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畫紀念館,馬馬耶夫高地紀念碑群,察里津保衛戰紀念碑以及分別矗立在州府大廈前和列寧廣場上的列寧雕像等。其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畫紀念館聞名遐邇,紀念館是一幢造型高大、式樣新穎的白色建築物,位於市中心。全景畫懸掛在紀念館中央大廳中。沿大廳中央的螺鏇型樓梯拾級而上,登上頂層,當年震撼世界的激戰場面就會躍然再現。畫面是以當年的主戰場--城市制高點馬馬耶夫山崗為中心向四方鋪陳展開。全景畫巧妙地把畫面同模型、實物、地形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立體感。全景畫長5米,高3米,由8人花費兩年時間才創作完成,是俄羅斯最大的全景畫。紀念館外陳列著“卡秋莎”火箭炮、飛機、坦克。紀念館地下大廳里,陳列著一些烈士的遺物和當年用過的武器。紀念館的旁邊有一幢5層樓房的殘垣斷壁,大戰時,全城房屋被毀,這是特意保留下來的。
馬馬耶夫山崗另一個著名的紀念地是馬馬耶夫山崗。這裡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的主戰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最後決戰的地方。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座巨大浮雕,名為“世代永記”。拾級而上,兩側大樹參天,戰況浮雕與英雄塑像交替出現。高地中部,是誓死保衛廣場,中間的噴泉池內有一個一手持槍,一手握雷的赤膊英雄雕像。再往上走,左右各有一面浮雕,名為“殘垣斷壁”,上面有許多英雄形象和戰時的口號,當人們走近這些浮雕時,耳邊就響起了當年的實況錄音:敵機轟炸聲,對空射擊的機槍聲,戰士們衝鋒殺敵的呼喊聲。還有當年莫斯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列維坦的洪亮的聲音。他在宣讀捷報,號召人們為勝利流盡最後一滴血……
走過雕像林立的英雄廣場,便是哀悼廣場,廣場邊上有一幢碑石環繞的圓形建築,是陣亡將士紀念大廳。大廳正中是一隻巨手,手中高舉著一支長明火炬,旁邊有4名衛兵守衛著,周圍牆壁上的數十面紅旗上,有700O多名陣亡官兵的名字。在山崗的頂部,聳立著一座氣勢雄偉的“祖國母親在召喚”塑像,高85米,連底座重8000噸,她右手持劍,左手遙指敵人進犯的方向,大聲呼喚兒女們奮起英勇殺敵。這尊塑像好像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女神,被視為伏爾加格勒市和整個俄羅斯的象徵。
由喀山乘船經烏里揚諾夫斯克可直達伏爾加格勒市,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右岸,距莫斯科1000公里處。伏爾加格勒在十月革命前稱察里津,因史達林格勒軍民的浴血奮戰殲滅了敵軍,被授於英雄城市的光榮稱號,改稱為史達林格勒。在1961年史達林格勒又改名為伏爾加格勒城。作為連線伏爾加河和頓河的著名運河的起始點而廣為人知。
市中心的無名戰士墓上聳立著高大的尖塔,上面燃燒著長明火炬。在果戈里大街上設有衛國戰爭博物館。伏爾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紀念碑和雕像,大部分和革命歷史事件及革命歷史人物有關,如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全景畫紀念館聞名遐邇。全境再現了當年大激戰的場景,形象逼真,壯烈動人。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圖博物館(Музей-Панорама“СгалинградскаяБитва”)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全景圖博物館建造在因轟炸而只殘存了外圍一部分的原麵粉廠旁邊。這裡收集著豐富的關於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資料。
被戰火焚燒成一片荒原的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模型、當時使用的武器、各種軍用品等諸多展示,一起充當著這段光榮歷史的證言。
另外,這裡還排列著當時將校們的肖像,其中也有史達林的肖像。如今在整個原蘇聯土地上,都已經消失的史達林形象,在這裡卻有保存,大概是史達林雖沒有直接指揮戰鬥,但在此次保衛戰中的功績還是不可磨滅的吧!
博物館上面部分繪有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戰況巨型全景圖,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州立鄉土博物館(ОбластнойКраеведческийМузей)
是一家與伏爾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相關的綜合性博物館。以出土物品、民俗資料展示為主,甚至還詳盡地展示了城市創立相關的資料、產業等近代文化。
米格戰鬥機等展示設在另一棟樓房內。最值得參觀的是白鯨的標本,它於1976年11月在伏爾加格勒水力發電站附近被捕捉,長2.4米、重150公斤。
伏爾加格勒歷史博物館(ВолгоградскийГос.Мемориаль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Музей)
利用19世紀末富商館舍創立的一家博物館。展示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俄國革命後的內戰時期伏爾加當地的歷史。其中白軍軍旗、紅軍軍服、顯示前線局勢變化的地圖等都值得一看。此外,館內還擺放有革命軍使用的裝甲車模型,也可以坐在上面體會一下。
博物館建造本身就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段歷史的鮮活證據。

相關影視作品

《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利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利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裡展出。

史達林格勒《兵臨城下》

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藉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莉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兵臨城下》的幕後總指揮是一位“影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他在91年執導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膽、唯美,賦予這部三級作品相當的藝術性,可以稱得上是驚世之作,所以就連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輝也被不知不覺誘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賤”的感官大作。繼《情人》之後讓還拍攝了一些頗受爭議的作品,部分作品由於歪曲事實而受到了批判。好在這次的作品已有史學家評論基本忠於史實,相信傳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緊張的情節,融合讓氏唯美的情愛描寫一定會讓影片極具觀賞性。據悉《兵臨城下》已被圈定為今年2月7日柏林影展的展映片。

《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是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美俄頂級團隊合作拍攝的首部IMAX3D戰爭大片。影片耗資3000萬美元,講述的是1942年秋蘇聯紅軍在跨越伏爾加河、向伏爾加河左岸的德軍發起反攻後失利,然而幾名蘇聯士兵卻在這次行動中得以到達伏爾加河左岸,並潛進了一座被德軍占領的房屋。在這裡他們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羅斯姑娘,並與德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影片以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為背景,詳盡描述了一段具有戲劇性人性衝突的愛情故事。
該片以2D、3D、IMAX3D等全格式在全球上映,而中國也成為繼俄羅斯之後首度上映的國家,電影在2013年10月31日進駐中國院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