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鱘仔魚培育技術

剛孵出的仔魚體長1.1-1.3厘米,如蝌蚪狀,做垂直運動。孵化70小時(21℃時)後出現鰾點,可進行平游。

(一)、培育設施 仔魚培育既可在玻璃鋼水槽中進行,也可在水泥池中進行。若是在水泥池中培育,池底做好貼白瓷磚,要求在池或槽的底部向一側有一定的傾斜面,排水口在池的最低處,並於排水口處設攔魚柵,以防魚逃逸;要求池壁光滑,以免擦傷魚體。也可以使用直徑1-2米的圓形池,池中央低,呈鍋底狀,在池內最低處設中央排水管。池內設有充氣系統,以保證水體的溶氧要求。

(二)、放養與馴食 仔魚培育初期的放養密度為400-600尾/平方米為宜。培育期間池內由噴頭連續供水,並充氣增氧,保持水體的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仔魚出膜後的第6-7天開口攝食,首先用鮮活水蚤餵養1-2周,接著用切碎的水蚯蚓投喂,投餵量視魚苗的攝食情況而定,儘可能做到少量多次;由於鱘有夜間攝食的習慣,因此,可在夜間適當加大投餌量。另外,應及時清理池內的污物,以保持水質的清潔。仔魚經過一段時間的活餌投餵後,當其長到1-3厘米時即可轉而投餵人工配合飼料進行馴養。馴化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接投餵顆粒飼料。此方法馴化時間較短,一般為1-2周,成活率為35%-40%。

2、活餌和顆粒飼料交替使用 。此法的馴化成活率可達40%-50%,但所需的時間較長,往往需要8-9周以上。

3、飼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活餌製成軟顆粒飼料投喂,3周可完成馴化過程,成活率在50%以上。4、用活餌研漿浸泡乾顆粒飼料,晾至半乾後投喂,約需2周時間,成活率在70%左右。

(三)飼料和營養 投餵初期可用水蚯蚓進行餌料馴化,以後逐漸改投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纖維8.48%、灰分14.91%、無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徑0.2-0.4毫米。日投餌3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

(四)飼養管理 管理飼養期間保持水位0.4-0.6米,水溫26℃以下,溶氧6毫克/升以上。為加速幼鱘的健康發育,國外許多學者先後坐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有效的科研成果:

1、在每千克飼料中加入0.2毫克柯麻利素和0.2毫克維生素C,混合均勻後連續投喂,可增強鱘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10%-45%的幼鱘產量。

2、用3種生物活性物處理,可大大提高早期胚胎髮育及幼鱘成活率:一是從雞血漿中提取的肽縮氨酸液(SKB),使用濃度為400毫克/升,浸浴受精卵1小時,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1%-22%;二是從酵母菌中提取的聚核苷液(SCADE),濃度為5毫克/升,浸浴受精卵1小時,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0%-30%;三是使用從芸薹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甾醇素(SPINE),濃度為10-7毫克/升,浸浴受精卵1小時,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6%-30%。
(本文已被瀏覽 1680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