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裡。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薰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誌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
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饑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鬥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
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
,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讚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併,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一九三八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一九四零年經紐約去巴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的歷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歷史;這是對昨日的世界,亦即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淪的資產階級世界的回憶。他死後發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沉痛地訴說了一個心靈和才智遭到納粹摧殘的人的經歷。
茨威格一生寫過、同情過許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們的同情。
史蒂芬·茨威格代表作
《恐懼》
《月光小巷》
《看不見的珍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