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超雄

史超雄1933年生人,上海人。擅雕塑。中央美術學院雕塑 創作室。

基本信息

史超雄簡介

人物年表

1933 年生於上海 擅長雕塑、工藝藝術(義大利工藝學院)
1954 年中央美院華東分院雕塑系畢業
1954—1993 年先後在武漢大橋設計處
1954—1993 年中央美院雕塑藝術研究所工作
1979—1980 年在義大利國立大理石工業與工藝學院進修

作品

《鐵路工人》、《李時珍像》、《牡丹仙子》等。其中《牡丹仙子》,入選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李時珍》,入選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獲優秀獎。 曾參加《中國美術辭典》和《大百科全書》美術篇雕塑專業條目撰稿

背景資料

史超雄作品 凝固的豐碑,流傳的史詩---武漢長江大橋簡史是 藝術之家:史超雄和杭觀華都是雕塑專家,杭觀華父親是中國著名的老上海月份牌畫家。 總理非常喜愛的方案。在懷仁堂展出時,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唐寰澄的方案。 50年前的10月15日,武漢發生了一件“傾城傾國”的大事,也是亘古長江史無空前的大事:嶄新的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如一道彩虹橫跨武昌漢陽兩岸。據老一輩人回憶,這天早晨還下了點麻噴雨,到10點鐘前就艷陽高照,陽光下的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那天,橋上是隆重歡騰的通車慶典,橋下今紅色廣場處,上千人的樂隊、上萬人的合唱隊,在慶典前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橋頭音樂會”,其中少年兒童稚氣的合唱聲搖撼著同樣年華的江城:“長江,大橋,長江大橋修得好,10月15日,大橋通車了……”

長江大橋

新華社通訊以“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為題報導那天的盛況。約3萬市民從武漢三鎮來到長江大橋上,人群塞滿整個橋面,正值火車通過,以致鋼樑的明顯晃動引人發出驚叫,大概15分鐘後才恢復原來的振幅。望著腳下的滔滔江水,人們不敢相信千年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一條彩帶繫上了長江的腰,到今天終於實現了。(郭沫若)”偉人和詩人大抒豪情的橋、寫入了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的橋、令國人揚眉吐氣讓武漢聲名遠播的橋,從此,鑲嵌在龜蛇兩山之間,巍然於長江波濤之上整整半個世紀。 據武昌橋頭的大橋博物館內文字介紹,在長江大橋上,工人“用雙手鉚合了一百萬顆鉚釘”。在武漢,人們與長江大橋的故事之多可是無法統計的了。今天,我們欣賞這座50年前的傑作,無論怎么看她都是美好並年輕的。如果了解她背後發生的故事,更會產生由衷的感動。 一、 設計篇:長江大橋沒有被評為任何“貴冠”,也許任何稱號都不能涵蓋它,如無字之豐碑 “黃河水,長江橋,治不了,修不好。”這首絕望的民謠唱到1955年,武漢的父老鄉親就開始將信半疑地注視江上的動靜了。武昌的漢陽門、漢陽的晴川閣、漢口的龍王廟都是看橋的好地點,人們一天一天、巴心巴肝地那看著八個橋墩怎樣冒出水面、又一寸一寸地長高…… 人們沒有料到,長江大橋最後出現在眼前的竟是這個樣子:8座穩如磐石的巨型橋墩、米字形桁架與菱格豎桿、引橋修長的歐式花窗、彩色六瓣花的小露台,與硬朗霸氣的高大橋柱。長江大橋與龜蛇二山的相搭配,和諧得渾然一體。這是江城武漢標誌性視角背景,正如維多利亞灣之於香港,外灘之於上海。 50年後,武漢的長江漢水上已冒出眾多的橋樑,屢見不鮮。但是人們發現只有長江大橋最具美感並可以構成“橋文化”。這不僅是她占據了最好的位置、誕生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還因為她一開始設計的就不僅是一座交通功能的橋樑,而且是一座具有藝術匠心的整體“雕塑”。從橋頭堡、橋廣場、紀念碑,到橋上花板、橋內雕塑,甚至於兩端的“迎客松”,無不集中了當時人們的聰明和智慧。 參與長江大橋設計並仍居住在龜山下橋工宿舍的只有唐寰澄了。剛過80歲的他,談起長江大橋似乎又恢復了青春,他打開的話匣子裡面多是封存的秘密。“長江大橋武昌引橋為什麼要彎一下,那就是為了保護紅樓啊。”選橋址的時候王任重也來參加會,研究半天,黃鶴樓還是沒辦法保住,以後再修;陳友諒墓、長春觀都是保下來的。橋的淨空怎么定才好?那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1954年發大水,武漢又熱得要命,蘇聯專家和中國專家只有拉到廬山去研究,所以長江大橋的重要問題是在廬山上定下來的。要知道,如果橋的淨空降低10米,那么全橋的的建築費就可以降低5%至10%,火車從漢陽至武昌的區間往返時間就可以由3?3分鐘降至2?8分鐘。 武漢已建成十多座橋樑,為什麼只有長江大橋有橋頭堡?唐老介紹,橋頭堡本是用於軍事目的的,所以現代橋樑都不建橋頭堡,它只是在景觀視覺上顯示均衡和諧。當時橋頭堡的設計,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1954年,政務院指示在全國各建築設計院和各大學建築系中廣泛徵求美術方案。唐寰澄設計的方案作為參考方案向眾公布以“拋磚引玉”,全國很快送來了24個方案。1955年2月,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建築、美術、城市規劃專家及橋樑專家,對已徵集的美術方案進行評選後送政務院審批。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將其中的七八個方案評出了一、二、三等,唐寰澄的方案其實被評為三等。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三等”方案居然中選,可見其他方案也很優秀,唐老爺子回顧當年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台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現在還好用——像他的腦瓜子一樣。 在漢陽橋頭堡和武昌橋頭堡的一樓大廳,分別有兩組雕塑,反映了建橋過程中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施工情景。雕塑設計者是北京美術院校來的史超雄和杭觀華,他們按照上級要求構思,並在現場找工人作模特,完成的作品源於真實高於真實,是國內最早的工人群像雕塑。走進大廳,宛若置身聖彼得堡的某一座殿堂。有人認為這是“歐式風格”,唐寰澄說這是一種誤解,其實它借鑑的是中國佛龕的傳統風格。他還說,雕塑在通車之前就構思完成,這兩位年輕的設計者後來結成人生伴侶。 武漢的很多市民都支持過長江大橋的建設,僅竣工後就有10萬人(相當於全市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參加場地清理和綠化等勞動,把大橋打扮得乾乾淨淨以迎接通車——就像現在家裡裝修後一樣。那個時代,幾乎每個武漢人都有一個願望,為長江大橋做一點事,有的不惜把屋前屋後的石塊撬起來送到工地,為長江大橋“添磚加瓦”。長江大橋上欄桿花板的設計也是興師動眾。總體構想就是為當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作闡釋。民眾把各種花草蟲鳥的剪紙圖案送到設在晴川閣的大橋局,其中有三組90多件中選。每件獲獎金20元至50元。這些圖案在武船鑄造成花板後嵌入了大橋欄桿,已很難確認它們的設計者是誰了。上世紀50、60年代,許多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大橋,這些美麗的花板便成為學生們的作文和寫生的素材。50年過去,橋上的花板沒變,有些上面竟被年輕戀人掛上了“連心鎖”,可見世事的嬗變。 從武昌橋頭迎客松旁走下階梯,可以看到一座11?5米的紀念碑。為橋樑建碑這在武漢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很多人不知道,這座碑是以“管柱鑽孔”造型為主體。大型管柱結構基礎,由西林創議,並由其他蘇聯專家和中國橋樑工作者共同研究、通過全面的科學試驗才獲得成功的。正是這一當時世界首創才保證大橋工程進度提前了2年。“管柱”紀念碑方案是大橋局工程師陳鐵堯設計的,當時,以西林為組長的蘇聯28位橋樑專家已撤走。但是,中國人還是很大氣地建造這座與西林有關的大橋紀念碑。以後中蘇關係破裂,西林以為中國會撤除這座碑。1993年5月西林重返長江大橋時,當年的“小唐斯基”唐寰澄對他開玩笑說,你的碑還在呀。80多歲的西林笑了,謙虛地說,“當年我們是你們的老師,現在你們是我們的老師。” 大橋局辦公樓的設計也出自唐寰澄之手,上面有與長江大橋特徵相一致的浮雕、廊柱、歐式風格的小露台。它因軒朗大氣而被武漢市評為優秀歷史建築。而長江大橋沒有被評為任何“貴冠”,也許任何稱號都不能涵蓋它,它是無字之豐碑,永遠與江河行地、日月。二、守護篇:大橋哨兵完全可以跟天安門哨兵比美;因為精心地養護這座橋至少可以延長壽命100年。長江大橋修完以後,大橋局就把她的“長子”交出去了——交給解放軍守橋部隊守衛,交給鐵道部橋工處維護。 50年來,守橋部隊編制有所改變,解放軍中分出了武警部隊,現任守橋部隊是武警總隊武漢市支隊第五大隊的十三、十四、十五中隊和一支水上艦艇大隊。但是,把長江大橋當作“父母橋”來守護,這一忠誠信念和鋼鐵意志,是歷任守橋官兵矢志不渝的。 有人納悶,武漢後來建了長江二橋、白沙洲大橋等一系列的橋,為什麼不見一個哨兵站崗?在蓮花湖畔的軍營採訪時,十三中隊中隊長劉綱華告訴筆者一個“軍事秘密”。長江大橋從誕生起一直是全國投入守護兵力最多的橋,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其原因它是公鐵兩用橋,也是萬里長江第一橋。 在軍營里,我們聽到了一首進行曲速度的“大橋衛士歌”,一個大隊有“隊歌”,這在全軍還不多見。隊歌的產生就有一段故事。夏天武漢最熱的地方在哪裡?冬天武漢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在長江大橋。對於這個問題,華中師範大學的教授佟文雨是可以回答的。他了解到,夏天,頭上烈日曬,腳下暑氣蒸,長江大橋橋面溫度可達50度以上,哨兵全身汗濕,腳下的鞋跟瀝青路面粘在一起;冬天冷風刺骨,大橋上又成了冰涼世界,氣溫有時到零下15度。這位教授索性深入十三中隊體驗生活,跟守橋士兵朝夕相處後,激動不已地寫出了“愛比江水深,情比江水長,我們守衛在長江大橋上,多少風雨,多少暑寒,赤誠刻在我們的哨位上……”這支歌經《五星紅旗》的作者姚運才譜曲後,武警十三支隊官兵一撥一撥地傳唱下去。 劉綱華說,長江大橋是轟轟烈烈的,守護大橋其實是默默無聞的。沒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有的只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忠於職守。長江大橋一號哨位,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哨”,武警總隊的將軍及師級幹部有十多人在這裡站過哨,省市主要領導都來視察過。1998年汛期的一天,發生一艘貨輪撞到9號橋墩的事故。當天晚上8時許,國務院總理李鵬把電話直接打到哨位上來,問哨兵長江大橋現在情況怎樣?這充分說明,長江大橋的地位和作用太重要了。 1990年7月28日,武昌造船廠高達數十米的浮吊船被8級狂風推向長江,朝橋墩漂去。哨兵發現情況後立即報告,大橋兩端上下的武警官兵290多人到位,採取各種措施,阻緩了浮吊船下漂的速度,使其撞在3、4號橋墩時僅使橋樑變形1厘米。但這是建橋以來最大的一次事故。在1992年4月21日和1998年2月14日,分別發生在武昌橋頭和漢陽橋頭的公汽燃燒和爆破事故中,武警部隊都在現場排除險情、處理事故。據記載,武警守橋部隊先後730多次排除自然災害、690多次排除人為災難,避免了可能對大橋的影響。 據了解,大約有5000多名青年在長江大橋站崗放哨,默默奉獻青春。先後有3對父子、8對兄弟在長江大橋站崗放哨。胡鐵舫在部隊23年,轉業到地方後,又把自己的獨生兒子胡勇送到武警部隊,並要求把他分到大橋上站崗。2004年11月25日劉斌告別了哨位,結束了5年的守橋生涯。入伍前他是一個廣告公司的經理,年薪8萬。這位“經理級”哨兵跟他的父親劉必黨、和伯父劉必農,在大橋上站崗加起來總共16年,留下了兩代三人守大橋的佳話。 在“萬里長江第一哨”,我們了解到,守橋衛士從駐地到第一哨總共用時3分30秒,要走過大橋的198級台階。哨崗內有專用電台,其中還有一紅一綠兩個按鈕,分別表示大橋遭受自然和人為破壞。從第一哨到第二哨(橋頭堡)一共有272步。平凡的哨兵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地履行神聖的使命——守護大橋。看到值勤士兵威武的身姿,我們不禁想起北京武警總隊總隊長孟振德說過的話,“大橋哨兵完全可以跟天安門哨兵比美。”行走在大橋鐵道路面人行道上, 遠遠地可以看到下游的長江二橋,它正在進行第N次大修。長江大橋為什麼很少大修?隨行的橋工處車間書記張為民向筆者介紹,在橋工處保存近40年的事故記載簿上,記載大橋68次遭受撞擊的經歷。每次撞擊都是令人痛心的,但是經專家鑑定,目前整座大橋鋼結構全部完好,只是橋面防水層外露受損應儘快維修。 鐵路橋鋼架梁一般在15――20年間要進行除銹噴漆,以確保橋樑安全性能穩定。1961年至1964年,為防止橋樑鏽蝕,對其除銹噴漆,更換了一套新衣。1964年後,由於每3年一次養護和維修,到1987年,橋樑“外衣”依然如初,根本不需更換。但為避免今後施工的難度,1987年至1990年,鐵道部門搶在鐵路電氣化開通前,對橋樑中部5000平方米的鋼架梁刷上銀灰色的“外衣”,而鐵道承重橋樑(即下部)仍不需換裝。 長江大橋“服役”近半個世紀,日通行機動車從當初設計的3萬輛次增加到目前的9萬輛次,高峰時達到9?4萬輛,呈超飽和狀態。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開始為大橋的安全擔憂,只有橋工們最清楚大橋的“身體狀況”,全體職工“不計時間、不計報酬,顧全大局、協調配合,讓大橋更暢通、更安全、更漂亮”。 武漢市有關部門也使用先進技術每隔10年對武漢長江大橋作一次全面仔細的“體驗”。 長江大橋的建造者之一的方秦漢教授曾表示,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施工和養護都是一流的,其設計使用期限為100年,只要精心維護,武漢長江大橋的使用年限完全有可能超過100年。西林1993年來參觀時,對橋工處負責人也這樣說過,由於你們精心地養護,這座橋至少可以延長壽命100年。 1957年10月16日,大橋通車的第二天,長江上遇到8級狂風,江面白浪滔天,武漢市懸起“風大浪急,輪渡停航”的公告牌,長江大橋正好伸展開她那雄健、剛毅無比的懷抱,迎接行人和汽車絡繹不絕地通過。50年來,風雨知多少,霜雪何其多,長江大橋經受了考驗。在沒有計算機、鋼樑設計是憑計算尺及手搖計算器進行的條件下建成的長江大橋,就是這樣經典。長江大橋,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造價、最優的質量巍然聳立在萬里長江上,成為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座豐碑。 筆者在現場看到,為迎接長江大橋通車50年,長江大橋橋身部分正在安裝燈具,在“五一”期間即讓它亮起來,更輝煌立體地展現大橋秀美的身姿。 三、影響篇:長江大橋不僅是武漢市的名片,也是中國的名片。 在長江大橋兩個橋頭堡的二樓,都有個“二廳”即接待室。這裡簇新如初,約100平方米的純羊毛地毯仍是原來鋪設的,上面的蝴蝶、桃花依然鮮艷。“二廳”是接待外賓和重要客人的地方。至1998年底,這裡接待過156個的國家和地區的貴賓,僅來訪的各國元首、政府首腦、議長就有150多位。胡志明、蘇加諾、科爾、中曾根康弘都來過。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說,“武漢市以長江大橋聞名於世界。長江大橋的藝術和技術是驚人的,它象徵著建設中的新中國,說明了團結自由的中國人民,在強大智慧的中國政府領導下,可以實現過去不能實現的事情。”長江大橋不僅是武漢市的名片,也是中國的名片。 毛澤東曾經坐在“二廳”的一個沙發里。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曾37次來到武漢,而首次來漢就是為了長江大橋。那是1953年2月18日,農曆大年初五,他在聽取長江大橋勘測設計情況的匯報後前來踏看橋址。1954年12月,大橋的前區工程第一座漢水鐵路橋竣工,緊接著武漢上的第一座公路橋也勝利建成,為建成長江大橋鋪平了道路。毛澤東親筆題字“江漢橋”。1956年5月31日,毛澤東乘坐"武康"號輪船從漢口方向經漢陽晴川閣,向正在施工的江心現場穿過。毛澤東站在甲板上向正在緊張施工的同志們揮手致意,他還以極大的興趣聽取了大橋局長的匯報。此後毛澤東連續三次暢遊長江,多次游到大橋的橋墩旁時,總是一面踩水,一面近距離地觀看施工中的大橋。”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也許,《水調歌頭?游泳》的偉大詩篇正在他腦中構思。 毛澤東是長江大橋的首位“驗收者”。1957年9月6日晚上6時許,他乘車從漢口方向的江漢橋飛馳而來,停在漢陽橋頭的伯牙琴台旁,邁著矯健的步伐從漢陽橋頭往武昌方向緩步走去。他一路談笑風生,走到大橋的接頭中心時停住了腳步,手扶欄桿,眺望著奔騰的江水和披著晚霞的武漢三鎮;還關切地問道長江大橋的顏色。有人說,長江大橋欄桿採用了天水顏色相和諧的深灰色就是毛澤東那次定的。毛澤東信步走過長江大橋,他是第一個走過大橋的“行人”,也是第一個走過長江大橋的偉人。 “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曾在武漢長江大橋留影,他從湖南到鞍鋼去的途中特意停留武漢。與他同行的楊必華記錄過那天的情景:“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走上武昌街頭,徑直朝長江大橋走去。清涼的江風吹拂著我們的面頰,遼闊的長江,雄偉的大橋,使我們目眩神馳,讚嘆不已。雷鋒站在江邊仰望著大橋,眼裡閃著激動的光亮,他忽然說了句:‘原來全是鋼鐵呀!’……雷鋒神情莊重地指著大橋說,下層鐵路橋是鋼鐵造的,上層公路橋也是鋼鐵造的,‘這需要多少鋼鐵呀!’” 溥儀1964年特赦以後也來長江大橋參觀留影,末代皇帝就這樣被巍峨的萬里長江第一橋“臣服”。 大橋博物館的結束語頗有文采:“……武漢長江大橋以它博大的胸懷和強健的身軀為共和國的成長,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這是一座歷史豐碑,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值得億萬世人為之敬仰;它的內涵、它的品質,以及它的建設者們,永遠令子孫後代為之讚嘆;它的貢獻、它的美麗,以及它蘊含著的無窮動力,永遠激勵著我們永不停歇地前進、前進、再前進!” 曾經史超雄有唐寰澄的方案一個方案,在漢陽、武昌橋頭堡的一樓大廳,分別有兩組雕塑,反映了施工情景。唐寰澄的方案,被評為三等。雕塑設計者是北京美術院校的史超雄和杭觀華,他們最後也結成了人生伴侶。 青州佛造像藝術展--佛與人融為一體。

史超雄作品-出世神韻

出世神韻 10月25日,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史超雄(左)與他的學生王建立在一尊東魏時期的貼金彩繪石雕佛造像前交流。當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的《出世神韻--青州佛造像藝術展》,匯集了從山東青州出土的108件造像精品,展品年代跨越近500年,其中北魏、東魏、北齊的的佛造像更是我國造像藝術處於頂峰時期的作品,也是世界範圍內發現保存最完好的彩繪貼金佛造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