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鱘受精卵運輸及孵化技術

一、材料和方法

1. 孵化工具:採用篩網式淋水孵化器進行孵化,該孵化器由尤先科孵化器經適當改裝而成,共4台,孵化槽規格為380厘米×60厘米×30厘米,內設4個孵化箱,每個箱內有一篩網盛卵箱,箱內可收容受精卵10萬粒,每個盛卵箱上面有一個淋蓬噴頭。外箱低處有一進水口,另一側高處為出水口,進排水量為每分鐘 50~60升,箱底部設有自動撥卵裝置,每分鐘撥卵一次,每台孵化器可一次孵化受精卵40萬粒。

2.受精卵包裝:採用尼龍袋雙層包裝後置泡沫箱中,用膠帶包紮封口。尼龍袋規格為口徑15厘米×底徑38厘米×長邊77厘米×短邊60厘米×厚8微米;泡沫箱規格為29厘米×39厘米×59厘米,側壁厚2.5厘米,頂和底層厚3.0厘米。每袋裝運密度為3萬~5萬粒。

3.水源、水質:孵化用水採用經充分曝氣後的深井水,取水水層距地平面以下186米,將水泵入蓄水池,經蓄水池中配置的2.5千瓦增氧機連續增氧曝氣後再引入孵化器。

二、結果

1999~2001年三年中,共引進史氏鱘受精卵247.2萬粒,實際成活230萬粒,運輸平均成活率為93%,孵化出苗195.5萬尾,平均孵化率為85%。

三、討論

1.關於史氏鱘受精卵運輸問題

(1)用於長途運輸的史氏鱘受精卵的受精率必須在85%以上,受精率較低的受精卵,在運輸過程中極有可能因死卵破裂或霉變,污染水質和波及好卵,導致成活率降低,即使是受精率較高的受精卵,也應在運輸前剔除死卵。

(2)準確把握好運輸時機,一般說史氏鱘受精卵,從史氏鱘胚胎髮育至第四卵裂後,到破膜前這段時間均可運輸,但必須在破膜前到達目的地,防止在運輸過程中胚胎破膜引起水質變壞,且魚苗脫膜後,對水質環境要求較高,運輸過程中極易死亡。

(3)史氏鱘受精卵在運輸過程中伴隨著胚胎髮育,而胚胎髮育的適宜溫度在14~22℃,因此,史氏鱘受精卵運輸應將溫度控制在這一範圍,低於或高於這個溫度範圍均會影響到後期的孵化效果。

(4)為保證運輸質量,一般應在運輸中途設立中轉站,將史氏鱘受精卵由產地運到哈爾濱機場時,途中時間已達12小時以上,氧氣袋中的氧氣消耗量已經很大,且水質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此時,將氧氣袋打開換水沖氧重新包裝,這樣可取得最佳運輸效果,但應注意內外水溫應保持一致,操作時應小心謹慎,以免破壞卵膜。

(5)受精卵到達目的地後,必須作“緩卵”處理,即先將受精卵包裝袋放入孵化器用水中進行水溫調節,約半小時後將受精卵連同原水緩慢倒入容器中,並緩緩加入孵化用水,在進一步調節水溫的同時,著重調節水質,使受精卵適應新的水體環境。緩卵的時間根據溫差及水質情況而定,一般不應超過3個小時。

2.關於史氏鱘受精卵孵化問題

(1)水溫控制:史氏鱘受精卵胚胎髮育低於11℃發育緩慢,在發育中大多已停滯;高於24℃時,胚胎髮育加速,但畸形率高,最終導致全部死亡。因此,必須調節孵化過程中的水溫,使水溫保持在14~22℃之間,並且要求在某一溫度區間保持相對穩定。

(2)水量控制:水量控制的原則是保證孵化用水中有足夠的溶氧,及時排出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廢棄物,同時還應確保撥卵器的定時動作。不同孵化器的供水量的要求各不相同,淋水式孵化器供水量一般要求每小時3米3左右,孵化前期,胚胎的呼吸量小,隨著胚胎的進一步發育,呼吸量不斷加大,到出膜前期最大,因此,水量的調整,應根據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由小到大逐步調整。

(3)黴菌控制:孵化水溫正適合水霉發生、發展的需要,水霉的著生地是死卵,孵化過程中如出現死卵,必須及時將其清理出去。清理的方法,一是採用虹吸吸出法,盛卵糟內由於水流的作用,死卵會集中在上層的某一部位,此時可用虹吸法將這一部位整體吸出到容器中,進行二次挑選,將其中活卵再挑回到孵化器中;二是採用漂浮去除法,將盛卵槽整體移出,浸到苗種培育槽中進行漂洗,待絕大部分死卵和著菌卵漂浮出去後,再將漂出好卵挑回到孵化器中,此方法適用於水霉發生比較嚴重的情況。其次,應進行定時消毒處理,一般採用停水消毒法,孵化開始後,每6小時,用亞甲基藍消毒一遍,消毒時關閉供水系統,將亞甲基藍均勻潑灑到盛卵槽中,使水濃度為3毫克/升,並保持15~30分鐘後,開啟供水閥門,重新供水,必須注意,當胚胎髮育至心動期後應停止用藥。

(4)出苗管理:受精卵經過80~100小時左右的孵化時間(因孵化水溫高低而不同),開始陸續出苗,及時收集出膜仔魚是採用淋水式孵化器孵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當槽中出現仔魚時,套用小碗或小抄網及時撈出,同時應注意整個出苗期應有較充足的水量,而且較平時要大些。此時卵、魚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較大量的氧氣補充。此外水流量大也有利於魚苗的收集。 (本文已被瀏覽 1336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