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濟彥

史濟彥,森林採運專家。長期從事森林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在貯木場的技術改造和規劃設計、纜索起重機、鏈式輸送機、門式起重機、重力拋木機、液壓裝卸抓具、液壓供料抓具等的設計以及貯木場機械技術標準的制定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史濟彥 男,1932年5月20日生,江蘇省宜興市人。研究生班畢業。1954年2月參加工作,現任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博士指導教師。先後任東北林業大學森工系主任,林業部森林採運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林學會理事、森林採運學會理事長,林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林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林業組評審委員等。45年中,曾領導翠巒貯木場的技術改造,東京城等貯木場技術改造初步設計,友好林業局卸車龍門起重機設計等多項科研活動,並在實踐中得到套用和推廣。其中“貯木場機械技術標準的制訂”和“翻梁式重力拋木機的研製”分別獲林業部1982年度和198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獎。先後出版各種書籍21部,其中,主編了《貯木場》(1961年農業出版社)、《貯木場生產工藝與設備》(1983年,中國林業出版社)、《森林採伐學》(1996年,中國林業出版社)、《貯場生產工藝學》(1996年,中國林業出版社)4部統編教材;編著了《貯木場生產工藝學原理》(1989年,中國林業出版社)、《科研法概論》(1989年,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中國森工採運技術及其發展》(1998年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等專著8部。《貯木場生產工藝學原理》一書的理論性強,獨創性大,引起了採運學術界的重視。先後在《林業科學》、《東北林學院學報》、《森林採運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3篇。其中,“論林區貯木場 的性質及其發展”(1980年)、“論翻梁式重力拋木原理”(1982年)、"林用裝卸橋若干參數最佳確定方法的研究“(1984年)等論文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1959年在蘇聯中央森林採伐機械化與動力科學研究所完成的“影響拋木機拋術精度各因子的理論研究”一文,其中大量論點被蘇聯學者引用。在教學中,曾公開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3篇。其中,由5篇組成的“專業課教學改革的實踐”獲1988年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由於教學改革成績顯著,1986年獲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技術成就

由於中國的森林都處於邊遠地區,如果採伐下來的木材運到各用材部門,就必須要有個木材集散場地。因此,貯木場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不斷地得到發展。貯木場的存在從來就沒有異議過。但在全國實現開放政策以來,一些人紛紛出國學習訪問,看到歐美不少國家,不像中國林區那樣有那么多的貯木場。回國後對貯木場存在與否,提出了質疑,甚至主張把林區貯木場逐步予以消滅。有人提出如果中國把貯木場這箇中間環節消滅掉,將會得到很大的經濟效益。於是,貯木場消滅論的意見愈來愈高漲,引起不安和混亂。面對這種形勢,史濟彥作了深入的調查和思考,發表了《論我國林區貯木場的性質及其發展》一文,比較深刻地、全面地作了理論探討並回答了社會上提出的問題和疑慮,使中國的林區貯木場得到更加穩定和健康的發展。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各個貯木場都具有木材生產性、木材保管性和木材供應性3種性質。其中,木材供應性是主導性質;他進一步指出,一般的貯木場往往處於木材生產與木材加工兩大生產環節之間,是一個比較活躍的事物。在林區木材加工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它必將屬於木材採運生產,並作為其最後或第三個階段。但是,一旦木材加工在林區得到很大發展時,貯木場有可能脫離木材採運生產而隸屬於木材加工生產,作為木材加工的第一個階段。這樣,從表面上看,林區貯木場好像是消失了,但實際上不是消失,而是一種轉移,性質有了根本變化。在貯木場木材供應性是主導性這個思想指導下,他進一步闡述了木材供應性與專業化的關係,並把貯木場從性質上劃分為專業化、半專業化與非專業化三類。這樣的劃分更明確了貯木場的地位和作用。上述的貯木場轉移論和按性質劃分貯木場的觀點已被普遍接受,並得到廣泛套用。

《辭海》對工藝流程的解釋只強調了原料運動的順序性和連續性。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們常把生產工藝流程理解為所有工序的簡單排列或組合,而不能說明各貯木場生產工藝的多樣性。為解決這個問題,史濟彥認為在順序性和連續性的基礎上,還必須注重原料運動的“方向性”,即流向。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原木的不同流向勢必造成貯木場的不同流程和布局。在這種新概念的基礎上以及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在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6種基本工藝流程,並指出,一定的工藝流程伴隨著相應的工藝布局。5年以後,他從這6種流程中又進一步歸納提煉出3種基本工藝流程:單流、分流和合流,認為所有貯木場均由這3種基本流程的單獨使用、合併、組合而成,因而出現了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局面。史濟彥提出的流程圖不是傳統的直線圖,而是與原木實際流向一致的平面圖,具有直觀性,給工藝研究、設備選擇、規劃布局打下了基礎。在總結這個基本流程的基礎上,史濟彥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渦流”的新概念及其具體的套用。

在50年代學習蘇聯流水作業的經驗時,一條重要的原則是,為了保證流水線的暢通,作業線中各工序的能力應該是一個比一個大。史濟彥通過研究認為,在一條作業線中必然存在著一個關鍵性的工序,生產組織者必須保證這個關鍵性生產工序的最大生產能力。他認為,選材是貯木場生產作業線中的關鍵工序。選材處於卸、造、選、歸、裝5大工序的中間,因此,在選材工序之前,各工序的生產能力應略大於選材工序的生產能力,以保證它們能足夠滿足選材工序的需要;選材工序以後的各工序生產能力也要大於選材工序的能力,以保證選出的原木能及時被歸楞裝運出去。只有遵循上述“保證關鍵工序”的原則,才能真正保證生產的最佳化。

在翻梁式拋木機中,不論原木大小和形狀,都能可靠地拋落下去。為什麼?沒有任何理論說明,因此也沒有拋木機設計的任何基礎。史濟彥在研究過程中,按建立科學假說的要求和步驟,於1979年大膽假設承載梁翻轉拋木的整個過程雖只有0.3~0.5秒,但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承載梁傾斜階段,二是承載梁翻轉階段。在翻轉的同時,原木隨著翻轉拋落下地。當時,他覺得這種理論假設對理解翻梁式重力拋木的工作很有說服力,但沒有經過驗證,不能成立。1981年,他通過碩士生的研究在實驗室做了試驗,基本上證明了拋木過程的確存在這兩個階段。原以為試驗到此結束。但是,在觀看照片時,突然發現承載梁在翻轉過程中,其上的原木位置並沒有與承載梁有任何相對的運動。這說明,只有當承載梁翻轉完畢後,原木才開始沿承載板的斜面滾(滑)落下去。原木在斜面上的滑落過程形成了拋木的第三個階段。實際上,如果從慣性定律來解釋的話,這個現象還是容易理解的。這個發現,補充了原拋木過程兩階段理論為三階段理論。這第三個階段的確立對確定原木沿斜面滑落時的最小斜面角度至關重要。

簡歷

1932年5月25日 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市)宜城鎮。

1948-1950年 江蘇蘇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習。

1950-1954年 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東北林學院學習。

1954-1956年 東北林學院林工研究班研究生。

1958-1959年 蘇聯中央森工機械化與動力研究所實習生。

1959年 東北林學院(東北林業大學)教師。

1978年 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

1985年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

1 史濟彥.貯木場生產工藝與設備.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 史濟彥.貯木場生產工藝學原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3 史濟彥.科研法概論.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89.

4 史濟彥.中國當代森林採運科技新成果.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5 史濟彥.採伐剩餘物利用學.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5.

6 史濟彥.貯木場生產工藝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7 史濟彥.森林採伐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8 史濟彥.移動型架桿絞盤機穩定性若干問題的研究.林業科學,1963,9(1):29~39.

9 史濟彥.雙聯式纜索起重機工作參數的研究.林業科學,1965,11 (3):276~278.

10 史濟彥.論林區貯木場性質及其發展.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80,8(3):97~105.

11 史濟彥.論重力式拋木機的選型.林業科學,1980,16(3):221~230.

12 史濟彥.林區貯木場工藝布局的類型與分析.林業科學,1981,17 (4):388~399.

13 史濟彥.論翻梁式重力拋木原理.林業科學,1982,18(4):386~392.

14 史濟彥.論選材線多節輸送機的長度分配.林業科學,1983,19(4):390~399.

15 史濟彥.林用裝卸橋若干參數最佳確定方法的研究.東北林學院學報,1984,12(2):79~91.

16 史濟彥.渦流及其在貯木場工藝布局中的套用.森林採運科學,1985,(2):31~33.

17 史濟彥.談森林採運機械選型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森林採運科學,1986,(3):2~9.

18 史濟彥,王景欣.木材抓具的受力分析與驗證.林業科學,1987,23 (3):320~331.

19 史濟彥.建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新型森林採運作業系統.森林採運科學,1988,(2):6~11.

20 史濟彥,肖生靈.蘇聯原條鐵路調運新工藝.世界林業研究,1988,(2):6~11.

21 史濟彥.翠巒卸車纜索起重機的作業工藝與結構.森林採運科學,1989,(4):49~52.

22 史濟彥,王景欣.木材抓具的實測報告.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89,17(5):45~52.

23 史濟彥.談東北林區貯木場技術進步發展問題.林業建設,1989,(6):11~13.

24 史濟彥.談我國森林採運治危中的任務.森林採運科學,1990,(1):1~8.

25 史濟彥,王大偉.東北林業企業原條貯備量分配的研究.林業科學,1992,28(3):230~236.

26 史濟彥,王景欣.木材抓具爪形理論的研究.林業科學,1992,28 (6):538~543.

27 史濟彥.生產集中、均衡生產是貯木場發展的必由之路.森林工程,1995,3(2):1~6.

28 史濟彥.我國在生態性採伐實踐中的論述與作法.林業科學,1998,34(2):90~9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