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噪眉

基本信息

台灣噪眉英名:Formosan Laughing Thrush
學名:Garrulax morrisoniana (1906, 英國人,W. Goodfellow-古費洛,在玉山山區發現)
別名:金翼白眉;玉山噪眉;四眉仔目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名:劃眉科 (Timalin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台灣特有種保育等級:第三級(III)表示應予保育野生動物生息狀態:普遍留鳥特徵描述:台灣噪眉體型屬中型,全長約28公分。雌、雄鳥特徵無差異。身體大致為橄欖褐色,頭至後頸灰褐色。嘴喙黃褐色,腳暗肉色。初級飛羽及尾羽鼠灰,外側羽緣為鮮明金黃色、前端銀藍色。由外觀看羽翼為金黃色與銀藍色搭配,極為亮麗。較明顯的特徵為:眉斑及頷線(顎斑)白色羽紋甚顯目,由正面觀之宛如四道白眉線,故暱稱「四眉仔」。 而「金翼白眉」之名,乃以其「白眉」、「橙黃色雙翼」而得名。族群分布:台灣噪眉為台灣特有種野鳥,故其分布僅限台灣本島。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樹林及灌叢環境之中。劃眉科野鳥,多數在玉山山系之低、中、高海拔森林棲息,並被首次發現。劃眉科野鳥學名中之「morrisoniana」,即系「玉山的」之意。(按,玉山據傳系一名為Morrison氏美國船長所發現,後以其姓氏而名為Morrison Mt.)。為普遍野鳥。生態習性:台灣噪眉為劃眉科野鳥海拔分布最高之鳥種,在近3500公尺之合歡山雪地也能見到。一般僅見於2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喜棲息在開闊草生地之灌木叢樹林中,冬天為了覓食會降遷至中低海拔山區。不善飛行,幾乎很少振翅,如遇干擾感覺危險只以跳躍方式離去。在枝椏間跳躍時,動作輕巧,且會擺動尾巴,常被誤認為「松鼠」。金翼白眉體型較一般劃眉科野鳥為大,又不懼人,常在山區部落,或登山小屋旁撿食垃圾堆里的食物。通常于晴天單獨或三五成群出現山區樹林、灌木草叢濃密處。其聲有「弟-弟-」,或「我娘-、 我娘-」,音質宏亮而略帶淒涼,極吸引人注意。喜食昆蟲、小蜥或植物漿果。相似鳥種:棕噪眉無眉斑及白色頷線,眼睛周圍藍色甚醒目,翅膀羽色較栗紅。出現海拔較低,以中海拔為主。 生態威脅:主要棲息在高海拔原始林,及自然演替的次生林或灌木叢中。若未適當規劃即進行不當伐木、開墾及造林,會導致它們的棲息地受到破壞。屬保育類野鳥,在台灣受脅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Ⅲ:表示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等級。唯,目前尚未達受脅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